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在《内经》成书前便有记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用“化瘀”法治疗疾病蛊。武威《治病百方》载有活血化瘀药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庶虫)虫.《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灵枢·痈疽篇》“寒邪客  相似文献   

2.
承气汤是仲景《伤寒论》方,是从《内经》“因其重而减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热病“其满三日者可泻已”、“咸为涌泄为阴”等理论发展而来的,广泛运用于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后世医家刘完素、张从正对承气汤用于下法有精辟论述,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深明下法奥义,将此方化裁更扩大了临床应用。祖国兽医学将承气汤化裁运用甚为广泛,《三农纪》有“结者散之,塞者通之。”《活兽慈舟》也有“……二便燥,俱用阴药  相似文献   

3.
试谈中兽医活血化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在《内经》成书前便有记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活血化瘀法治疗蛊,武威《治病百方》载有活血化瘀药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庶虫)虫。《素向·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至真大要论》说:“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灵柩·痈疽篇》说:“寒邪客于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如“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就是其典型例证,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载。《丹溪心法》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所谓“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5.
编余杂录     
舒驰远曰:“痢之为病,其纲凡四:曰陷邪,曰秋燥,曰时毒,曰滑脱。四者痢门之大纲也。”清·刘仕廉《医学集成》有:“医之为道,  相似文献   

6.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句话出自《素问·痿论篇》。盖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令足痿不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后肢(下肢)痿而不用。然《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与《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相呼应。  相似文献   

7.
泄泻一证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重则便泻如水之证而言。泄泻一证,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包括痢疾在内,宋以后则将两者分开,而痢疾则属肠癖,亦称滞下。泄泻二者略有区别,如古人所说:“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明朝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亦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可见“泄”属粪少病缓者,“泻”为便多势急者。  相似文献   

8.
笔者承《内经》之法,遵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厌早”,用承气汤类方对中兽医内科危重兼有“腑实”的病例进行治疗,收效甚捷,从而对下法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下法渊源于《内经》,仲景承《内经》之旨,对下法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宋金时攻邪代表张从正继仲景之法着重用“汗、吐、下”三法祛除病邪。明末清初吴又可辈用“汗吐下”三法,尤其对下法的应用更为重视,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勿拘于下不厌迟”。祖国兽医学对下法论述颇多,《三  相似文献   

9.
药引,乃一帖方药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之药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应臣之为使”,俗称药引子,古今医家甚为重视,临床运用亦有其特色。《元亨疗马集》中药篇的使药内容丰富,用途精详,“引药必用”40味,“和药必用”41味,“使用歌方”36首,皆有药引。忆笔者学医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病原理主要是在于调节机体的气机。《气枢·终始篇》说 :“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所谓“气”,就是概括了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也就是气体。《灵枢·经脉篇》又指出 :“欲以微针 ,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千金翼方》也说 :“凡病 ,皆由血气 ,壅滞 ,不得宜通 ,针以开导之 ,灸以温火爱之”。就进一步指出了针灸是通过调节经络血气的作用。而火针疗法是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针灸疗法之一 ,它既具有针刺的功能 ,又具有灸的温暖效果 ,通过火针对穴位和病变部位的强制刺激 ,能促使机体对全身进行重新调整 ,充分调动机体内的积极因素 ,加强了…  相似文献   

11.
中兽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基础理论与中医学类同。就病因而论中医、中兽医都虽均与“三因”学说为立论基础,而中兽医则不谈“七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炎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古人将“九气”为病,概括了三类病因,  相似文献   

12.
补五脏虚损。凡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况由虚致病者乎? 则补法为最要。《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茄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按  相似文献   

13.
和解法即八法中的和法,其方剂用于伤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之证。在内伤杂病中如辨证准确,亦可得心应手,广泛应用。和解剂最早始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4条“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和265条“少阳不可发汗。”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  相似文献   

14.
下法是一种驱除病邪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病邪积聚于里而形成的里实症,原则上均可用下法,故说下法专为里实症而设,主要用于胃肠积滞、火热内盛、水饮寒积等。前人认为“表症为重者禁用,正气虚弱者慎用”。笔者个人认为则不然,现就其实践中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药用来防治家畜疾病为史很早。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如《周礼》中说:“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凡疗兽疡,灌而劀之……,然后药之……。”就是说,中药不仅用来治疗家畜的内科病(兽病),  相似文献   

16.
药物的刚与柔,古人论述不少,对目前中兽医临床用药仍有指导意义。早在汉代,淳于意(仓公)就已论及这一问题,他说:“中热,即为阴柔石齐治之;中寒,即为阳刚石齐治之”,“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中也说:“气味有阴阳,……阴者柔,阳者刚”。又说:气味主刚柔,……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清代石寿棠在《医原·用药大要论》中说:“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  相似文献   

17.
《串雅外编》的《马证·疥癞》和《牛证·一切疥癞》中,有用“杜蘅生捣擦,或为末,敷之亦可”一方。对于其中“杜蘅”一药,有人注释为“《神农本草经》名杜若,列为上品”。笔者认为把“杜蘅”注释为杜若欠妥。杜若一药,《本经》虽一名杜蘅,但与杜蘅有别,二者同名异物。梁·陶宏景说:“《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  相似文献   

18.
察口色是中兽医诊断家畜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兽医古籍中对此有不少专论。《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凡察兽病,先以脉色为主”,“口色,验疾之所也”,“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由此可见,察口色对于诊断疾病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古今兽医著作中,对察牛的口色,都缺乏系统的、专门的论述,而往往笼统地将其与马属动物的察色法合并一起予以叙述,因而含混不清。察牛的口色究应察那些部位?与其它家畜的口色有何异同?察牛的口色是否  相似文献   

19.
“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反治法的一种 ,指用通利行滞的药物治疗通泄病证的方法。说明通泄是现象 ,本质是痰、湿、热、食等病邪。临床上“通因通用”之例很多 ,现罗列几例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属风邪外袭、营卫不和之证。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宜用桂枝汤。方中桂枝发汗解表 ,配生姜之辛 ,以祛卫分之风邪 ;白芍味酸能敛阴和营 ,配大枣之甘 ,可滋养营阴之弱 ;甘草和中补虚 ,合而用之 ,有调和营卫、发汗解肌之功。汗出 ,是毛孔通 ,故而用桂枝汤解肌发汗治汗出 ,“通因通用”也。例 1  1997…  相似文献   

20.
1、望神望神是中兽医牛病诊断第一步,它通过对“神”的观察以判断病牛机体精气盛衰、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神”是机体精神意识和生命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征象。《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意指先天的精气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足,机能协调则表现为神气充沛,反应灵敏,行动迅捷;若五脏发生病变,脏精衰竭,机能紊乱,则表现为精神涣散萎靡,身体衰弱,反应呆钝,行动迟缓。中兽医望神,一是通过观察眼神以判断脏腑机能状态、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