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 3/M 2引物组合及1个E 3/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菊属部分植物的AFLP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3/M+2引物组合及1个E+3/M+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正>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观赏菊、食用菊、药用菊等。药用菊花由于其形态、产地、加工方法的差异,主要有"杭菊""贡菊""亳菊""滁菊""怀菊"等类型。河南省近年来部分地区还引种有杭菊、贡菊、黄金菊、野金菊等栽培类型。药菊栽培类型引种到河南省后,不同药菊栽培类型的质量特征已有报道。为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以菊科芙蓉菊属的芙蓉菊和6种菊属植物(野生种:野菊(天堂寨)、野菊(天柱山)、毛华菊(安徽),品种:‘繁花似锦’‘寒露红’‘毛香玉’)的幼苗为试验材料,以NaCl浓度为200 mmol·L~(-1)的Hoagland营养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在盐胁迫0、5、10、15 d分别取各材料的根、茎、叶,制作石蜡切片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其解剖结构特征值。结果显示:芙蓉菊为等面叶而6种菊属植物均为异面叶,芙蓉菊叶肉栅栏组织较发达,且在盐胁迫下栅栏组织变疏松,细胞间隙增多;芙蓉菊相对6种菊属植物其根与茎中的维管组织更为发达,对水分的输导能力更强。芙蓉菊在盐处理15 d后仍能保持根、茎、叶解剖结构的完整,而6种菊属植物的解剖结构从盐胁迫5 d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解体和组织损坏,且叶和根相对于茎受到的盐害影响更大。盐胁迫下,芙蓉菊叶片中的栅栏组织厚度/叶厚、茎中的皮层厚度/茎半径、根中的中柱直径/根直径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升高,同时茎和根中具有发达的维管组织,明显区别于6种菊属植物,都是其应对盐胁迫的积极响应,推测是其具有耐盐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菊花又名亳菊、贡菊、药菊,为菊科菊属植物。菊花为常用中药,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晕头痛、咽喉肿痛、耳鸣等症。现将标准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生物学特性菊花为多年生草本,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  相似文献   

6.
四大药用菊花功能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比较4种药用菊花的品质特征,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测定绿原酸含量,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表明,贡菊、滁菊、亳菊和杭菊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608%、4.619%、4.372%和3.017%;绿原酸含量分别为0.345%、0.207%、0.337%和0.131%;挥发油总量分别为0.243%、0.524%、0.388%和0.212%;GC-MS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中贡菊有18种,滁菊有46种,亳菊有35种,杭菊有6种.可见贡菊的主要功能成分较其他3种菊花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香气品质,认为贡菊可能不仅更适合药用,同时适于作为饮料、功能和保健食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7.
药用菊花属菊科属.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黄菊、毛华菊、项菊、川菊、毫菊、怀菊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它不仅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如贡菊还可以入药,则有疏风散热、养肝瞑目、清凉解毒等功效.  相似文献   

8.
六种野生广义菊属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广义菊属内的优良抗旱种质,本研究对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山东和福建省等地进行调查,收集了16种广义菊属资源。根据其生境及适应情况,以太行菊、线叶菊、灌木亚菊、野菊、蒙菊、甘菊等6个广义菊属野生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测定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30%~35%)前后叶片的光合指标以及生理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菊属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广义菊属中的优质抗旱种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6个野生种的叶片光合指标与生理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太行菊、线叶菊、灌木亚菊、野菊、蒙菊、甘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菊属植物自交亲和性及自交后代部分性状表现,为菊属植物杂交育种提供中间材料。[方法]采用花药离体萌发、花药活体萌发的方法对22份菊属材料进行测定。通过对自交结实材料种子结实率和亲和指数的测定来判定菊属植物的自交亲和性。采用SPSS 20.0软件对自交后代与亲本进行性状差异分析。[结果]泉水野菊、成都野菊、狼山野菊、‘钟山金山’‘钟山金桂’‘钟山紫荷’‘钟山醉容’自交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39%、0.58%、1.07%、0.28%、0.68%、3.30%、0.21%,而‘Qx-017’、小红菊、‘贡菊’‘钟山丹桂’等14份菊属植物自交不亲和。自交种子具有低萌发率、低成苗率的特点。多数自交后代的花心直径、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管状花数低于亲本。[结论]菊属植物普遍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多数自交后代生殖器官特性发生了衰退。  相似文献   

10.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腩、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分析4种苹果属(Malus Mill.)植物的抗旱性,通过叶片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探讨4种植物的抗旱反应,旨在为苹果属植物的抗旱性能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抗旱性最强,其次是珠美海棠,然后是西府海棠,抗旱性最弱的是平邑甜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科菊属杭白菊、黄山贡菊和野菊花等植物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所提取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5种菊花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滁菊、黄山贡菊、亳菊、杭白菊及昆仑雪菊为研究对象,采用赛卡姆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5种不同产地菊花氨基酸组成,探讨其营养价值,为茶用菊花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菊花所含氨基酸种类不同,共检测出17~19种氨基酸,均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其中滁菊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最高,且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牛磺酸。以 FAO/WHO 氨基酸模式谱为标准,昆仑雪菊较为适宜;以 FAO/WHO 提出的理想蛋白质为标准,亳菊较为适宜;以味觉和功能性氨基酸为开发目标,滁菊较为适宜。与传统茶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较,5种菊花均达到茶用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正药用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的干燥花序,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花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1],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分为黄菊花和白菊花[2]。  相似文献   

