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18—2022年3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3个茶树主栽品种名山特早213、福鼎大白茶和名山白毫131的茶园内,采用棋盘式取样法分别采取茶蓬不同部位叶片,镜检并计录害螨种类及数量,每7天调查1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茶园主要害螨为茶橙瘿螨、茶跗线螨和柑橘始叶螨;茶橙瘿螨和茶跗线螨主要分布于芽下2、3叶,柑橘始叶螨主要分布于成熟新叶和中下部老叶。茶橙瘿螨和柑橘始叶螨主要发生于4—6月,茶跗线螨可发生于5—7月和9月,同一茶园内,茶跗线螨发生晚于茶橙瘿螨和柑橘始叶螨。因此,4—7月和9月为茶园主要害螨发生高峰期,应加强监测预警和防控。  相似文献   

2.
1985年7月9日在湖北应山县余店区界河乡发现大批稻蝗,据7月11日调查:发虫面积186.7公顷,占该区中稻面积的8%;严重的有40公顷,0.0667公顷(亩)有虫5500—11000头,叶被害率达66.7%,一般发虫田146.7公顷,0.0667公顷有虫3000—5500头,叶被害率25%;其它各区点片田块  相似文献   

3.
茶萎芽病害是茶场中严重病害之一。据3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每年7~8月高温季节,引起茶树芽梢枯萎,主要是由茶萎芽病菌所致。此病原菌在适温28~30℃时,人工接种2~4天后茶芽出现症状,4~6天茶芽枯萎,14天左右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洋梨形或球形、炭质黑色、直径159.6~292.6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初期无色单胞,后为淡橄榄色,中间具一隔膜无收缩,表面平滑无纹,大小为19.2~25.6×9.6~12.8微米。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接种并对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大小、形态特性、生理及寄主范围等的测定,认为此病原菌是壳色单隔孢属(Diplodia Fr.)中的一个种。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前在茶上此病尚未见报道,因此暂定此病原菌为 Diplodia sp.,由此病原菌引起的茶树病害定名为茶萎芽病。此外,根据本病的特性和诱病因子,在防治上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市是全国著名的茶区。目前武夷岩茶已发展到7000hm2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茶网饼病为害严重,2002年发生面积达2240hm2,发生区茶树平均病叶率3%~5%,严重的达20%以上,造成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树势。为控制其为害,本站自1999年以来对茶树网饼病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1重发原因茶网饼病是担子菌亚门网状外担菌(ExobasidiumreticulatumItoetSaw.)侵染所致。主要为害成叶、嫩叶,老叶也发病。多发生在叶缘和叶尖上。初在叶片上呈现针尖大小的浅绿色油渍斑点,后渐扩展,严重时扩展至全叶。在叶背出现网状凸起,上…  相似文献   

5.
滞留熏蒸防治玉米螟成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庆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区,每年种植玉米57万亩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48%,重茬平均在5年以上。成虫6月下旬羽化,7月上、中旬幼虫出现,开始危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多导致玉米蓼(雄穗)折和穗折。据不  相似文献   

6.
<正>在生产中,茶树根病主要有茶红根腐病、茶褐根腐病、茶紫纹羽病、茶白纹羽病、茶苗白绢病等,影响茶树的生长,造成茶叶减产。为了有效防治茶叶根部病害,笔者介绍茶树根部病害的防治方法。1茶红根腐病1.1症状染病植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上凋萎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或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  相似文献   

7.
谭济才  邓欣 《植物保护》1993,19(3):29-30
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是我国山区茶园的一种重要病害。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浙江、安徽等省山区茶园均有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局部茶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此病主要危害茶树嫩梢芽叶,病斑直径2毫米左右,多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大斑,严重发生时引起茶树嫩梢芽叶畸形,生长停滞,产量锐减,罹病芽叶制成干茶味苦异常,已成为山区茶叶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笔者于1988—1990年在地处武陵山区的国营东山峰农场对此病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现将该病发生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整理报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大尺蠖是茶树主要害虫。茶尺蠖一年发生5至6代,大尺蠖发生2代,两种尺蠖的防治适期难取得一致,一年之中用药6至7次之多。由于多年来连续使用50%辛硫磷,浓度从2,000倍液增加到800至1,000倍,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成本费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198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郊区社埠港,有200多亩双季晚稻铁甲虫暴发,二晚秧田先出现。8月中旬在双季晚稻田大量发生,180余亩被害蔸率达10—70%,有的田块每蔸有成虫13—27头,幼虫(蛹)7—22头,卵5—35粒,受害秧苗先呈灰白,后黄褐而枯死,至9月上旬发生面积扩大到250余亩。  相似文献   

