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肉鸭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所造成肉鸭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任何日龄、品种的肉鸭都会发生。肉鸭多表现为啄羽、啄肛等。肉鸭啄羽时相互追逐,消耗过多能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创伤,影响肉鸭产品质量,甚至可引起肉鸭死亡。  相似文献   

2.
正肉鸭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所造成肉鸭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任何日龄、品种的肉鸭都会发生。肉鸭多表现为啄羽、啄肛等。肉鸭啄羽时相互追逐,消耗过多能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创伤,影响肉鸭产品质量,甚至可引起肉鸭死亡。随着近年来肉鸭规模化饲养的增加,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3.
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在养殖过程中,群体中一只或多只鸭自啄或啄击其他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肉鸭啄羽常造成毛稀,毛根毛囊出血,同时还导致肉鸭变得骚动、损伤、食欲减退,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正常鸭群饮食休息。肉鸭啄羽的原因很多,因此发生该现象后要认真查明原因,对症防治,减少因该现象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自啄羽毛或互啄羽毛,是肉鸭养殖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常常导致背部和翼部羽毛残缺、毛囊出血甚至皮肤撕裂,既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又会破坏产品的成品率,严重降低经济效益。生产上要根据发生啄羽的原因,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肉鸭啄毛多发生于肉鸭长新羽毛或换羽时,相互啄羽,造成毛稀,毛根毛囊出血,影响鸭子生长发育和鸭群正常饮食休息。鸭啄毛的原因很多,要查明原因,对症防治。1啄毛原因1.1环境因素有的养鸭户圈舍狭小,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尤其在冬季因保暖而使圈舍通风不良,舍内过热、过湿,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超过鸭群耐受程度,还有光照过强、光线明暗分布不均或光色不宜等。  相似文献   

6.
肉鸭啄羽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走访肉鸭养殖场的过程,经常发现24~35日龄肉鸭在生长新羽毛或换小羽毛时,背后部及羽翅尖部羽毛,被群体中一羽或多羽鸭啄击或是自啄,被连根啄出后的羽毛常常被吃掉,造成被啄处羽毛稀疏残缺,毛囊出血,皮肤撕裂,轻者造成胴体品质下降,重者造成被啄者致伤或致死,严重影响肉鸭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销售.  相似文献   

7.
啄癖是家禽及鸟类的特性 ,啄癖有很多种类型 ,如啄羽、啄肛、啄蛋、啄趾等。鸭啄羽常见于家鸭和饲养密集的鸭群。不同的品种表现略有不同。北京鸭及樱桃谷肉鸭似乎比轻型品种的蛋鸭严重。不同的年龄表现也不相同 ,与季节 ,饲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养殖过程中鸭群中的 1只或多只鸭所表现出来的啄击其它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多发生在肉仔鸭阶段 ,鸭开始生长新羽毛或换小毛时。啄羽主要是啄食鸭背后部与翅部羽毛 ,可见被啄鸭背后部与翅部羽毛根出血 ,羽毛稀疏残缺 ,而后生的新羽 ,毛根粗硬 ,不利于屠宰时拔毛加工 ,并影响品质…  相似文献   

8.
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在养殖过程中,群体中一只或多只鸭自啄或啄击其他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啄击部位多为背后部及羽翅尖部,致羽毛稀疏残缺毛囊出血,甚至皮肤撕裂,羽毛被连根啄出后常被吃掉。啄羽行为发生,使鸭群变得骚动、损伤和食欲减退,严莺影响鸭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供您参考     
“优生肽”预防肉鸭应激的作用肉鸭饲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鸭的优越性是生长快,耐粗饲,对多数疾病具有较高抗病力,可放养在其他家禽不宜生长的地方。近年来由于饲料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料重比、生长速度均有所突破,这大大刺激了养鸭业的发展。但在饲养过程中,肉鸭相互争斗现象非常普遍,如啄羽、啄肛等,常见于3 ̄6周龄的肉鸭中。这可能与营养水平与饲养管理有关。以前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安定、氯丙嗪等药物,来控制鸭群啄羽问题,这种方法解决啄羽现象确实有效,但这类药物的残留威胁人类的健康,国家已将此类药物列为禁药。“优生肽”…  相似文献   

