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泉喜 《草原》2014,(1):24-50
正(1)当队长问到白姐沟那边谁去护青时,满屋子黑压压的头都低了下去,人们仿佛得了集体困倦症,个个把脑袋勾在胸前,微闭双眼一言不发,有甚者还假装睡着了发出了轻微鼾声。那时候,在科尔沁草原上马鹿、野猪满山遍野跑,一到苞米谷子甩穗时,它们成群结队拥入地里祸害庄稼,必须及时派出专人看护。护青本来是一件很寂寞的活儿,黑灯瞎火的去山沟里跟那些野生动物打交道尤其危险。所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4月8日,家住重庆合川区大石街道的张大叔提着几袋蜂蜜到区消委会投诉,称自己被几名年轻男子骗了——花了400元买了10 kg假蜂蜜,请区消委会帮他维权。某日,张大叔在地里干活,从村外来了几名年轻男子,他们穿的工作服上都印有"国家电网"字样,身上脚上还有泥巴,看来就像是刚从山里工作完的样子。他们来到张大叔身边,自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检修变压器,问村里的变压器有没有问题。看着他们  相似文献   

3.
冬日的临沂市河东区,住重沟镇驻地不远有个李家湖村,村里的孩子从小就会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村里人把这句歌词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行动上:只要大伙都献出一点粮,特困户就没有饥荒。  相似文献   

4.
头次看到草原是九岁那年,这年村里遭了雹灾,颗粒无收。别说是口粮,就连烧柴也成了问题。爹整天愁眉苦脸,一个劲地叹气。眼瞅着小雪就要到了,爹终于有了主意:还是到牧区碰碰运气吧,没准能拾车牛  相似文献   

5.
乡村人物     
王樵夫 《草原》2007,(9):32-38
胖嫂'青眼西施'就是村西的胖嫂。胖嫂的左眼角有一块伍分硬币大的青记,长得美而且娇,让人想起古代时的一位美女,所以被人称做'青眼西施'。村西的胖嫂原来并不胖,她刚结婚的时候,白嫩的脸,淡而弯的眉,细不盈盈的腰身,走起路来一颤一颤的。就像腰上安着消音器似的,悄无声息地走过来,无穷的韵致惊了村里人的眼。胖嫂新婚的那天晚上,村里有许多男人的梦里都流出了涎水。早晨就有女人拧住男人的耳朵,粗声粗气地  相似文献   

6.
冬日的临沂市河东区,在重沟镇驻地不远有个李家湖村,村里的孩子从小就会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村里人把这句歌词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行动上:只要大伙都献出一点粮,特困户们就没有饥荒。已进腊月,寒气更甚,该村村委里一片忙碌,村党支部书记王乐学正布置"筹粮"事宜:"老规矩,还是按人口每人捐5斤,多了不要。"聊起此事,他笑呵呵地说:"看起来挺费事的,可大伙都乐意去做,毕竟这是积德行善的事。"受助的贫困户心里也暖洋洋的。村民刘洪安告诉笔者:每逢腊月前后,村里就忙活着捐粮,村民们都习  相似文献   

7.
乡人三题     
《草原》2017,(3)
正小五小五是农村本家大姑的闺女,姊妹里行五,小五是她的乳名。小时候城里供应返销粮,吃玉米面,上顿下顿全是金黄一片。每次揭开锅,我哭,不吃。母亲就骂:"死女子,不吃饿死你!"眼看着我细脖梗挑着个大脑袋,身体细得像柴棒,父亲急了,每到假期就忙把我送回农村老家,好歹有几口白面吃。老家在草原深处,三十几户的人家散落在一片丘陵的低洼处。农田是有的,村子周围方圆几十里都是,但土地贫瘠,靠天吃饭,遇上灾荒年,连地里的种子都收不回来。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尾山农场养殖户梁义在玉米地里养大鹅,既挣了巧钱,又灭了杂草,还肥了良田,这一举三得的好事,让他乐得合不上嘴。一次闲聊中,梁义听说有的养殖户在玉米地里养大鹅效益不错,就买了20几只鹅雏,在自家三亩地  相似文献   

9.
严苏 《草原》2007,(10):21-27
小满过后,天上的老日一日强似一日,毛辣子似的直刺人的眼,人站到晒场上,不多一会儿,皮肤跟着火一般,枯焦生痛。王老五这两天很寂寞,形影相吊,屋里屋外就他自己,想说话都找不着人。往日可不是这样,王老五的家是老哥们的聚集点,上午下午从没断过人,抽烟、聊天、说笑,热闹着呢。从上几天开始,往日的老哥们,一个个像被野猫叼去似的,一天稀少一个,到前天,一个都不来了。王老五的耳朵灵光着呢,夜晚,只要村里的狗一叫,他就能分辨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个不太好听的绰号:骡子.获此"殊荣"是因为去年夏天,那一场与梦想有关的行走. 在徒步梅里雪山雨崩村的时候,我一直在背包上挂着朋友在大理买给我的铃铛.每走一步,都会"叮铃铃"地响.而且,我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体力好像用不完的样子,连同行的男生都追不上.于是,同伴觉得我和雨崩村里脖子上系着铜铃,不断进出山路的骡马颇为相似.从此,"骡子"就成了我在那个团队中的代号.  相似文献   

11.
一根上网线,一个电脑,一台电视……每逢五、十五、二十五晚上6点半,就吸引着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娘大嫂们,聚到村活动室里。一屋子人唧唧喳喳的听着管理员报节目单,看着管理员,登陆网站播节目,一会儿电视上就出现了大家纷纷  相似文献   

