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鱼类性腺是繁殖活动的基础,鱼类的一系列生理现象都围绕此中心,因此,对鱼类性腺组织学、组织化学、性激素的研究是认识和调控鱼类的繁殖机理和生理活动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围绕提高鱼类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水平,对多种鱼类的精巢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但对于鱼类  相似文献   

2.
有些养殖户对鱼类氨氮中毒、池鱼药害和泛塘死鱼难以区别。鱼类氨氮中毒是因其含量过多中毒引起鱼类死亡。池鱼药害是鱼类误食有毒物质或是有毒污水进入鱼池,使鱼类中毒死亡。泛塘是因为池塘水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其...  相似文献   

3.
团头鲂饥饿后恢复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彪  苟旭  刘小林 《饲料工业》2001,22(7):9-10
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参数之一,可为水环境中生物间的食物及能量传递提供基础数据。目前测定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主要是依靠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所研究的也多是正常生态条件下的鱼类,对经过逆境,如饥饿,污染等影响后鱼类生理生态变化的研究还比较少。一些学者探讨了鱼类在饥饿状态下的能量利用以及身体组成变化,以考察鱼类对饥饿胁迫的适应性特征。对于鱼类在饥饿一段时间后恢复吃食时的生长状况的研究也有报道。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Yih)又名武昌鱼,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自然分布于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4.
鱼类诱食剂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自金 《饲料工业》2000,21(10):42-43
1鱼类采食特点 1.1鱼类采食的视、嗅、味觉 1.1.1视觉 视觉是鱼类觅食方式之一,其功能是发现食物源。不同鱼类对不同颜色、形状、大小、活动状况的食物源敏感性不同。如鲫鱼等底栖鱼类对红色(瘦水)、白色(肥水)饲料敏感,还有些鱼类对荧光物质敏感。差不多所有鱼类均喜欢活动的食物。但是鱼类是近视动物,其可感距离通常在几米到十几米内。 1.1.2嗅觉 鼻孔是鱼的嗅觉器官,能嗅到水中有气味的物质(食物、同伴或敌害等)。在阴暗条件下觅食的鱼类如鳗鲡、鳝、鲇鱼等其嗅觉发达。白天清水中摄食的鱼类视觉较发达,视、嗅觉二者互补。故…  相似文献   

5.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郭媛华,齐景伟,包海眉(内蒙古农牧学院)鱼类是生长快、营养丰富、味美价廉、深受人们喜欢的肉食品。鱼类的饲料报酬高,所以鱼类养殖是一条致富之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鱼类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发展养渔业在我国...  相似文献   

6.
7月中旬至10月底,正是鱼类生长最快时期,也是鱼类容易发病阶段。为保证鱼类正常生长,达到预期上市的目的,应加强如下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彭爱明 《饲料工业》1996,17(5):12-12
鱼类的感觉机能对饵料形态特征的影响江苏省泰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彭爱明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不论使用动物性饵料还是植物性饵料,鱼类对其都有不同的嗜好习性,这一嗜好习性都是由鱼类感觉机能的作用所致。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因此,专...  相似文献   

8.
夏季高温期饵肥充足,鱼类摄食旺盛,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但是,此期间气温偏高,安全隐患多。高温对病菌及鱼类,都不利于其生长繁育的,当水温在33℃以上,许多鱼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因而对于集约化养殖的池塘,饲料投喂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于洪贤,马一丹,柴方营,徐文斌(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水利厅)(哈尔滨市西郊渔场)鱼类是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其生活环境是水。不同的鱼类群生活在特定的水环境中,不同的水环境生活着不同的鱼类种群。...  相似文献   

10.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在鱼类间有着不同,温水性鱼类比冷水性和海水鱼可利用较高水平的日粮中碳水化合物。鱼类虽然没有列出对日粮中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但日粮中如果没有供给,就需要其它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来提供能量和合成其它生物学上重要化合物的代谢中产物。因此,在养殖鱼类的日粮中供给适当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就显得很重要。鱼类对日粮中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不同,与碳水化合物的复杂程度有关。比如,某些鱼类利用单糖和利用复杂糖类效果一样或更好,而另一些鱼却不能利用单糖作能源。大多数鱼类利用熟化淀粉效果好。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结果表明,鱼类持续高血糖。持续高血糖和鱼类对日粮中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相对不能利用,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胰岛素水平低。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鱼类胰岛素水平和哺乳动物一样甚至通常更高些,这表明鱼类并不象以前所想象的那样易患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鱼类消化道菌群的作用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态学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深度有较大差距。本文介绍了鱼类消化道菌群对鱼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对病原菌入侵的拮抗作用和自身的致病作用;介绍了水体中的微生物、盐度、水温,鱼类摄食的饵料、药物,鱼类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发育阶段对鱼类消化道菌群的影响;并认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演替、肠道菌群的免疫机理和利用肠道菌群进行环境监测等是今后鱼类肠道微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浅谈鱼类的营养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由于摄食某些在生理上特别需要的元素不平衡,致使鱼类生长发育不正常,甚至发生病变、死亡,这一类的疾病统称为营养性疾病。饲料中的营养素或多或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皆可诱发鱼类营养性疾病。1营养缺乏症营养缺乏症是指鱼类在其饲料中的某种营养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需求时所患的疾病,通常鱼类摄人缺乏某种营养素的饲料后,一般最先观察到的症状为:生长缓慢,饲料转换率低,死亡率高,继而出现特异性症状。表1为几种鱼类的维生素缺乏症。1.l氨基酸缺乏症当鱼类缺乏氨基酸时,一般来说从鱼的外观形态上即可鉴别,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鱼类感觉机能与饲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生产出鱼类喜食的适口饲料,必须了解鱼类的感觉机能对饲料品质和形态特征等的反应,摸索出鱼类的嗜好习性,从而科学配制鱼类喜爱又适口的饲料。这对提高鱼类的摄食量,促进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减少饲料损失,降低饲料在水体中的散失率和节约成本等都是很有意义的。l鱼类的视觉与饲料的关系绝大多数鱼类的眼睛是近视的,视敏度低,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感光、感色以及感觉到水中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和形状。由于光谱中红色光线透入较浅的水层就会完全被吸收,而紫色光线能透入较深的水层,所以鱼类对红色光线不敏感,而对黄色、绿色、蓝色…  相似文献   

