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几年来规模化的猪场中,猪咬架现象逐渐增加,日趋严重,特别是断奶的猪群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猪咬尾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任何引起猪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以造成猪互相咬尾的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完,有的还啃咬耳朵。猪被咬伤后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能引起流血不止或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瘫痪,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机能混乱及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特别是在1-3月和8-12月猪的咬尾症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为了有效防治猪咬尾症的发生,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猪群咬尾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市曲靖镇×村搞疫病调查时,发现该了养猪户柏××两圈育肥猪(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个脱落,咬伤部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据畜主讲,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到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的还咬耳.经对该群咬尾病猪作了防治,6d后,病猪情况有所好转,20d以后,再没有发生猪体相互咬尾现象,咬伤猪伤口治愈,现就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2002年4月18日,笔者在青铜峡市曲靖镇友谊村5队养猪小区作疫病调查时,发现该队养猪户柏某2圈育肥猪(共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体脱落,受伤处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饲养环境的改变,猪咬尾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大型饲养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武深秋 《广东饲料》2002,11(5):37-37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根据实践经验对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提出如下防治措施。1猪的营养需求要满足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日粮中营养失调,搭配不当,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和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2猪的组群要合理从外地购进大批苗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一圈饲养,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3饲养密度要…  相似文献   

10.
<正>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可见不同猪的品种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淘汰应激敏感猪,可以逐建立抗应激猪种群,以从根本上解决猪的  相似文献   

11.
猪咬尾症是规模养猪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它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或饲养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各地规模化猪场和北方农村一些养猪户中,发生猪互相咬尾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早期断奶的猪群中发生较多,而在育肥猪群中则很少见到。这种咬尾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现象。患猪表现精神紧张、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异常敏感,防卫性很强。发病时常见猪互相咬尾巴,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将尾巴全部咬掉,变成秃尾,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多发生在采食时,时间大都在下午,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14.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15.
<正>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养分代谢机能失调、味觉反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等各种应激都能够形成猪彼此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卖相。据材料报道:猪发生该病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6.4%。该病的发病特点主要与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素有关。从种类上看,长白猪、哈尔滨白猪发病较多,地方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养猪场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不断增加。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咬尾咬耳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我国土种猪少见。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可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咬尾咬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猪群咬尾症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邦才 《猪业科学》2017,34(3):133-135
猪场猪群发生咬尾症,不仅影响猪的形态、生长性能,尾根伤口能继发感染,引起脊柱化脓、骨髓炎,影响胴体在屠宰场的评级,严重者导致猪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洞口县开展对猪群咬尾症调查,调查652个规模化猪场,存栏猪39 944头,发生猪群咬尾症猪782头,发生率1.96%,死亡19头,死亡率2.43%,发生率,死亡率较2013年分别降低4.97、2.69个百分点;其中15~30 kg仔猪咬尾症发生数618头,占咬尾恶癖发生总数的79.0%;调查屠宰场收购4 763头猪中,因患咬尾症影响胴体评级的降级猪29头,占0.61%。并同时对猪群咬尾症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猪咬尾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引发猪咬尾症的原因复杂,如高密度饲养,猪舍空气质量差及温湿度控制不当等均可诱发咬尾。仔猪咬尾一般从二月龄左右开始发生,当饲养环境温度高于25℃时咬尾现象明显增加。二月龄猪单位饲养面积增加一倍后其咬尾现象明显减少,随后两个月的养殖密度降低也有助于减少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19.
1发病原因1.1品种因素长白猪、哈白猪咬尾咬耳症多发,地方猪种较少发病,母猪比公猪多发。18~80千克的猪最易发病。本病多发于1~3月和8~12月。  相似文献   

20.
猪的咬尾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它是许多养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几年来,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这种恶癖发生趋势上升,并带来严重后果,其表现为: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降低,被咬猪体表的创伤还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腿跛、瘫痪,体表留有伤痕和脓肿,进而影响胴体品质。为杜绝、减少此类恶癖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