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度和移栽期的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叶龄、叶色的影响不大,其差异不明显,但稀植(30×26cm)与较密植(30×13cm)相比有效分蘖终止期向后延迟,最高分蘖期相近,有效分蘖率提高,在有效穗中二次分蘖穗所占的比重增多;茎基部仲长节间缩短变粗,秆壁增厚.折损重大,抗倒伏能力增强,二次枝梗数明显增多,从而引起每穗粒数增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移栽期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稀植的情况下5月28日移栽的比5月20日、24日移栽的明显减产.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要达到低耗增效的目的,在采用稀植栽培技术体系的同时,应适时早插为宜。  相似文献   

2.
播种期对“鄂皮5号”大麦的产量及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皮5号大麦14期大幅度播种期试验表明:各播期均可收到产物,其中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各期产量较高,且居同水平,无显著差异;11月上旬各播期产量最高;10下旬和12月各播期居另一相似产量水平;播期每推迟10d,熟期提早8.8d;单株成总数降低;主茎株高降低2.9cm,节数(叶片)少0.11个,穗长短0.11cm,从二月份起各播期的不孕率大幅度上升;影响各插期产量的三要素中,总小穗数和千粒重变幅不大,与产量正相关不显著,(r_b=0.3396.r_e=0.4708),总穗数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r=0.942).试验结论将14期播幅分为适宜播期,可播期,不宜播期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3.
水稻稀植(29.7×26.4cm)较密植(29.7×13.2cm)增多二次分蘖的有效穗数,提高有效分蘖率,增多穗的二次技埂数;上部伸长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变短而粗,增加折损重,提高抗倒能力;生育后期叶色下降缓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株数1穴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穴距间产量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9.7×26.4、29.7×19.8、29.7×13.2三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与29.7×33有显著差异。龙井稻区推广29.7×26.4每穴插2—3株稀植栽培技术可达到低耗增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控蘖增粒高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无效分蘖时间短,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二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粗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22.23粒,增加量居试验第一;结实率85.18%。  相似文献   

5.
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广西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百亩连片“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区进行特优233施N量与插植密度试验,探讨施N量与插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特优233的生育期、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增加趋势;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理论产量均增加,而每穗总粒数则减少。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特优233以施N量300kg/ha、插植密度21万蔸/ha产量最高,增产最显著。说明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肥抗倒的特点,其高产栽培方式宜采用高肥稀植。  相似文献   

6.
对金早47进行直播、手插、机插等不同栽培方式处理试验,通过对其生长和产量等分析,结果表明:直播和机插处理最高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优于手插处理,同时机插的播齐历期比手插短1—2d,但不同机插密度产量差异较大,建议早稻推广机插密度以12cm×30cm为佳。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很大,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在高产区达极显著,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在较高播量下未达显著水平,而在稀播条件下达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每穗粒数表现正向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库限制型中粳稻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的扩库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两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 :产量构成 4因素中 ,每穗颖花数是左右库限制型中粳品种西光产量的首要因子。稀播少本栽比密播多本栽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3 9.7% ,增产 18.4%。增施攻花肥比不施攻花肥 (一轰头 )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19.2 %~ 11.1% ,增产 11.2 %~ 3 .1%。稀播少本栽和增施攻花肥配套是库限制型品种西光扩库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酒泉地区农科所无礼能的春小麦新品系8737-9-4-9(A12)具有大穗大粒,多花多实,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等特点,平均穗长11.9cm稀播时可达15cm,小穗15.0~20.4个,穗粒数平均为50.4粒,稀播时可达100粒,千粒重平均为47.7g粗蛋白质含量15.06%,精氨酸含量0.46%,在1994~1996年酒泉地区春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为6781.5kg/hm^2,较对照品种甘麦11增产  相似文献   

