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夏季的局地暴雨要关注当地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同时要密切关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回波演变。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从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以及径向速度产品,分析2007年6月30日12:50~14:00发生在陈旗的巴彦库仁镇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试图总结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点。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出现大于35 dBz的回波,并有45~55 dBz的强回波持续出现在回波区域内,且回波稳定少动有一小时之多,这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原因;径向速度产品出现逆风区,是暴雨天气速度回波的明显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对暴雨天气的分析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勇  王存亮  刘瑛 《农技服务》2009,26(10):114-11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其他气象资料,对2008年4月28日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和新湖总场的一次强降水的个例回波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较大范围的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一般为30~45dBz,而且在同一地区维持较长的时间;发现在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不同阶段垂直风廓线产品和径向速度图像都有非常明显地体现,为今后的春季强降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海拉尔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30日发生在陈巴尔虎旗的暴雨天气过程。得出结论: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当地气象要素的高湿特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水汽条件;在暴雨发生过程中雷达回波稳定而少动,径向速度回波有清楚的逆风区,并且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1年7月18-19日发生在赤峰市三个旗县的局地暴雨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此次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准喀尔盆地南缘2007年7月3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降水回波强度(VPPI)、速度场、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VIL)、垂直风廓线产品(VWP)以及雨强(RZ)对准喀尔盆地南缘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预警指示意义。强降水出现前,VIL、ET以及RZ等均明显增强;强降水鼎盛时期,回波速度(VPPI)中心强度达55~60 dBz,ET最大值达8 km,VIL产品最大值达25~30 kg/m2,RZ最大值达50~100 mm/h;强降水发生时,VWP低层有明显的风向逆转变化,存在冷平流,高层风向顺转变化,存在暖平流;强降水发生前天气区域存在流场逆时针旋转辐合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夜间烟台市区域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西南高能暖湿气团的持续输送,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冷空气的加入,低涡切变线的移向变化,造成了此次局地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数个强对流单体在移动过程中合并为飑线,暴雨强度和出现地点与飑线密切相关;整个暴雨过程中有2次雨团活动期,对应着2次雨强峰值;风廓线雷达较好地反映了冷空气的侵入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濮阳2005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利用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垂直积分液态水、基本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有"人"字形回波特征。径向速度产品图上,逆风区与辐合区出现、发展,预示强风暴的出现。速度场的强弱变化早于回波强度变化,可更早得到风暴的发展情况,追踪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辐合区的运动路径,可以大致确定强降水的落区,从而提前预报出灾害性天气。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相对稳定,大值区与强回波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此次暴雨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可为今后暴雨识别、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2年6月21~25日广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季风槽东移发展、低涡切变辐合稳定维持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原因。多普勒特征分析表明,中尺度辐合线在桂东北地区南北摆动是造成桂东北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低层强盛西南风长时间维持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T639数值模式产品,对2010年江西2月的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回波特征判断识别受影响地区的天气系统,分析回波的未来发展趋势,移速、移向、移动路径以及分裂合并的可能性。得出如果大气垂直层结有利于对流发展,边界层辐合带的存在与消失,低层水汽输送带的维持和断裂是做出风暴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的重要依据,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1.
一次局地热对流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川  何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675-4677,4689
利用自动站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3日营口东部山区发生午后局地热对流天气的温度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并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产品分析了其对这次午后热对流降水的监测和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由于营口地形是西低东高,且中东部地区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所以当营口东部山区处于高压控制时,白天强烈的非均匀地表加热导致较高的午后地表温度以及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巨大温差,是形成午后局地热对流降水的必要条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午后局地热对流降水有很好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对未来半小时内的降水量估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大暴雨发生前后气象要素变化、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区域流场入手,对2009年8月28日发生在驻马店市的突发性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850、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的分析,发现"V"型缺口、钩状回波、中气旋的特征明显,充分说明了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是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遵义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并结合其他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10日发生在黔北地区的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低涡切变带有冷空气南压过境影响所致;回波单体初期发展沿切变线排列,并在发展剧烈的回波所在处产生冰雹天气;降雹前出现最强回波60~65dbz,降雹时低仰角回波强度跃增到55~60dbz,回波高度11~15km,VIL值〉35kg/m2;回波分布有涡旋带状特征,当涡旋中心移向原有回波时,回波剧烈增强,产生持久深厚的辐合中气旋,地面出现冰雹大风;仁怀北部乡镇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可能与此区域左倒U型地形有关;湄潭永兴和鱼泉、仁怀学孔和喜头的回波是超级单体回波,其余各地降雹回波为多单体强回波。  相似文献   

14.
应用泰山CINRAD/C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记录,对2007年8月16日8:00至8月18日8:00新泰地区的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连续观测以及其丰富的回波分析,在其探测汛期暴雨的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暴雨的落区,为做出更准确的预报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翠华  李阳斌  王婷  王天龙  罗律  胡小妮  蒲利荣  孙晓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15-15117,1512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9年6月17~18日广东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850hPa切变线是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两大系统,他们的有利配置是这次强降水预报的着眼点。高层西风急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hPa高空急流强辐散"抽吸作用",中低层切变线南压,使得低层暖湿气流沿切变线向上爬升,从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背景条件。850hPa水平螺旋度中心与影响系统的发展、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平螺旋度的分布与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车军辉  刁秀广  史茜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4-17138
利用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山东省气象自动观测网等资料,对2005年9月2日发生在济宁市郭楼镇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场特大暴雨局地性强、持续时间长,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形势下发生的,大气层结表现为强的对流性不稳定,特大暴雨对流回波带恰好发生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区,并与低层辐合线相对应;位于狭窄而持续强盛的对流性回波带上,具有中-γ尺度气旋性旋转特征的强回波块长时间(4h左右)维持在郭楼镇上空,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的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8.
肖杰  黄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16-102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傍晚到夜里出现在太行山脚下河南焦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是这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的天气尺度系统;强降水发生前,焦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能量锋区,且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随着地面冷锋逐渐东南下,焦作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气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3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焦作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达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于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