15.
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耐盐性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比较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大岛野路菊(Dendranthema crassum)、萨摩野菊(D.ornatum)、菊花脑(D.nankingense)、矶菊(Ajania pacificum)和牡蒿(Artemisia japonica)的耐盐性,确定菊花耐盐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指标,为更大规模的菊花近缘种属耐盐筛选及抗盐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NaCl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处理,通过形态特征及叶绿素(Chl)含量、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光合气体参数测定,评价不同物种的耐盐性强弱。【结果】在盐胁迫下,所有物种的Chla、Chlb及Chl(a+b)含量下降;叶片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单株受害叶面积与叶片Chla含量、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极显著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提炼出叶片伤害率、叶绿素a,总叶绿素,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5个关键筛选指标。【结论】菊花脑、萨摩野菊对盐胁迫敏感,大岛野路菊、牡蒿、矶菊对盐胁迫耐性强。与耐盐物种相比,盐敏感物种在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脯氨酸积累量小,丙二醛含量增幅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丙二醛含量是菊花近缘种属耐盐性评价的3个最主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抑菌、降解纤维素及抗氧化等功能的亳菊内生菌,为其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株龄9个月的安徽亳菊为材料,分别取根、茎、叶、花4部分,采用平板培养法从中分离内生菌菌株,并在平板上筛选和检测分离菌株对玉米弯孢菌、黄瓜枯萎菌、小麦赤霉菌、串珠镰刀菌、瓜炭疽菌、茶叶轮斑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目标菌株BJF10对纤维素的降解活性和DPPH的清除能力,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对菌株BJF10进行鉴定。【结果】从亳菊的根、茎、叶、花中共获得了56株内生菌菌株,其中菌株BJF10对6种植物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均在50%以上;菌株BJF10培养第4天的纤维素降解活性达到最强,培养3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se)的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180.32和81.46U/mL;BJF10的7d培养上清液对DPPH的清除率可达67.7%;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BJF10鉴定为柄孢壳菌属(Zopfiellasp.)。【结论】柄孢壳菌属亳菊内生真菌BJF10菌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降解纤维素、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黄山市菊花茶因化学杀虫剂使用量大而引起广泛关注。采用直接记录法、网捕法及黄色胶板法等调查方法对黄山贡菊进行了连续1年多的野外监测发现,危害黄山贡菊的害虫有6目、10科、13种,其中5—10月害虫为害最明显。近年来,黄山贡菊的种性严重劣化,抗逆能力也随之下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黄山贡菊进行提纯和复壮获得新品种,以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抗性。建议由农业主管机关成立相应的组织或专家小组,将黄山贡菊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向企业和农民推广,以达到更好的防治虫害的目的。针对害虫的分布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防控技术,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保障黄山贡菊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8.
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改进TTC法、无机酸法、荧光染色法、离体萌发法、活体萌发法测定了菊属Dendranthema植物菊花脑Dendranthemanankingense,南京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毛华菊Dendranthema vestitum和栽培小菊品种rm43-2,rm46-1,rm48-2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TTC法及改进TTC法、无机酸法和荧光染色法都不适合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活体萌发法检测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不准确,但能有效表述花粉萌发力;离体萌发法能有效快速地测定花粉生活力,适合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图1参11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滁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菊原名“池菊”,与浙江“杭菊”、河南“怀菊”、亳州“亳菊”统称我国四大名菊。滁菊不但作为花卉观赏,而且是名贵的药、茶两用佳品,清朝光绪年间,曾将“滁菊”列为贡品,故又称为“贡菊”或“滁贡菊”,目前已是我国原产地保护产品,皖东地区正大面积种植开发。1生物学特性1.1  相似文献   

20.
五种菊花近缘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野菊变种、纪伊潮菊、龙脑菊、那贺川野菊和矶菊5个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无菌苗为试材,进行了茎段离体快繁体系和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茎段增殖培养基分别为:紫花野菊变种,MS+1.0 mg·L-1 6-BA+(0.05~0.10)mg·L-1 IBA;纪伊潮菊,MS+2.0 mg·L-1 KT+0.1 mg·L-1 NAA;龙脑菊,MS+0.5 mg·L-1 KT+0.1 mg·L-1 NAA;那贺川野菊,MS+1.0 mg·L-1 KT+0.1 mg·L-1 NAA;矶菊,MS+2.0 mg·L-1 6-BA+0.1 mg·L-1 NAA.紫花野菊变种、纪伊潮菊、龙脑菊、那贺川野菊试管苗适宜生根培养基是1/2MS;矶菊试管苗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 NAA.5个材料试管苗离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较高,但不定芽的诱导率则因基因型而异,仅那贺川野菊和矶菊能诱导出不定芽.那贺川野菊在MS+0.5 mg·L-1 KT+0.1 mg·L-1 NAA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再生率和增殖系数均最高,分别为75.0%和3.4;而矶菊在MS+1.0 mg·L-1 6-BA+0.5 mg·L-1 NAA培养基上的不定芽再生率和增殖系数最高,分别达80.0%和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