10.
茶树品种抗跗线螨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萍 《植物保护》1990,16(6):12-13
就本省部分茶树品种资源材料(共16份)对茶跗线螨的抗性进行了鉴定。品种间反应虽有不同程度差异,但无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型材料1个1—608;中抗型材料有青城大柳叶、南江叶等5个。  相似文献   

11.
我区茶树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类常给茶叶生产带来很大损失。1989年7月,笔者在本所应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20%菊马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类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茶蛀梗虫Casmara Patrona Meyrick是我县茶树上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1986年在羊舞岭乡调查,老茶园丛丛有被害枝,直径0.8厘米以上的茶茎被害率达23.42%,有虫茎率10.3%,平均每茎损失茶芽百个以上,造成当年减产8—10%。茶树被害后枝枯叶落,树势严重衰退,是茶园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其发生规律,近年采取一次性适时剪梢,除虫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周东风 《植物保护》1987,13(6):41-41
赤斑黑沫蝉(Lallitetix versicolorFabricicus)1982年在嵩县九店乡玉米上零星发生,1985年全县发生7.9万亩,其中5.8万亩减产1成,1.7万亩减产2成,0.3万亩减产5成以上。成虫7—8月刺吸叶  相似文献   

14.
2013—2015年对贵州省湄潭县茶树有害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在茶树上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有44种;其中侵染性病害13种,虫害5个目18个科29种,螨类1个目2个科2种。在茶树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病虫有16种,即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茶云纹枯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茶煤污病、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铜绿丽金龟、茶毒蛾、茶尺蠖、黑粉刺虱、茶蓑蛾和茶黄螨等。  相似文献   

15.
丁草胺又名灭草特、去草胺,化学名称为N—丁氧甲基—2—氯—2,6—二乙基乙酰替苯胺,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酰胺类选择性芽前除草剂,主要通过杂草幼芽鞘吸收,其次通过根部吸收,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导致死亡。目前商品剂型主要为60%乳剂,也有5%颗粒剂。 1982~1985年,我们用进口丁草胺在稻田、麦田、油菜田进行了应用技术研究,并于1985  相似文献   

16.
芝麻因易罹病产量低而不稳。1983—1985年,作者对芝麻病害进行调查研究,多种叶病中以叶枯病危害最为严重。每年8月上旬,病株率都在98%以上,造成大幅度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茶叶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茶根结线虫呈上升趋势,对发展茶叶生产威胁很大。 该病主要危害茶苗,以及3~4年生以下的幼龄茶树根部。被害根部色泽变深,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虫瘿),大的象蚕豆,小的象油菜籽。病株根系没有须根,成畸形,有时末  相似文献   

18.
孙德钰 《植物保护》1983,9(4):18-19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省普遍出现辣椒生育不良,植株矮缩,叶、花、果有时脱落的现象,致使辣椒产量大幅度下降。一般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高峰。8月中、下旬病情又缓和,轻病株稍有恢复。此病发生极为普遍,严重地块,发病株率可达100%。例如鞍山市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吲哚处理对茶树挥发物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茶树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时间段茶小绿叶蝉成虫更趋向于取食对照组茶树,至48 h时对照组茶树上的成虫数量是处理组的2.45倍;茶小绿叶蝉3龄幼虫在吲哚处理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72.15%,在对照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比则为33.07%,且在对照组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波E2波的持续时间是处理组茶树上的3.58倍。相较于对照组茶树,吲哚处理组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总量显著增加,其中α-法尼烯可以趋避害虫并对天敌有吸引力,且吲哚处理组茶树的防御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吲哚处理茶树后,茶小绿叶蝉对其的取食量下降,茶树的挥发物释放量增加且抗性防御基因表达量提高,增强了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杨树幼苗黑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白城市小叶楊、小青楊、中东楊幼苗黑斑病是由Marssonina populicola Miura.侵染所致。接种試驗証明該菌是通过气孔侵入寄主,潛育期3—4天。小叶楊、小青楊等发病最重。加拿大楊、新生楊、里普楊則具有抗病性。病菌孢子能在病残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高为31℃。最适相对湿度为93—100%,最低为83%。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峯。高温高湿的天气蔓延最快。在播种前一周用0.5%高錳酸鉀或0.4%硫酸作土壤消毒和在苗期用0.4—0.8%的代森鋅或0.6—1.0%波尔多液药剂噴雾有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