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粳稻离体细胞的耐冷性变异与遗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的试验结果,综述了粳稻体细胞耐冷性变异与遗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前景。粳稻体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耐冷性遗传变异。对这些变异可利用理化因素进行定向选择。笔者等利用这一技术,已培育出耐冷性极强的体细胞无性系应用于水稻育种。本文还阐明了体细胞耐冷变异的发生规律及其部分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株追踪的方法,评价了来自不同供体的3个甘蔗组培亚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变异.在单株世代观察到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的变异和数量性状的分离;在单系世代发现某些变异具有高度重演性,某些变异性状的表达与环境有关.同时发现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变异的10个组培单系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3个酶系的同工酶也发生了变异.认为植物组织培养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获得遗传变异的新途径,是改良甘蔗商业栽培品种某些不良性状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寒地粳稻成熟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寒地粳稻成熟种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但分化率不够理想,通过调整分化培养基中激素的浓度和配比来提高分化率,收到了一定成效。诱导培养基用6%浓度的蔗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分化率高于3%和5%两种浓度。R2代存在大量可遗传变异,通过田间细致观察比较和选择,已获得一批优良变异株系,正在进一步观察鉴定中。  相似文献   

4.
5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和2个现代粳稻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对水稻7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实粒数和穗长3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符合2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模型;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着粒密度等性状的变异符合3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遗传模型控制。在决定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通过离体培养,能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利用未成熟胚或幼穗进行离体培养,从无性系后代中选择有价值的变异,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育种途径.在再生植株的可遗传变异中,可能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因此,有必要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深入研究植株的变异原因,为无性变异株的遗传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离子注入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不同剂量的离子束注入常规粳稻、恢复系、杂交粳稻及F1干种子中,观察其变异效应及杂交粳稻同质恢后代的恢复力。结果显示,后代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发生变异,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性;剂量、品种之间存在不定的差异;杂交粳稻F1处理后代选育同质恢的进程好于不处理对照。表明离子注入技术在改良常规水稻农艺经济性状以及同质恢复系的选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外源牛胰 DNA 培养处理水稻萌动种子,研究 D_1、D_2和 D_3植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外源 DNA 处理所引起的变异类型多、幅度大、频率高,但与外源 DNA 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外源 DNA 处理对改良现有推广品种的某一不良性状较为有利,同时在变异后代中可获得优良的或特殊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组织培养中的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 ,使用小麦品种绵阳 97- 392的幼穗作为外植体 ,进行组织培养 ,获得了 2 3个自交结实的再生植株 ,在田间种植为株系。其中 2个株系证明发生了叶片和种皮颜色的遗传变异 ,遗传分析证明它们是单基因隐性突变。没有观察到抗病性的突变。分析了这些株系的单株穗数 ,株高 ,穗长 ,穗粒数 ,千粒重数量特性 ,在一些株系中也观察到数量性状的明显的变异。这些数量变异在T2代中除表现为平均数的显著差异外 ,也表现为群体内植株之间的差异。这种群体内的植株间的差异揭示了数量性状变异的继续分离。本文讨论了通过组织培养产生数量性状变异作为小麦育种资源的可能的作用 ,以及组织培养中的遗传变异对转基因研究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用8个平菇品种及其配制的24个自交菌株,研究了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平菇自交后代与其亲本性状的均值有明显差异。因性状和品种不同,由遗传变异引起的性状分离多少亦不同。根据各品种及其自交后代品种内和品种间变异的分析,将性状初步归为3类,产量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和菌柄长度等重要经济性状表现了特有的遗传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0.
较详细地论述了用中性分子特性和与适合度有关的数量特性分析羊草等植物群克隆遗传变异的方法。探讨了其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根据可能或不可能属于各种同源分株的分析 ,还探讨了判断等位基因频率问题。另外 ,根据野外个体同源分株的直接观察或根据分子技术对多基因型的间接测定评述了基因型变异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讨论了克隆种群的籽苗补充、环境干扰和同源分株生长型影响同源分株的种群动态。文中也涉及了克隆种群结果、种群亚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组织培养技术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受到重视,而其再生能力又受遗传培养条件的影响,因而,了解玉米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已成当务之急.从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添加剂3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培养条件对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胚培再生植株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可遗传性及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利用的前景.结果表明,早熟及大粒性有很强的遗传力,株高也是可遗传的,所有性状在IE3代趋于稳定,IE4代完全稳定.某些优良的变异材料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选育新品种的有效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对具分生能力的组织进行离体培养,为现代植物育种创造新的变异体,脱毒原种、繁殖体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的优点综合到一起,扬长避短,加速植物育种进程。报道了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在国内外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从抗病虫育种、抗旱育种、抗盐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寒地粳稻蛋白质含量在DH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应用蛋白质含量(Protein Content,PC)不同的10个亲本,采用F1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寒地水稻6个组合的DH(Doubled Haploid,DH)群体。应用Choo和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分析了这6个DH群体PC的分布、测算了遗传力、超亲率,检测了PC的基因对数及基因互作方式。结果表明,PC的遗传变异分为两大类型:5个组合PC的遗传是属于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1个组合(松9798/龙花96-1530)PC的遗传属于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存在主效基因间的互作,为互补作用,为PC的另一种遗传模式,且是产生PC超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PC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77,PC的超低亲率较低,控制PC的基因对数为3.2 ̄6.5对,平均4.8对。  相似文献   