12.
陈绍龙 《草原》2014,(2):57-69
正鼠窝里的粮食秋后,入冬,农闲了,庄稼地里的事少,队里的事就少了。秋李郢人却是闲不下来的。他们拾粪,拾草,也拾粮。"也拾粮",我这样说显得有些底气不足,话软了点,因为这时候再去打地里粮食的主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粪,地上有,明摆着的,起得早就行。拾粪是秋李郢人早晨的"必修课"。拾草也多是拾收割过的庄稼的根。绿豆根,黄豆根,稻根,我们也拾茅草根、巴根、草根的。玉米根最好,我们也叫它"玉米疙瘩",大。只是拾它要费事些,根多埋在地里,要刨,根上泥多,刨出来以后,要在锄柄或是草耙柄上反复地敲  相似文献   

13.
冯会仁 《中国蜂业》2001,52(4):32-32
我养了一百多群蜂 ,这几年确实挣了钱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4 0岁头发就全白。村里一些人看见养蜂能挣钱 ,便盲目仿效也养起来 ,结果蜂场垮掉 ,经济损失惨重。我想谈一谈自己看法 ,希望对这些蜂友有所帮助和启迪。一、外行养蜂不知深浅某蜂友在购买蜂群时 ,不向内行请教 ,不知怎样识别蜂群是否健康和无螨 ,在春秋季节群势的差别与大小 ,只要有蜂有王 ,价格便宜就行 ,连最起码的养蜂知识都不懂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养蜂起步是关键 ,当年养当年有收益 ,家里人高兴 ,便会支持你 ,否则便会反对、拖后腿。因为养蜂不同于其它养殖业 ,…  相似文献   

14.
开心驿站     
《北方牧业》2012,(3):35
正有鬼一辆大巴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着。天渐暗,车上的男子从睡梦中醒来……突然,他发现,车上的游客都不见了,就连司机也消失了,而车却沿着山路缓慢行驶着!男子浑身一颤,大声喊道:"有鬼!有鬼啊!""有你个头,"突然车窗外传来声音,"车坏了,我们都在下面推,就你一个人睡觉。"  相似文献   

15.
《草原》2016,(10)
正黑狐住在村后的敖包山下,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东院老头说:我小时候就听爷爷说,他小时候黑狐就住在那儿。这么多年,村里没人敢惹黑狐。一辈辈人都说,黑狐早已成精,成精的狐狸是不能惹的。但是,这年村里却出了个崔大胆,他的眼睛竟然打起了黑狐的主意。崔大胆是外来户,他曾经向村民吹嘘,他10多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钻进医院的太平间去看死人啥样。这事当然无法考证,但是这个崔大胆啥事都敢干却是真的。村民印象最深的,是崔大胆下井捞尸。那年村里有个媳妇跳  相似文献   

16.
改名归姓     
杨献平 《草原》2021,(2):41-50
天黑得人连眉毛都觉得有些沉了。朱爱玲从茅房回来,看到大闺女刘建佳窗户上还亮着灯,就大声喊:小妮子,睡吧,天不早了啊!她的大女儿刘建佳二十岁了,勉强上到高中,又抱着上天开眼、凤凰飞天的心理参加了高考,结果瞎猫还是没有逮住半只死老鼠。从市里背着行李卷彻底回家后,刘建佳偶尔跟着朱爱玲去地里干点农活。平素,就在家里待着,看电视,玩手机;偶尔到亲戚家串个门,或者找那些早就各奔西东的同学玩耍个一天半晌再回来。  相似文献   

17.
《兽医导刊》2012,(10):1
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家里非常贫穷,世代务农,帮父母下地干活,是常有的事。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他和父亲下地劳动,不多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全身酸痛难忍,他回头一看,一上午和父亲辛苦的劳作,就只割掉了一小块的稻谷,他无奈地望着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问旁边的父亲,这么一大片,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呢?父亲淡定地回答他,怎么会做不完呢?我每年都是这样一步  相似文献   

18.
草原之远     
虹珊 《草原》2015,(1):58-64
沙漠进入据称是中国各响沙之首的响沙湾,是坐的缆车。先是平滑了一段,然后下坡,再上升,最后再平滑,脚就触到了坚硬的水泥地面。水泥地面上布满了薄薄的沙子,因为缆车并没有静止下来,借助它行驶的惯性,人在下车的时候,就有了要飞出去的意思。真走进了沙漠,才知道,空气里其实暗藏着无数的手,明明衣服在不停地飘飞,明明头发如乱旗一样在舞动,明明连眉毛睫毛都在战栗地呼喊,可双脚却在不停地深陷,想要挪动一小步,身子就似乎要动用一份大力气。风在吹着,风也在拽着,沙柔软着,沙也在陷落  相似文献   

19.
在茌平县菜屯镇,张贾村的富足让人羡慕:村里总共有260户居民,一半以上拥有自家的木材加工厂,户均收入将近10万元,村里有50多户拥有家庭轿车。难以想象的是,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在茌平县菜屯镇,张贾村的富足让人羡慕:村里总共有260户居民.一半以上拥有自家的木材加工厂.户均收入将近10万元,村里有50多户拥有家庭轿车。难以想象的是.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全县出名的“上访村”,穷、乱、烂是所有人对这个村子的惟一印象。如今上访的没有了,乱糟糟的现象消失了,还能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村里人都说:“这多亏了支书张安卫,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