10.
播期与密度对襄麦D5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襄麦D51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于2016—2017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襄麦D51为材料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的裂区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平均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提高,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平均产量的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最佳播期为11月4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315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生长量差异较大,但不同密度间差异小.不同品种在稀植(30×26cm)处理下有效分蘖终止期同密植(30×13cm)相比,普遍向后延迟,且其叶龄指数分别为20和64,但最高分蘖期无明显差异,其叶龄指数分别为80和79;二次分蘖穗明显增多,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茎基部伸长节间短而粗,上部节间拉长,折损重大,抗倒能力增强,不同品种间都有同样的趋势.产量与结实率(x1)、千粒重(x2)、m2穗数(x3)、穗粒数(x4)间回归方程为经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间和互作差异不显著.据各种农艺性状的终合分析,秋田32是较适合烯植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青农105、农大108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粗缩病发生年份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有效穗数、行粒数对小区产量贡献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品种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晚播处理下2品种的行粒数显著增加;农大108有效穗数表现为早播处理>晚播处理>中播处理,青农105有效穗数表现为晚播处理大于早播、中播处理。从产量结果来看,对于农大108,低种植密度(4.50万株/hm2)时适宜早播,中高种植密度(≥5.25万株/hm2)适宜晚播;对于青农105,在高种植密度(≥7.50万株/hm2)下中晚期播种利于产量提高。因此粗缩病发生年份,应根据品种抗性选择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对培矮64S不同抛秧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抛秧量与制种产量,有效穗数、总颖花数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抛秧随秧龄的不同,播始天数有变化。相同秧龄时抛植比插植生育期延长2天左右;培矮64S的最适抛秧密度每667m^2为48 ̄50张秧盘。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对迟播迟栽水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和寄栽规格的秧苗素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迟播迟栽的水稻本田期缩短5-10天。寄栽密度稀的秧苗素质优于寄栽密度大的。早播早栽有利于增加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寄栽稀的可以增加有效穗数,但穗子较小,千粒重随密度减小而增大。播栽期和寄栽规格对产量均有影响,但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认为:适当地进行迟播迟栽,虽然获得的水稻产量相对偏低,但可以比常规栽培模式多收获一季玉米,可大幅度提高周年的粮食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稀植处理的有效分蘖终止期向后延迟5~8d,一次和二次分蘖数明显增多,有效分蘖率明显提高;稀植处理的穗长度变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以及每穗粒数明显增多,经相关分析每穗粒数与植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1.5064 4.4163 X1 3.5070X2 1.6562X3;经产量方差分析结果,12.5穴/m^2的产量最高,其原因与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较多有关。综合分析结果,密度为12.5穴/m^2宽窄双垄插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抗冷性的插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温305为例,进行早稻直播、手插、机插等不同栽培方式处理试验,比较其生长动态和产量等特性.结果表明:直播在最高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优于手工移栽;不同机插密度产量差异较大,12cm×30cm密度机插处理经济性状和产量最优,在早稻推广机插时可以参照此密度。  相似文献   

17.
福建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杂交早稻的组合、施氮量、基本苗和秧龄对产量效应的研究表明:威优64具有最高的产量,杂交早稻每公顷以插基本苗90万、施纯氮量187.5公斤以下为宜;在稀播条件下,35天以内的秧龄均适宜。通径分析表明:杂交早稻要获得高产,必须抓住每公顷有效穗与每穗饱粒数这两个因素,使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问达到最大的协调。为此,本文提出了要使杂交早稻每公顷产7500公斤的群体动态、库源关系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麦新品种鄂大麦7号是我省育成的第一饲料大麦新品种。该品种为四棱皮麦,属春性。具有产量高,综合抗生好,适应性强,品质优,而迟播等特点,全生育期175d左右。每公顷成穗600万,每穗实粒数40粒,千粒重32g,株高90cm。,1995-1996年两年省区平均每化顷产量达6674.3kg,比对照鄂皮2号增产19.6%。在省内外试种示范,一般每公顷产量4875.0kg,比对照增15.0%;高产地区每公顷  相似文献   

19.
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晚播条件下周麦22产量与施氮量、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每hm2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显著增加每hm2穗数,但二者增加均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319.5kg/hm2和323.6×104穗/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 412.8kg/hm2,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30.9×104穗/hm2、32.4粒/穗和千粒重43.1g。  相似文献   

20.
连作晚稻宁84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作晚稻机插条件下,进行晚粳稻新品种宁84播期试验,研究其最适播期及在迟播迟栽情况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该品种迟播迟栽情况下有效穗数变少,穗形变小,每穗粒数减少,产量明显下降。在宁波地区宁84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时,为保证产量,最适播期为6月25日至7月5日,移栽期为7月15日至7月25日,秧龄20 d 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