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缘起东道     
《茶世界》2016,(5)
正《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有一句话广为人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州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结根先生提出的"以器兴茶"正是此意。2008年,东道汝窑正式亮相,迅速占领了高端茶具市场。其实,东道汝窑并非是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设计、开发,使传承、发扬汝窑成为了现实。我们"欲善之事"是健康、快乐的品茗,我们"所利之器"正是东道汝窑。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8,(5)
正3月24日,筹备近一年的东道茶具连锁店在广州购书中心正式开业,标志着恒福集团以线上直营、线下星级联盟加连锁专卖为主体的立体化渠道建设继续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东道茶具聚焦茶具产业,以东道汝窑产品为核心依托,致力于整合行业中高端产品资源,满足消费者对于茶陶器具的用品、礼品和藏品的多元化需求,打造中国中高端茶具连锁领导品牌。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18,(4)
正3月24日,筹备近一年的东道茶具连锁店在广州购书中心正式开业,标志着恒福集团以线上直营、线下星级联盟加连锁专卖为主体的立体化渠道建设继续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东道茶具聚焦茶具产业,以东道汝窑产品为核心依托,致力于整合行业中高端产品资源,满足消费者对于茶陶器具的用品、礼品和藏品的多元化需求,打造中国中高端茶具连锁领导品牌。  相似文献   

4.
《茶世界》2019,(4)
正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已至,四月已来,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2019东道汝窑养杯大赛正式启动!2018年东道汝窑全国养杯大赛的成功举办,第一名东道汝窑鱼乐壶组获奖奔驰汽车引起业界轰动,很多爱汝爱茶之人都翘首以盼2019年养杯大赛的到来。恒福宣布:2019年东道汝窑养杯大赛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6,(10)
正人们关乎精神的概念是多元的,甚至会随着时代的认知而动态的定性。而工匠精神的定义则是开放的。我们东道汝窑的工匠精神,是建立在北宋汝窑的工艺精神之上的。北宋汝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器物的形式,"器""道"兼容并蓄。其"器"是表象的,外延的,工艺层面的;而"道"是意象的,无形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东道汝窑彰显的是一种中国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核,一种优雅的符号,一种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16,(8)
正台湾著名电影艺术家侯孝贤曾说过:我们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史久远的技艺逐渐形成的。我想,他的这种美学思想于当今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们尚古是因为那是美的起源与曙光,我们追逐汝窑的艺术之光,也是此理。而汝窑的开片,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束光。提及东道汝窑的开片,话题还需先拉到北宋,链接汝窑的鼻祖,寻找它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茶世界》2019,(9)
正800年前,宋徽宗一枕黄粱后要求汝窑工匠重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一抹天青色,让世人感慨良多。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的代表,打造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这一专为皇族生产瓷器的窑口存在仅20年,烧制工艺极为精湛,瓷品存世不足百件。这些都成就了五大名窑之首、"宋瓷之冠"的汝窑之瓷的稀世价值。复兴汝窑,是恒福创始人徐结根"以器兴茶",开创中国茶具第一品牌必须要实施的重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17,(3)
<正>台湾著名电影艺术家侯孝贤曾说过:我们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史久远的技艺逐渐形成的。我想,他的这种美学思想于当今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们尚古是因为那是美的起源与曙光,我们追逐汝窑的艺术之光,也是此理。而汝窑的开片,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束光。提及东道汝窑的开片,话题还需先拉到北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17,(5)
<正>徐根结先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配套专委会副主任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创新官广州恒福茶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徐结根,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其主笔设计的"东道汝窑中葵茶壶半组(天青)"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永久收藏,主题创作的"竹报平安青瓷盖碗",获得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国瓷招待  相似文献   