10.
肉鸭啄羽是指肉鸭在养殖过程中,群体中一只或多只自啄或啄击其它个体羽毛的不良行为。通常多发生在24日龄以上肉中鸭阶段生长新羽毛或换小毛时,啄击部位多为背后部及羽翅尖部羽毛,往往造成被啄处羽毛稀疏残缺、毛囊出血,甚至皮肤撕裂,羽毛被连根啄出后常常被吃掉,鸭群骚动不安,掉毛皮肤见有损伤,食欲减退,肉鸭较瘦弱,严重影响肉鸭的正常生长发育。一、啄羽的原因1.环境因素:有的养鸭户圈舍狭小,饲养密度过大(每平方米养15只以上),运动不足,有的户圈舍没有换气孔,圈舍通风不良,大部分圈舍过热、过湿,氨气味刺鼻,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鸡啄癖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鸡啄癖包括啄羽、啄肛等,主要原因是饲料营养成分不全面造成鸡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或某些疾病以及遗传缺陷引起的,发生鸡啄癖对养鸡者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是水网地带 ,鱼塘众多 ,养鸭业发达。但是 ,长期以来 ,肉鸭的啄羽癖常有发生 ,有的养殖场发病率达 90 %以上 ,极大的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 ,延长上市时间 ,增加饲料消耗 ,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 ,正确认识该病的发病原因 ,进行科学的预防 ,可有效的减少该病的发生。1 啄羽癖发生的原因1 1 品种、生长阶段及季节快大型肉鸭 (如樱桃谷、北京鸭等 )发生啄羽癖的机会大 ,地方麻鸭较少出现 ;品种不纯 ,个体生长发育不均匀 ,以大欺小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 ;该病初发于中鸭期 ,新翅羽刚长出时是发病的危险期 ,如果此阶段发…  相似文献   

13.
正蛋鸡的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紊乱所造成鸡群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一般表现为啄羽、啄肛、啄趾、食卵、啄肉、异食癖等。在养鸡生产中,啄癖的诱因是时时存在的,危害很大,尤以啄肛的发生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正1病因1.1环境因素饲养空间小,养殖密度过大,光照过强可引起发病。1.2营养因素饲料蛋白质缺乏,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缺乏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青绿饲料匮乏可引起发病。1.3疾病因素肉鸭感染螨虫、虱或受蚊、虻叮咬可诱发啄癖。肉鸭感染蛔虫、前殖吸虫,白痢杆菌、大肠杆菌,皮肤出血、直肠脱出时均可诱发啄癖。2临床症状2.1啄羽癖啄羽癖多发生于中鸭或后备鸭转到成鸭舍时,这个阶段正是肉鸭生长新羽或换小  相似文献   

15.
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所造成鹅只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任何日龄、品种的鹅都会发生。一般表现为啄羽、啄肛及啄蛋等,造成创伤,甚至引起死亡。一般来讲,鹅的啄癖多发生在育雏期和产蛋期。其实,鹅天生就有啄物的习性,这也是一种生理本能,鹅利用这种本能来饮水、采食,维持生存。但当这种本能行为表现出其不利的一面——啄癖时,就成为养鹅生产中常见的病态行为,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啄癖是指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又称恶食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光照过强、密度过大、营养失调、发育不良以及疾病等,均可引起啄癖,严重的可导致鸡群10%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鸭啄癖是鸭群中1只或多只鸭表现相互啄羽、啄肛的不良行为,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属于恶癖的一种疾病。成鸭和雏鸭均可发生,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较大损失。现将鸭啄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啄癖是指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又称恶食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光照过强、密度过大、营养失调、发育不良以及疾病等.均可引起啄癖.严重的可导致鸡群10%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啄癖是指鸡相互啄食,造成创伤甚至死亡,是群养鸡容易发生的恶癖。常见的有啄肛、啄羽、啄趾、啄肉等。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如光照过强、密度过大、营养失调、发育不良以及疾病等,均可引起啄癖而造成损失。损失严重的可达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十几,给养鸡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啄癖的原因及防冶措旆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20.
进入冬季以来。养殖户对肉鸭啄羽现象反映明显增多。通过对肉鸭养殖户的现场调查了解,分析造成冬季啄羽增加的原因如下。供广大用户参考:1冬季肉鸭啄羽增多原因1.1环境恶劣引起进入冬季以后。考虑鸭舍的防寒、保暖因素,养殖户都要加大肉鸭的放养密度,对圈舍采取密闭方式以减少空气流量,限制鸭下水。这样一来,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鸭的运动不足,圈舍通风不良,过于潮湿、NH 3和CO2浓度蓄积超过鸭群忍受程度等都能诱发啄羽。众所周知,梳理和打扮自己的羽毛是家禽和鸟类特有的行为,肉鸭也不例外。鸭新生管羽很嫩,根部带血,初生时皮肤发痒。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