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心泵的起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离心泵不同起动方式时的起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三种型式电机的起动特性进行了介绍,为离心泵选择合适的起动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离心泵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亮  刘厚林  谈明高  王凯  王勇 《排灌机械》2012,30(3):274-278
为研究不同计算域对离心泵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虚拟分块网格划分技术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5台不同比转数离心泵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定常全流场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基于全流场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了性能预测和内流场特征分析,并将性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计算域对数值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全流场数值模拟性能预测精度高于非全流场数值模拟,扬程预测精度平均高1.54%,效率预测精度平均高1.67%;流场分析发现两种计算方法得到叶轮内的静压分布基本一致,而蜗壳内静压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叶轮与蜗壳的间隙速度分布呈现层状分布,而非全流场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呈三角形分布;由于全流场计算区域考虑叶轮进口口环、前后盖板间隙流的影响,其数值计算得到的蜗壳断面内二次流分布并不完全对称.  相似文献   

3.
沙毅 《排灌机械》1996,14(4):4-5,9
介绍了QDX3-24-0.75型全场程离心式潜水电泵设计研制过程,通过样机性能测试验证本设计成功。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仿真方法的适用性,对ns=157的单级蜗壳离心泵不同工况的扬程和效率进行定常和非定常计算,并分别分析了定常计算时不同叶片夹角及非定常计算时不同时间步长的影响,通过与实验对比,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定常计算仅适用于额定工况外特性仿真,其扬程和效率计算误差分别为4.9%和2.9%,而定常多相位的计算误差分别为7.1%和3.2%;非定常仿真计算时,以4°为时间步长,并间隔20°保存一次计算数据,较好地预测出扬程曲线走势,额定工况扬程和效率计算误差约1.1%和1.8%,但小流量和大流量区间扬程计算误差达到10%左右。因此在水力优化设计时,若只关注高效点位置及其扬程和效率,可采用定常计算,若还关注扬程曲线走势,则应采用非定常计算。  相似文献   

5.
离心泵试验台精度分析和误差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贾国方 《排灌机械》1989,7(2):32-38
评价一个试验台好坏的标准,除了试验台的设计是否合理、先进,使用是否方便、安全等几方面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试验台的精度。试验台的精度往往是通过对试验台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综合误差的分析而得到反映。本文参考国内外水泵试验精度的分析及计算方法对我所离心泵试验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带小叶片螺旋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带小叶片的单叶片螺旋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对带小叶片和单叶片的螺旋离心泵的内部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通过模拟分别获得了带小叶片和单叶片的螺旋离心泵蜗壳出口以及蜗壳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工况下,带小叶片和单叶片的螺旋离心泵蜗壳出口以及蜗壳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呈周期性变化,且主频均为各自叶片通过频率,压力波动的幅度大部分集中在低频区域;采用小叶片后周期变为原模型周期的一半,蜗壳及蜗壳内部出口压力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脉动幅值也明显减小,且高频脉动有所减少。研究表明单叶片螺旋离心泵叶轮小叶片的添加可以有效改善泵内部压力脉动特性,且对降低蜗壳上的振动噪声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螺旋离心泵工作特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螺旋离心泵具有独特的螺旋离心叶轮,这种叶轮使得螺旋离心泵较之于普通污水泵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从流体力学和泵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螺旋离心泵的无堵塞性、调节性、能量性能、汽蚀性能等工作特性及其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流动机理和新的设计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压力脉动在离心泵不同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利用CFD技术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多工况定常与非定常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内部流场特性及计算点的压力脉动情况,并对其进行频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下,叶频是主要影响频率,而在小流量工况下,轴频是主要影响频率;压力脉动幅值随偏离工况的情况而变化,同一流量下,流道的进出口压力脉动变化大.  相似文献   

9.
简化建立一种离心泵机组联轴器不对中的振动模型,并建立数学模型,依据动力学基础知识推导振动方程。结合实测离心泵实验台的轴承振动数据,分析离心泵机组联轴器不对中的振动特性,并提出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离心泵并联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心泵并联运行是增大管道流量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了确定离心泵实际并联运行的工作特性,搭建了一套离心泵并联试验装置。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得到了实际运行性能曲线,并通过两种节流调节方式进行了水泵并联运行经济性分析,旨在为离心泵并联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低比速离心泵水力设计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昳  袁寿其 《排灌机械》2000,18(1):9-13
介绍了低比速离心泵在水力性质方面的主要问题,即效率低,易产生驼峰和易过载,讨论了现代水力设计的基本要求,对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低比速尿水力设计方法如加大流量法、无过载原理、复合叶轮、面积比理论及各种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对各种设计方法比较并讨论了其同的相互关系。从目前的研究进展看,针对用户特定的性能需要,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设计师自身的经验,是可以设计出理想低比速泵的。该文还对低比速泵的  相似文献   

12.
离心泵分流叶片偏置设计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进一步提高离心泵的性能,在二长叶片中间可增加分流叶片。基于离心泵叶轮内真实流动情况,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分流叶片偏置设计的原理及其效果。采用正交试验,详细研究了分流叶片的各几何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试验证明,分流叶片向长叶片负压面偏置(0.4θ)、分流叶片向长叶片负压面一侧偏转(-3°~-10°)和进口直径D'为(0.6~0.7)D_2时,泵的性能有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在射流-尾迹模型方法和性能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效率为目标函数、以叶轮的主要几何尺寸和叶片安放角为约束条件的离心泵水力设计优化模型。此方法所需计算机内存小、计算时间少,可在微机上运行。  相似文献   

14.
离心泵节能运行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离心泵在不同流量范围的能耗,提出了离心泵节能运行点的判断,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15.
低比转速离心式渣浆泵叶轮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低比转速渣浆泵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比转速渣浆泵具有较大的叶轮直径,其产生的圆盘摩擦损失较大。该文通过建立叶轮出口直径与叶轮出口宽度,出口安放角的函数关系,并确定叶轮出口宽度、出口安放角的约束条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求得满足性能参数条件的最小叶轮直径,并达到减小圆盘摩擦损失,提高低比转速离心式渣浆泵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出口角离心泵叶轮内部清水流动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二维激光测速计系统准确地测量了大出口角离心泵输送清水时最优和小流量工况叶轮内部流动,试验表明,在前盖板/叶片吸力面拐角处存在尾流,但压力而不存在射流,叶轮内部流动结构与射流/尾流模型不符合,能量沿叶片宽度分布不均匀,低能量流体汇集在后盖板/吸力面拐角处。  相似文献   

17.
离心泵叶轮全三维势流的间接边界元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立新 《农业机械学报》1999,30(4):23-25,38
将间接边界元法应用于离心泵叶轮的三元流动计算,建立了离心泵叶轮的三元流动数学模型,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用C++语言编制了实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和图形显示软件。以16SA-9型双吸离心泵为例,对其叶轮流道进行了计算,为旧泵叶轮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活塞式隔膜泵凸轮传动机构和曲柄传动机构的力学模型,研究泵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就两种传动机构对泵振动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并且在相同工况下进行了振动数值的测定。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表明:采用新型的曲柄滑块机构可以减小活塞隔膜泵的振动,为解决目前凸轮传动的活塞式隔膜泵的振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实测了离心泵叶轮出口负压面层分离区内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哥氏力和叶片弯曲的离心力对该区域内的压力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可用文中式(6)来考虑,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符合。考虑边界层分离区内的压力分布后,叶片表面压力和叶轮扬程和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离心泵入口旋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用三维流动理论,论述了离心泵入口旋流的特性、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给出了旋流存在区域;分析了旋流和预旋及反向流的内在联系;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