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豆叶片希尔反应活性稚幼茎段酰脲含量在鼓粒期都有一高峰。叶片希尔反应活性与幼茎段酰脲含量在开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豆生殖生长时期叶片的光合活性与根系共生固氮体系的固氮作用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外刊文摘     
<正> 野生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观察研究——浙江省农科院,陈德根,《中国油料》,1982,4:45-47.采取盆栽和自然野生群落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大豆根瘤共生固氮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根瘤多为球状,盆栽条件下结瘤多,野外观察仅10-15个.不同发育时期野生和栽培大豆主侧根的根瘤比例不同,野生大豆生长后期根瘤衰老比栽培大豆迟缓,根瘤固氮高峰出现在分枝期,根瘤菌能回接根瘤,对栽培品种都能侵染结瘤,但接瘤效果不同.栽培大豆接种野生大豆根瘤菌后结瘤多,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晰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及其亲本BRAGG和本地耐荫大豆南豆12三个结瘤特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玉豆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单作相比,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地下部(33.15%)较地上部(20.84%)下降更为明显,根瘤生物量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共同调控(R2=0.613、0.916);大豆根瘤数目、单株瘤重和酰脲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瘤数目与地下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13);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均小于单作;单株固氮酶活性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滞后于单作。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玉豆带状套作的响应不同,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单株根瘤数目最多,但与单作相比其降幅最大(52.42%),BRAGG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根瘤重量下降幅度最大(37.73%、31.28%、43.25%),南豆12的根瘤数目、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的降幅均为最小(40.12%、10.17%、19.83%、10.41%);玉豆带状套作下NTS1007的单株固氮酶活性和单位重量酰脲含量降幅最大(64.41%、21.72%),BRAGG的单位重量固氮酶活性降幅最大(24.16%),南豆12的单位重量和单株固氮酶活性、单株酰脲含量均表现为最高,且降幅最小(10.01%、45.81%、17.88%)。【结论】玉豆带状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减少了单株根瘤数目,降低了单位重量根瘤和单株固氮酶活性,抑制了大豆固氮能力的发挥。但生殖生长后期固氮能力下降速度低于单作,这有利于套作大豆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对套作的响应不同,强结瘤大豆NTS1007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地下根瘤形成对套作环境反应敏感,南豆12则对玉豆带状套作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大豆生物量积累、根瘤特性、固氮酶活性与固氮能力间的关系,明确套作根系固氮能力的变化规律,以强结瘤大豆NTS100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传统挖掘法挖根考察根瘤生长特性,并对带状套作下的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植株酰脲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与单作相比,带状套作下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  相似文献   

5.
羊奶果的共生固氮及氮素的运转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羊奶果根瘤的固氮、吸氧、防氧保护及固氮产物的运转进行研究。羊奶果是热带植物,离体根瘤固氮活性在25-30℃时最高,且在离体3h以内无显著变化;35-40℃的高温对根瘤吸氢活性有促进作用,离体根瘤的吸氢活性可保持6h 以上,低温对固氮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羊奶果为酰脲型植物,根、根瘤和木质部中都含有大量的尿囊酸,酰脲含量均占氮化合物总量的50%以上,说明它的根瘤和根都能将氮素转化成酰脲并经过木质部 向上转运,还有部分氮素通过丝氨酸、蛋氨酸为主的氨基酸形式运输。根瘤中未检测到血红蛋白,但有较高含量的SOD、ASA和GSH.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品种黑农3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结瘤和不结瘤情况下大豆未成熟和成熟荚皮和籽粒中的酰脲(尿囊素和尿囊酸)和草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后20 d和45 d,不结瘤处理大豆荚皮和籽粒中根瘤产生的酰脲含量明显降低,而不结瘤处理大豆籽粒中的草酸含量明显高于结瘤处理,荚皮和籽粒中草酸的总含量在2个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大豆籽粒中的草酸合成前体不是来自根瘤产生酰脲的分解产物乙醛酸.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野生及栽培大豆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即用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60%、50%、40%、30%的土壤分别栽种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测定其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干旱胁迫程度下,相对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表现出高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低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由此可以说明野生大豆的抗干旱能力高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8.
磷素营养与大豆生长和共生固氮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磷素营养对2个大豆品种生长和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液中磷含量在2.3~9.3mg/L时,2个大豆品种的植株生长量、根瘤数、根瘤干重、固氮活性和氮积累量均随磷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9.3~37.0mg/L时则大大降低。磷浓度过高会造成毒害,但植株的磷积累量却与施磷量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植株不同部位磷含量是根瘤>根>地上部分;氮含量是根瘤>地上部>根。2个大豆品种对磷肥反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类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的差别,采用HPLC-RID法对野生、半野生以及栽培大豆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可溶性糖相比,野生大豆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半野生大豆中,蔗糖和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和棉子糖;栽培大豆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不同类型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总糖含量最低,栽培大豆总糖含量最高,半野生大豆介于二者之间,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水苏糖含量在栽培大豆中最低,其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间差异显著;棉子糖含量在野生大豆中最低,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间差异显著;葡萄糖含量在3种类型大豆中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与总糖在3种类型大豆中相关性均极显著,表明大豆总糖含量主要受蔗糖含量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类,第1类为2个野生大豆材料,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低而水苏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最低,水苏糖所占比例较高;第2类为2个半野生品种和1个栽培品种;第3类为1个栽培品种,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高而水苏糖含量最低,总糖含量最高,蔗糖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可溶性糖代谢在大豆进化过程中的遗传规律及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相似文献   

