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 M I和PaB M 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 M I和Sl M 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 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 M和PaB M 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 M II、Sl M I和Sl M 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 M和PaB M 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两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菜粉蝶和桑尺蠖2种危害湖南省蚕桑生产较严重的昆虫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探明在湖南省部分蚕区发生的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46.7%,桑尺蠖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15.8%.将2种微孢子虫收集后做进一步实验,得知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强、胚种传染性较弱、致病力极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影响极小;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特别强、胚种传染性极弱、致病力也非常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在湖南省蚕桑生产中发现的微孢子虫与典型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存在显著差异,为昆虫感染而来的异型微孢子.  相似文献   

3.
4.
蓝叶甲微孢子虫的特征及其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阆中市蚕区捕捉的蓝叶甲(P(?)Baly)中分离到一种大型微孢子虫,孢子大小为4.75±0.40μm×2.85±0.25μm,孢子的超微结构及在家蚕体内的发育周期符合Nosema属的特征,对家蚕有强的食下传染,感染家蚕后的经卵传染频率很低。  相似文献   

5.
昆虫微孢子虫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微孢子虫能引起昆虫的疾病,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杀虫剂,但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微孢子虫目前只能用活体培养.微孢子虫有800多种,它们当中大部分能寄生于昆虫,侵染昆虫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甚至神经,引起昆虫的流行病.它们不仅在昆虫种群中水平传播,而且还能垂直传播,引起下一代的感染.它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原生动物,可以作为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前景也很广阔.在此报道了微孢子虫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7.
8.
桑尺蠖Thelohania类微孢子虫及其对家蚕的传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宁蚕区的桑尺蠖体中分离到Thelohania类孢子虫,其孢子形态大小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相似。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也子芽膜,孢子形成数为8个。感染寄生于蚕肌肉,气管,生殖腺,脂肪,马氏管等组织细胞,对蚕幼虫的致病性较弱,胚种传染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用0.5%K2CO3溶液提取N.b、SCM6、SCM73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表面抗原,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了三者表面抗原蛋白的差异,查明三者无共同成份存在。用N.b抗体蛋白致敏炭素制成检液,对N.b孢子为阳性反应,对SCM6、SCM7均不出现阳性凝集反应。可用以有效判别三者中的N.b孢子。  相似文献   

10.
灰蜗牛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晓芬  王应和  胡祚忠  谈廷桂  陈义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0-16250,16261
[目的]通过控制桑园中昆虫等生物的传染环境,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爆发。[方法]将桑园蜗牛镜检发现携带微粒子孢子的磨液添食家蚕后镜检,同时将家蚕微粒子孢子添食蜗牛后镜检。[结果]灰蜗牛携带的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家蚕;家蚕微粒子孢子可以感染蜗牛。[结论]通过综合治理灰蜗牛,至少可以辅助控制和净化桑园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海宁蚕区的桑尺蠖体中分离到Thelohania类微孢子虫,其孢子形态大小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相似.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孢子形成数为8个.感染寄生于蚕肌肉、气管、生殖腺、脂肪、马氏管等组织细胞,对蚕幼虫的致病性较弱,胚种传染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家蚕 hsp24.3基因(Bmhsp24.3)的功能进行研究,为选育抗逆境家蚕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对家蚕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家蚕低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 Bmhsp24.3进行克隆,然后利用家蚕的芯片数据对 Bmhsp24.3基因在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利用半定量 RT-PCR技术,分别对 Bmhsp24.3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和热刺激条件下家蚕5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1~6 d)后部丝腺中的表达状况以及10个不同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丝腺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最后将 Bmhsp24.3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 rBmHSP24.3,并进一步对该重组蛋白的功能进行了体外验证。【结果】Bmhsp24.3基因的编码区(CDS)长度为633 bp,编码210个氨基酸,为单外显子基因;RT-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家蚕的体壁、脂肪体以及丝腺组织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在其它组织中的表达不明显;同对照相比,不同家蚕品种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5龄幼虫在热刺激后,其后部丝腺中的Bmhsp24.3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经 Native-PAGE和 SDS-PAGE分析表明,在高温条件下,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rBmHSP24.3能与硫氰酸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底物蛋白免受热刺激胁迫而变性,从而起着分子伴侣的作用。【结论】重组蛋白 rBmHSP24.3在体外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推测该蛋白在家蚕体内同样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在家蚕的抗逆境适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蚕与柞蚕的基因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技术对家蚕和柞蚕进行基因组DNA分析,研究和比较家蚕和柞蚕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确定家蚕和柞蚕的遗传差异.该实验中共使用了6种随机引物:5′-GACCGCTTGT-3′,5′-CAGGCCCTTC-3′,5′-TGACGGCGGT-3′,5′-CAGCACTGAC-3′,5′-CAGCACTGAC-3′,5′-CAAGGGCAGA-3′,扩增出60条清晰的条带;单个随机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8~11条;所扩增的基因组DNA条带的分子量在0.3~3.3 kb.计算结果得出家蚕与柞蚕的遗传距离较大,平均距离约为0.639.实验还发现,在等量组织、同条件下抽提DNA时,从丝腺中抽提出的DNA量最大,从中肠和脂肪中抽提出的DNA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近些年来,有关家蚕重要组织器官如胚胎、丝腺、血液、中肠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揭示相关现象和性状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文章对此作了简要的综述,并探讨了家蚕蛋白质组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几率值分析法和浓度(对数)—死亡率几率关系曲线法,研究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方式受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杂交后代(F1、F2)对于该病毒的抵抗性有偏父遗传现象,杂交一代的抗病性表现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孔卫青  杨金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20-8921
[目的]节究不同外源微生物对家蚕moricin抗菌肽的诱导表达。[方法]应用3种外源微生物BmNPV、JM109以及农杆菌LBA4404对家蚕进行诱导,RT—PCR检测moricin基因被诱导后在家蚕脂肪体的表达。[结果]结果表明,moricinB1和moricinB3基因有高的诱导表达水平,moricinA1和moricinB2基因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MoricinB1和MoricinB3蛋白可能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家蚕中一个潜在的hAT家族转座酶编码基因BmhAT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mhAT转座酶的结构域及序列同源性.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BmhAT在野蚕及家蚕不同品种中的拷贝数进行分析以及在mRNA水平上测定BmhAT在家蚕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BmhAT与许多hAT家族转座酶在序列上有很高的同源性,并具有hAT家族转座酶的保守结构域;BmhAT在家蚕基因组中存在约3-6个拷贝;在家蚕后部丝腺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参照基因actin 3的0.4倍和0.6倍.[结论]BmhAT可能是家蚕中一个有活性的转座酶基因,编码家蚕一种新的hAT家族转座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与模式昆虫果蝇性别决定系统的比较,从家蚕W和Z染色体的分子结构、作用,家蚕性别调控级联末端分化基因Bombyx mori doublesex在体细胞中的分子调节机制等几方面,阐述家蚕性别调控机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死亡家蚕分离得到一菌株zl1-r,回复感染确定其为家蚕病原菌。对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壮观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多粘菌素有很强的敏感性,对交沙霉素,青霉素,新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唑啉,磺胺甲基异哑唑不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拉定片,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的多样性及优良特性,介绍了彩色茧生产方法、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及品种培育实例,并对彩色茧的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