14.
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和生长发育的场所,俗话说:“管好了了一池水,就养好了一塘鱼”,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池塘鱼产量的高低,了解池塘环境及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十分重要。池塘环境条件很复杂,它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许多因子,这些因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地对鱼类发生作用。因此,只有了解池塘各个水质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对养殖鱼类的影响以及鱼类对水质各因子的要求,才能调节和控制水质,使之符合鱼类生长发育的需求,以提高池塘鱼产量。  相似文献   

15.
鱼类的营养需要及营养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锐全 《广东饲料》2001,10(5):30-32
养殖鱼类需要摄食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来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其他正常的生理活动。饲喂鱼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使鱼类获得最佳的生长、最佳的产量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同时产生最少的废弃物,从而达到最高的利润和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病害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养殖者的经济效益。而鱼病的发生是由于鱼体、病原体和养殖环境三者之间失去平衡所产生的现象,即鱼类疾病的发生与鱼类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鱼类的健康状况又直接受到饲料营养水平的影响。饲料的营养水平不但与由病毒…  相似文献   

16.
马玉胜 《牧草与饲料》2007,1(1):30-30,39
鱼类饲料是用来喂貂的一种优质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鱼类饲料含有高的动物性蛋白质。鱼类饲料主要产自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内陆的江河、湖泊、池塘和水库等,虽然鱼类饲料很好,但如果使用饲喂方法不当,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为此,笔者现将有关用鱼类喂貂的正确用法与注意的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鱼类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育种为提高养殖鱼类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满足全球对优质蛋白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应用新技术加速育种进程,以进一步提升鱼类产量。基因编辑技术(包括ZFNs、TALLENS和CRISPR/Cas9)是目前加快遗传改良进程的重要工具,其中CRISPR/Cas9技术在编辑基因方面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因此在养殖鱼类基因编辑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目前研究人员已对20多个鱼类养殖品种进行优良性状改良。文章总结了CRISPR/Cas9技术及其在鱼类养殖业中的应用及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CRISPR/Cas9技术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微量营养素是鱼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物质,它们在鱼类每kg饲料中只占数mg,最重要的物质是维生素,矿物质,在饲料中它们的含量虽然很低,但影响其生物活性的诸多因素,微量营养素在饲料中的分解和过量添加都会影响鱼类的生产性能,如果问题严重,将会导致病变,因此,必须科学地选择那些有利于鱼类消化吸收和经制粒不易分解的微量营养素,同时,添加量应充分满足鱼类快速生长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类型的水产养殖形式,例如培育鱼苗放流自然也给饲料配方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鱼类的营养需要与畜禽相比有显著区别。鱼类要求较低的能量蛋白比(每一百克饲料的消化能千卡数与粗蛋白克数之比为8—10,而家畜为15—20);鱼类需要n—3脂肪酸,而家畜要求n—6脂肪酸;鱼类是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源除供肌肉活动,热增耗外,实际用于维护体温及维持体重的损失较少,能量需求仅相当于陆生恒温动物的50%─70%。但鱼类对饲料蛋白需求较高,原因是鱼体活重的16%─18%是蛋白质成分,而且多数鱼类均有将部分被吸收的蛋白质分解供能的生理特点。因此,鱼类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达35%─45%,以满足发育的需…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鱼类饲料厂家与日俱增,但其中不少是原来生产畜禽饲料的,其机械设备未必能符合生产鱼类饲料的要求,然而有些饲料厂商却忽视这一点,导致饲料产品质量不佳。由于鱼类的生理特性和营养需求与畜禽有很大不同,所以鱼类饲料与畜禽饲料在性质上也就有较大差别,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本文就此作些阐述。1饲料主要营养成分鱼类比畜禽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一般认为其蛋白质需要量为畜禽的2─4倍。畜禽饲料最适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2%─22%,鱼类饲料蛋白质最适含量与其食性、水温密切相关,草食性鱼类饲料中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