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南繁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繁”作为我国首创的一种独特育种方式,在农作物品种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缩短育种年限,加速世代繁育的特殊作用。目前,在全国推广的5 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约有80%经过了“南繁”的选育或者加代。在总结“南繁”现状的基础上,从充分利用"南繁"这一优势,加快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稳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在“南繁”中存在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矛盾等制约其发展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GM(1,1)模型的我国水产品产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渔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1997~2010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指标数据,利用GM(1,1)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产量进行预测。【结果】按照“生产方式”预测的结果为:在2013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6000万t,同年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将达到75%;按照“生产水域”预测的结果为:2013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将首次超过海水产品产量,同时在2014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000万t。按“生产方式”预测的水产品产量略高于按照“生产水域”预测的结果。【建议】“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监测,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规划,协调不同水域下的生产增长水平,实现海淡水生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四化”同步推进,我国食物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居民食物与营养结构正处于重要转型升级期。从食物生产和营养供给、居民消费和膳食质量评价、消费引导与营养援助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食物与营养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国内食物与营养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并对“十三五”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围绕“产品供求平衡、居民膳食均衡”两大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推动粮食生产有序开展,保障粮食安全,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农业用工难、农资供应紧张、传统的技术下乡服务停滞、跨区耕作受阻,加之今年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和挑战加大。建议将粮食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支持春耕生产和双季稻面积恢复,保障重要物资运输通道畅通,开展多形式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预警机制,构建新型粮食生产支持体系,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6.
江西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西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农业省份,建国50多年来,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江西粮食生产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在简要回顾江西粮食生产巨大成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确保江西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挖掘“绿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和环境这两大问题,随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两个世纪难题,科学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本文回顾人类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通过第二次“绿色革命”来保障粮食供给、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问题,其中对挖掘作物种质资源中的高效增产,减少污染的“绿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深入发展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小俊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126-2030
【目的】深入剖析四川“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制约因素,为促进四川“三州”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三州”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文化程度和从业构成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三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四川“三州”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从业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教育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应改变农村教育观念、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农村“三教统筹”、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链的工厂化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工厂化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技术推进”模式变为“推拉结合”模式,同时从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相互参股两个方面探讨了工厂化农业的激励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有关方面参考,从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对策4个方面探讨广西农业的发展问题。广西农业在中国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农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推动广西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面临着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广西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作物产量较低,潜力未能发挥;土壤退化严重,生产环境变劣;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落后,支撑能力不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实现广西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实施的发展战略有开放战略、带动战略、提升战略和低碳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以1993—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建立OLS回归模型,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中国粮食产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子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其次是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及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补贴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涛 《北京农业》2011,(3):223-225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固农村基础。我国出台了粮食补贴政策,并由间接补贴转变到直接补贴。从而完善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3.
井莉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311-2318
【目的】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2011—2019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及分解值,采用Tobit模型探究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和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的影响。【结果】从整体上看,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02增长至2019年的1.080,呈波动变化趋势;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32增长至2019年的1.035,也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各年平均值高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在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增长而增长,技术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抑制趋势。从不同地区来看,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趋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先弱后逐步增强的变化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先增强后逐步减弱的发展趋势。从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呈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性优势,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要素资源配置,转变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对人才扶持力度;相关决策机构应加强规范粮食生产环境立法机制,发挥发挥政府差异化粮食生产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雯  董希慧  潘松  叶春  冯细平  廖禺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697-5698,5701
该文分析了国内外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江西省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对当前制约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推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发展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化实现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加快江西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发展的对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在20世纪末粮食达到5 000亿kg奋斗目标、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实际情况,针对2000年粮食减亏7%-9%的严峻形势,着重分析了粮食发展中的基础环境、粮食政策、生产投入、农业市场、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问题,为系统地选择相应的发展对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顾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8-12461
依据1949~2008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是在不稳定的波动中增长的,其波动周期频度较高,长度比较规则;波动幅度总体呈中度,稳定性不强;粮食产量波动具有对应性,体现了现阶段粮食生产"N"字形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波动具有梯次性;在粮食产量波动性比较中,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波动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自然灾害、农业政策、生产性投入、粮食价格和粮食流通5个方面剖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并提出了防御和平抑粮食产量超常波动的措施:一是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四是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为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和载体;五是建立健全灾害防控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生产抗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粮食保障应对策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的粮食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掌握全球粮食状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的粮食供应情况,并提出了粮食保障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全球粮食生产预期总体平稳,具有较强地抗冲击能力,中国的主粮供给有保障,但大豆等进口商品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国形势差异,不同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本国粮食供应,例如增加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大粮食库存、建立绿色通道、限制粮食出口、减免进口关税、进行价格管制等。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破解供应瓶颈来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加强调控力度来稳定粮食价格、通过有效引导市场来稳定社会预期,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观主体行为视角的聊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聊城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农业环境问题,制约了聊城市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从微观主体行为视角,分析了聊城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农业环境的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83-15684,15686
介绍了我国的粮食直补政策模式,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提出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模型的构建方案。在遵循市场的完全竞争性,资本、劳动力不存在国家间的移动,汇率不变、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行为主体为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生产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所组成等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CGE模型。该CGE模型需要的相关参数包括:中间合成产品、投资合成品和消费合成品在进口和国产之间的Arm ingtion替代弹性,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总销售在国内吸收和出口之间的转换弹性,居民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出口需求弹性,以及资本存量中各部门的相对份额等。并指出CGE模型在分析粮食直补政策方面的优势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生猪生产50多年发展情况和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猪生产的波动曲线和粮食生产的波动曲线极其相似,说明生猪生产与粮食产量有极大的正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猪生产的波动曲线和粮食生产的波动曲线发生偏差,具体是生猪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说明前期粮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后期粮食是基础,其它原因如政府职能的转变、科技进步的贡献、市场机制的引入等对生猪生产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抓住饲料粮生产的同时,要做好其它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