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稻田的全理排灌模式,我们从1988-1990年连续三年采用了以明(沟)暗(沟、管)结合的排水方式和浅湿灌溉控制供水的灌溉方式进行治渍试验,本文对平原湖区渍害的低产田,田间排水系统的不同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在试区内推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治渍效果。  相似文献   

2.
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的四湖地区有耕地面积580万亩,渍害低产田占34.5%,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本文在研究渍害田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稻田治渍排水标准,提出适宜的垂直渗漏量是稻田治渍的重要指标;渍害稻田麦作期的地下水位控制;以及田间工程要求和田面水分管理的措施。为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4年初拟在武汉市汉阳县进行农田地下排水工程,计划先选择一个村作为治渍试点。经过几次踏勘与比较,试点定在新农乡三官村。试区北临汉江,南连什湖,属平原湖区耕地面积约2500亩,主要种植棉花,于1973年兴建了什湖电排站,同年完成了田间排灌沟渠及配套工程,水利建设已基本达到汉江洪水挡得住,十年一遇暴雨排得出,百日无雨灌得上的水平,具备了治理渍害的条  相似文献   

4.
论三江平原地区涝渍灾害与地上地下排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易涝易渍(包括盐渍)耕地较多。涝渍是个连续过程,其对作物产量影响是与受淹时间和受渍时间呈密切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关系。渍害严重影响了耕作(尤其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生态。该区耕地雨后地表残存积水多(比3—5年一遇日降雨径流量还大,既呈涝灾又加重渍害),而不能地上排水。为此,根据三江平原地区地上排水导致渍害得不到治理和涝灾依然严重存在的现状,应特别重视地下排水(包括井灌井排)与地上排水相结合,加强地表残存积水及其治理研究,才能根治涝渍,并尽快把地下排水提到涝渍统一治理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5.
暗管改造渍害型低产田的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产生的原因,提出埋暗管改造的治理措施,并对治理前后土壤水分,温度状况,主要作物产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淮北平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我国涝渍灾害严重的典型区域之一。针对涝渍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本区进行的综合防御涝渍灾害的组合排水技术采用了统筹防御,连续控制的综合措施,实行涝渍兼治。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明沟与暗管、沟井洞、地下排灌、工程与生物措施等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可因地制宜选择。  相似文献   

7.
冲垅渍害低产田与平原渍害低产田的成因不同,改造、治理的措施也有差异。本文根据湖北省蕲春县四个典型冲垅渍害低产田治理中的观测试验及实际调查成果,论述了这类低产田的类型、特点及其水利方面的治理措施(明沟排水、暗管除渍),并对冲垅渍害低产田的治理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这些典型经验,治理的投资为141元/亩,年增产效益为87元/亩,还本年限不到2年,效益显著,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季  聂宪江 《灌溉排水》1998,17(4):47-49
淮北平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我国涝渍灾害严重的典型区域之一。针对游渍灾害在时间和窨上的相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本区进行的综合防御涝渍灾害的组合排水技术采用了统筹防御,连续控制的综合措施,实行涝渍兼治。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明沟与暗管、沟井洞、地下排灌、工程与生物措施等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可因地制宜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棉花生长期间适逢雨季,常受多过程涝渍胁迫。通过测坑试验发现棉花受多过程涝渍胁迫后减产严重,涝渍程度可用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来描述,棉花相对产量(Ry)与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垦区多属低洼平原湖区,灌排矛盾相当突出,灌溉建设亦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农场作了长时间的探索。随着近十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实施,从砖砌预制块,混凝土衬砌,发展到低压涵管灌渠,这种低压涵管灌渠越来越显出现其优越性。为此,对湖北垦区这种灌溉输水方式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1.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效果显著,施肥后排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出现峰值,在农沟拦蓄后质量浓度大幅下降,氮素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7.8%和83.2%.进入湿地再次净化后,氮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44.3%和82.0%.控制灌排模式下系统水体中有机质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水体碳氮比水平总体偏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氮素的原位削减,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外农业灌溉和排水领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常见的灌排装置的特点,针对中国灌溉排水研究领域对节水灌溉、控制排水设施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根据农作物不同时期对水位的需求,充分利用灌溉和降雨的水量,较为精确地控制水田的灌溉和排水水位,解决了原有灌排设备无法同时实现灌溉和排水自动控制的难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试验区和对照区相比,降雨量增加利用150 mm,降雨利用率提高21%,减少灌水量21%;水稻亩产量增加4.3%;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配有相对独立的供、排水系统的测坑研究间歇灌排、间歇灌连续排、灌排平衡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水管理方式下稻田对养殖肥水中养分均有显著的去除率,其中,对不同形态的氮而言,NH4^+-N的去除率优于NO3^--N;对不同物质而言,对氮、磷的去除率优于CODMn;②对不同的水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湖积平原区的粘土渍害稻田,采用暗管与鼠道双层组合排水,在小麦、油菜生育期的雨季中,鼠道能有效地排除稻田的耕层滞水,减小田间地下水位上涨幅度;雨停后,在暗管排水作用下,地下水能迅速回降到离田面0.6~0.7m;稻田淹灌期,鼠道排水可增加两暗管之间的入渗强度,排泄土壤中有害物质。在渍害稻田改造中,适当加大暗管间距(24m),中间辅以鼠道排水,可起到工程投资省,改土效果明显,增产效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灌排模式稻田水氮动态变化,为南方稻作区节水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实测的田间灌排水量及氮素变化数据,采用Morris方法检测DRAINMOD模型水氮运移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并利用DRAINMOD模型对传统灌排模式和控制灌排模式下稻田水氮动态进行模拟.[结果]20~40 cm 土层侧向饱和导水率对稻田...  相似文献   

