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连续纤维丝补强土植生工法由于具有优越的边坡抗剪性能,特别是采用环境、生态与景观相融合的边坡保护工法,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因为其具有整合成本、资源、美学、生态等多方面的优点。但对于其抗剪、抗侵蚀的机理、机制尚无系统性研究,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方法的欠缺也影响了该工法的应用推广,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抗剪机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利用景观影响度(LED)作为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法"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应用概念,是将生物学及地域生态学的知识活用于构造物的建设或保全上的技术。生态工法主要是利用水、土石、植物等自然性素材为基础,建造能达成自然保全或改善景观机能的构造物,其功能有助于复原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同时对地域景观的改善也有帮助。植生工程(Vegetation engineering)以植生被覆为主要目的,辅以工程方法,用以防止地表冲蚀、浅层崩坍、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美化景观。此种方法之优点不仅美化景观,并兼具安全上的考量。例如,植物可吸收水分,降低坡体内的孔隙水压;其根系且  相似文献   

3.
香港地少人多,市区人口密度之高,为世界之冠,超过5300人/km2。为制造出更多的平地空间,改造斜坡便成为香港市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人工斜坡的设计,多以结构体之安全性和稳定性为考量。随着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之提高,现今的斜坡设计,除了须满足一般之城市规划要求外,更需考虑环境之美化和生态之效益。本文介绍生态工法设计在香港斜坡工程上的各种应用,以探讨其优劣处、局限性、可行性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澎湖群岛建造海岸防风林已有百年历史,惟澎湖造林难以成功,主要因自然条件不佳,季节风导致林木易受盐雾为害,台风破坏与人为干扰,为防风林碎裂化的主要原因。澎湖现有的防风林,林龄近20年,部分因干扰严重,已失去防风林应有功能。为改善海岸防风林更新及造林方式,在澎湖岛划设21个调查样区,探讨成熟海岸防风林植物群落结构与外界干扰的影响,作为防风林更新规划的依据。植物群落调查,共记录39科80种植物,造林树种以木麻黄为主,部分防风林因银合欢入侵,与木麻黄混生,少部分为混合林。下层植物以银合欢与三角叶西番莲分布最广,约3/4调查样区皆曾纪录。木麻黄虽为防风林带的优势种,但由于邻近土地利用不同,影响下层地被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样区间物种结构少部分相似性高,大部分结构差异大,相似度指数约0~87,相似度最高的样区,位于林带宽度50m以上的防风林内,由于外来干扰较少,物种结构较相似。  相似文献   

5.
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了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的行带式人工林带间植被恢复及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养分变化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行带式杨树人工林带能够明显地促进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2)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为:带间距24m>带间距18m>带间距12m;(3)不同带间距对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有重要影响;(4)林带间的植被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根据高斯模型推算出当带间距介于28~40m时,林带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对带间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工程堆积体不同植被类型的枯落物特征、枯落物持水及拦蓄能力、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涵水性能,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对工程堆积体植被与原生植被的枯落物及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厚度及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生乔木林、乔木林、灌木林、草地枯落物厚度依次为3...  相似文献   

7.
植被护坡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方华  林建平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83-285,292
阐述了植被护坡的功能和发展历史。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植被护坡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坡转向护坡与景观改善并举,并且在有些情况下,以景观改善为主要目的。介绍了目前植被护坡在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水体边坡应用的主要类型与优劣,提出植被护坡存在的问题和植被护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的成效,为评估无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无定河流域2000-2013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与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1) 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增长率3.39%/a,远高于1999-200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增长率0.99%/a,且植被覆盖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其中有2次持续增长期.(2)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以明显增加趋势为主,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化区域仅占3.95%,“线状”分布于植被覆盖基数较好的河谷两岸.(3) 2000-2013年,无定河流域植被累计固碳增加量1.96×107 t,相当于201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22.82%,累计固碳价值增加量2.36×1010元,相当于2010年陕西省GDP的2.33%.[结论]无定河流域植被覆盖与固碳持续增加,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工程堆积体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及易氧化有机碳(EO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别设置乔木、灌木、草地和裸地这4种类型样地,分层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 cm的土壤并测定其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之间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灌木、草地和裸地下SOC均值依次为45.73,41.81,34.75,21.11 g/kg,植被恢复显著提升SOC含量,且表层土壤提升效果优于深层土壤。(2)乔木和灌木下土壤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之比)显著高于草地,乔木、灌木下SOC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3)全氮(TN)、全磷(TP)、水解氮(HN)与SOC、E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SOC的提升起主要作用。因此,混种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有利于SOC的提升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植被格局对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采用10,20,30 L/min 3种放水流量,对黄土区不同格局(裸坡、坡顶、坡中、坡底、条带)下的高陡边坡(32°,20 m×1 m)进行模拟放水试验,选取径流率、产沙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等因子对堆积体坡面植被的控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放水流量下,条带、坡顶、坡中、坡底的平均径流率较裸坡分别减小57.33%,61.17%,41.62%,24.78%,平均产沙率较裸坡分别减小74.99%,61.10%,55.01%,46.43%,且径流率与产沙率的线性关系(R2=0.57~0.80,p<0.01)整体上弱于裸坡(R2=0.71,p<0.01)。不同植被格局中,条带及坡顶格局的减流效益分别是65.97%,60.52%,减沙效益分别为71.44%,57.22%,二者的控蚀效果远高于其他格局。产沙率与径流功率的线性相关性(R2=0.61~0.83,p<0.01)高于径流剪切力(R2=0.29~0.76,p<0.01),径流功率能更好地反映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机制。  相似文献   

11.
溜砂坡工程固砂机理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溜砂坡中注浆工程固砂和生物工程固砂力学机理进行了阐述。花管注浆本身竖向浆柱和侧向浆脉可起锚固效应,相邻浆柱间可起土拱效应;生物工程的植被深根可起锚固效应,盘结的浅根能起加筋效应。以上2种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对溜砂坡标本兼治的效果。最后对川藏公路中坝段溜砂坡的整治措施作了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沙袋沙障对沙丘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被生长情况及其与麦草沙障对植被影响的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地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物种数、植株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并与铺设麦草沙障沙丘及未做任何处理的裸沙丘作对比,研究了不同规格、不同铺设位置和不同铺设时间的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铺设时间越长,所在沙丘植被生长情况越好。随着沙障布设时间增大,2种沙障的植被种数、平均高度无显著变化,植被平均密度能够增加到35%以上,植被盖度也分别能够达到36.8%和33.0%。2种沙障对植被的促进作用排序依次是3m×3m方格沙障最大,2m×2m方格沙障次之,1m×1m方格沙障最小;沙障设置部位不同植被生长情况也存在差异,2种沙障植被最好的位置均是在背风坡底,其次是背风坡中和迎风坡,坡顶植被长势最差。通过方差分析认为,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14),但是2种沙障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