15.
16.
以2个组合的DH群体,应用Choo和 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研究了粒宽在寒地水稻在DH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水稻粒宽的遗传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模式,第一种遗传模式为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第二种遗传模式为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主效基因间存在互作,为互补作用;粒宽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61;控制粒宽的基因为7.8-12.3对、平均9.9对。因此,在寒地花培品质育种中有目的对粒宽进行低世代严格选择,对提高粒重及选育适宜粒型的优异种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寒地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在DH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不同的10个亲本,采用F1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寒地水稻6个组合的DH(DoubledHaploid,DH)群体。应用Choo和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分析了这6个DH群体AC的分布、测算了遗传力、超亲率,检测了AC的基因对数及基因互作方式。AC的遗传变异分为两大类型,5个组合AC的遗传是属于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1个组合(松9798/龙花96-1530)AC的遗传属于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存在主效基因间的互作,为重叠作用,为AC的另一种遗传模式,且是产生AC超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试验AC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90;AC的超低亲率较低;控制AC的基因对数为4.6~18.1对,平均7.5对。据此,试验提出花培品质育种实践需要的DH群体规模一般应保持在100左右为宜,花培品质育种中应依据AC不同的育种目标,采取接种F1代或F2代的花药,H2代采取加强其选择强度,在常规品质育种早期世代一般都不宜太严格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寒地粳稻粒长在DH群体中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粒长不同的10个亲本,采用F1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寒地水稻6个组合的DH(Doubled Haploid,DH)群体。应用Choo等提出的模型及公式,分析了这6个DH群体粒长的分布,测算了粒长遗传力、超亲率,检测了粒长的基因对数及基因互作方式。试验粒长的遗传变异分为两大类型,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和无主效基因互作。3个组合粒长的遗传属于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存在主效基因间的互作,为互补作用。粒长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40,超高亲率很低;控制粒长的基因对数为5.7~72.2对,平均20.1对。寒地水稻长粒种质创新相对较难,在H2代要加强其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葱茎尖分生组织直接成苗及分化丛生苗、茎盘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通过染色体压片,对大葱愈伤组织及幼苗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幼苗及丛生苗遗传稳定,其染色体未发生倍性变异,均为2n=16;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较差,愈伤组织染色体数变异率为43.4%.其中单倍体占6.7%、三倍体占2.5%、四倍体占10%、五倍体占4.2%、六倍体占3.3%、七倍体占4.2%、八倍体占3.3%、非整倍体占9.2%;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变异率为11.7%,其中单倍体占6.7%,三倍体占1.7%,四倍体占3.3%。  相似文献   

20.
Resistance of nematodes to anthelmintics such as avermectins has emerged as a major global health and agricultural problem, but genes conferring natural resistance to avermectins are unknown. We show that a naturally occurring four-amino-acid deletion in the ligand-binding domain of GLC-1, the alpha-subunit of a 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 confers resistance to avermectins in the model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We also find that the same variant confers resistance to the avermectin-producing bacterium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Population-genetic analyses identified two highly divergent haplotypes at the glc-1 locus that have been maintained at intermediate frequencies by long-term balancing selection. These results implicate variation in 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s in avermectin resistance and provide a mechanism by which such resistance can b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