16.
利用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对河套灌区的永联试验区进行了排水工程管理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对田间水均衡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现有排水沟深度下的排水沟间距调整对区域排水和潜水埋深的影响不明显,但当排水沟深度增加时,排水沟排水量和控制区域的潜水埋深发生显著变化。根据模拟结果,认为永联试验区的排水沟间距取500 m,深度取2.5 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南方稻田灌排系统生态整治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稻田水肥调控和灌排系统生态整治效应。【方法】于2014年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选取典型村庄—礼坊自然村,进行了稻田水肥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应用,并对排水沟塘进行了生态改造,分别对早、晚稻灌水、排水和产量以及生态沟塘进出水进行分析。【结果】水稻田间水肥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较当地农民习惯水肥管理模式节水、减排、增产和灌溉水生产率分别提高10.58%、20.34%、6.52%和18.59%,总氮和总磷减排率分别达12.37%和14.98%;排水斗、支沟经生态改造后对总氮和总磷的综合去除率达25.42%和34.22%;生态塘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达25.19%和30.42%;示范区生态改造一次性投资需1.15万元/hm^2,年运行管理费需0.18万元/hm^2,年产经济效益达0.55万元/hm^2。【结论】水稻田间水肥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和生态沟、塘均有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并且建设运行经费投入少,建议当地加强技术的宣传示范推广,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经费投入渠道。  相似文献   

18.
生态灌区农田排水沟塘湿地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生态型灌区是灌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传统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总结了当前利用农田排水沟渠塘堰系统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减污型农田排水沟渠塘堰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其基本特征包括:水利工程属性(排渍排涝及水流的不冲不淤要求),沟塘末端修建控制排水闸(低坝),种植优势植被,生态护岸(护底)工程,排水闸(退水闸)等水工建筑物减污型工况设计。分析了该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辽宁东港灌区稻田排水沟距的综合对比试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稻田不同排水沟距对控制地下水位、渗漏量、土壤Eh值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初步提出该地区稻田适宜的排水沟距。为今后该地区及类似地区排水沟道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水田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reduction of suspended solids,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loads in drainage water from paddy fiel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in closed water areas in Japan. We evaluated the ability of cyclic irrigation to reduce the suspended solids load from paddy fields. In 2006 and 2007, we investigated water and mass balances during the irrigation period in a low-lying paddy-field district neighboring Lake Biwa, which is the largest lake in Japan. We confirmed that cyclic irrigation reduced effluent loads during the puddling season. With cyclic irrigation, 118 kg ha−1 of suspended solids was returned to the paddy fields in 2006 and 199 kg ha−1 in 2007. The effect of cyclic irrigation on the net suspended solids load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ree ratios: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which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the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in drainage water to that in lake water; the cyclic irrigation ratio, which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the volume of reused water to that of irrigation water in cyclic irrigation; and the surplus irrigation water ratio, which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the volume of surplus irrigation water to that of irrigation water. The cyclic irrigation ratio and the surplus irrigation water ratio interac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yclic irrigation on the net suspended solids load. Simultaneously increasing the cyclic irrigation ratio and decreasing the surplus irrigation water ratio will maximize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n drainage water from paddy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