11.
大豆固氮酶活性与酰脲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在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品种间接种不同菌株,通过对固氮酶活性及酰脲含量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酰脲含量与固氮酶活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呈显著正相关。从而说明酰脲含量的测定结果不仅可以作为估测固氮酶活性高低的指标,而且有助于高效固氮根瘤菌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合细菌与大豆根瘤菌混合菌液处理的大豆,其固氮活性的生理生化指标较它们的纯培养物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光合细菌与大豆根瘤菌的固氮活性具有协同作用。主要对光合细菌与根瘤菌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比例的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混合施用对大豆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证实: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混合施用比例不同对大豆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学特性提高程度也有所不同。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考虑,初步认为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施用比例为2:1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生物固氮的影响。[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中设置正茬(大豆-小麦-玉米-大豆)、重茬(小麦-小麦-大豆-大豆)和迎茬(小麦-大豆-小麦-大豆)3种连作方式,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根瘤形成和固氮量的影响。[结果]结荚期和鼓粒期正茬大豆体内含氮量较重茬、迎茬多。3种连作方式的大豆根系形成根瘤的数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迎茬、重茬的大豆根瘤数分别较正茬减少1.3~1.4、13.4~20.5个/株。大豆通过共生固氮作用固定的氮素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重茬、迎茬大豆固氮量分别比正茬降低18.4%、6.5%。大豆产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结论]大豆体内含氮量、根瘤数、固氮量和产量都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  相似文献   

14.
大豆可与根瘤菌共生进行生物固氮,固氮机制受许多基因诱导调控,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可调控多种植物激素、色素、芳香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为探讨其在大豆生物固氮中的功能,从大豆育成品种中黄15中克隆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GmCCD8基因,分析了该...  相似文献   

15.
氮素与豆科作物固氮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素与根瘤固氮结合可达高产,两者矛盾对根瘤固氮产生不利影响。氮素影响根瘤固氮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氮素与大豆根瘤固氮关系研究发展进程;综述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浓度对根瘤形成和生长、根瘤固氮酶活性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动态;阐述氮素抑制根瘤固氮碳水化合物争夺、抑制根瘤氧供给、硝酸盐毒害、反馈调节及其他可能抑制机制;提出氮素抑制结瘤氮浓度界限模糊化,不同氮素形式、豆科种类氮素抑制机制差异化及详细抑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豆共生固氮与叶片全氮含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在不同配比的NO3- -N与NH4 +-N下大豆根瘤的生长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7种配比的NO3- -N与NH4 +-N均降低根瘤鲜重 ,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 ,但提高叶片全氮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与根瘤鲜重、根瘤固氮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锰肥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