10.
茶具现在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并且它还具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精神象征。当然,茶具的设计也在不断更新。许多设计师在产品上进行创新,以使茶具的形状更加美观,并使用现代技术使产品更具功能性。茶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茶具的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茶具不仅是喝茶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和寄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具的配备,茶具是品茗的载体。古人重视茶叶的品质,也追求茶具的式样、大小和质地。茶具的种类与品种繁多,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茶具是茶壶。在茶壶、茶杯以及其它茶具上题文,自古为喜爱喝茶人、文人墨客和书画名士所好,他们十分讲究在茶具上题写、雕刻文字,包括警句、诗词和联对,使茶具增添了价值,这正所谓“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从而,形成了中国一种特有的茶具题文茶文化。在茶具上题文,有的在烧制壶前用笔写上去,有的是刻上去(阴刻或阳刻)的。所题文字则五花八门,有单字的,也有多字的;有直式的,也有横…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16,(11)
正有一种时尚,叫穿越千年。有一种经典,叫稀世珍藏。北宋汝窑,带着皇宫贵族的"血统",带着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带着宋代文人审美情趣,带着宋代哲人之生命态势,以中国瓷器最高典范的姿态,穿越千年,惊艳世人。在宋代位居第一的汝窑因其折射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审美理念,至今仍在瓷坛高居霸主地位,尽享"天下名瓷,汝窑为魁"的至尊地位。它的经典魅力在于,它的完美挑战了千年的不朽,证明它  相似文献   

13.
趣说茶具     
说及茶具,名堂很多。广而言之,茶具可包罗采茶、制茶、储茶、烹煮、冲泡和品饮之器具。古文献中称茶具为茶器。本文侧重于品饮类茶具。最早并没茶具一说。远古的先祖发现野生茶树,是从药用开始的,先是采集鲜叶烹煮羹汤而食,因此茶具与饭具是合二为一。茶作为饮品之后,茶具才逐渐从饮酒和吃饭的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门类。沈从文先生对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颇有建树。他从中推断出中国人饮茶  相似文献   

14.
紫砂茶具是中国茶具中的重要种类,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它体现的禅宗思想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以宜兴紫砂茶具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型中禅意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中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的代表,达到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为汝官窑,号称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有汝窑为魁的美誉。观其釉色,如雨后蓝天,温润古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仕女图象征着唐朝气度豪迈的民族个性,代表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女性风格,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它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气度和内蕴,与中国茶文化清香淡雅的格调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将仕女图应用到中国茶具设计中便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将仕女图运用到茶具设计中,不仅是将经典仕女图印制在茶具上,更应该是将色彩、线条和图案这些元素运用其中。中国仕女图与中国茶具相结合,不但可以创新茶具的设计类型,还能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这在科技高速发达、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有着巨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晓华 《福建茶叶》2010,32(11):58-60
饮茶必有器,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变。它融会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茶具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人们审美观点,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早在汉代茶叶已通过茶马古道传入藏区,同时为了适应藏族特有的以酥油茶为主的饮茶习惯,藏族人民改进内地茶具,发明了藏族特有的茶具。其中茶碗是将树木挖空而制作,以自然花纹配以金银环作为装饰,既有自然清新的一面,又有刻意匠心的一面,是藏族传统茶具的代表。现代藏族茶具则具有藏族和内地现代茶具融合的特点,色泽、图案爱好偏好藏族风格和传统中国吉祥图案。藏族茶具设计应遵循纹理与视觉、分量与体觉尽量和藏族传统茶具类似如材质给人古朴厚重自然的感觉,使用舒适方便,纹理仿古似古,同时也不妨追求中式茶具的古韵雅致韵味,强调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以后,中国茶叶大量销往欧洲,带动了欧洲的饮茶文化。茶具伴随着饮茶的兴起,在欧洲广泛使用。早期欧洲人所使用的茶具大都从中国进口,在中国也随之出现了特定的外销茶具。随着对茶具需求的增大,欧洲逐渐开始了本土的茶具制作,并出现了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茶具。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9,(4)
正好茶配好器。茶叶是中国特有的饮品,一片叶子,地域不同能出不同色泽的茶汤,不同味道的茶香。茶叶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内外,为中国农业GDP做了不少的贡献。茶,需要茶具泡制,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茶具茶壶泡,才能各种茶汤茶香达到最佳,可想而知茶具的重要性。茶具随茶而生,同时也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现代新生活方式下,茶具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所谓茶具是生活方式的缩影,未来的茶具会继续围绕现代人喝茶方式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