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粉垄栽培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粉垄栽培”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与传统种植(拖拉机整地等)相比,粉垄栽培玉米、花生、大豆、甘蔗、桑树,其产量分别增加25.60%、13.78%、1000%、21.91%、54.81%;大豆蛋白质增加12%,甘蔗蔗糖分增加3.81%;相应地,作物的根系数量增多,长度增长,垂直分布下移,水平分布拓宽。表明这几种旱地作物的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与“粉垄栽培”能促进根系发达密切相关。并对这一农耕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垄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粉垄栽培的早、晚稻植株高度、根系长度等方面均有差异,但经过DPS软件分析未达显著性水平;早稻在分蘖数、根系数总量、白根比例等方面,利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的早稻明显比传统种植的早稻高,差异显著;粉垄技术和常规栽培的晚稻在分蘖数、白根数上差异显著。粉垄技术和传统技术栽培的早稻在抽穗期的株高和成熟期的植株各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粉垄技术栽培的稻米在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达一等。  相似文献   

3.
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根系特别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冬笋芽数增加。粉垄栽培方法是一项较好的栽培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粉垄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粉垄栽培甘蔗的增产机制,为粉垄甘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4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粉垄耕作栽培和传统耕作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栽培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和分蘖率,粉垄甘蔗的出苗率比对照增加20.7%,分蘖率比对照增多25.4%;粉垄甘蔗的月生长速度比对照快6.4%~53.7%;蔗茎增粗7.7%~23.8%;粉垄蔗茎产量为191.25 t/hm~2,比对照增产18.2%。相关分析显示,有效茎数、茎长和茎径3个性状对蔗茎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为茎长、茎径、有效茎数。[结论]粉垄栽培是一项适宜甘蔗优质高产生产的新技术,可加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粉垄栽培及在旱作农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新型农耕技术—粉垄耕作技术特征和农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应,从缓解干旱,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了粉垄耕作在旱作农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桑树粉垄栽培的根系、植株及产量性状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桑树对其根系、植株性状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栽培的桑树与传统栽培的相比,根系数、单株枝条数、单株枝条总长、单位面积叶片产量分别增加64.71%、37.55%、34.65%、54.81%,且都达到显著水平。粉垄栽培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及经济产量的提高,并提出了"‘根’本理论"的栽培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增加作物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收入,对马铃薯单双行起垄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行起垄栽培与双行起垄栽培相比,总结薯数多20.3个/21m2,结薯率多3.0%;增产2281.5kg/hm2,增产率10.37%。  相似文献   

8.
首次阐明己列入中国农业部主推技术的农耕新方法"粉垄"为继人力、畜力、机械(拖拉机)耕作之后的第四套(代)农耕模式与方法,其基本理论与效果,是遵循自然规律活化利用土壤、天然降水及太阳光能等"天地资源",实现活土、保水、沛氧、增温、淡盐而促进农业新一轮自然性增产提质和保水生态,使作物增产10-30%、品质提升5%、增效10%以上、增贮天然降水100%;其特点与机理,是利用螺旋型钻头垂直入30-50厘米高速旋切土壤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其过程经过瞬间高温和多次激烈撞击、机械摩擦,达到松土数量倍增、土壤物理升华并扩建了土壤养分、水库、氧气、微生物等新"四库";粉垄可物理性"淡盐"改造利用盐碱地;形成粉垄绿色农耕发展技术体系,是发明并获专利授权创造的耕作工具"自走式粉垄机械"和农田(旱地、稻田)粉垄栽培方法、盐碱地粉垄栽培方法、退化草原粉垄聚水生态丰草方法等;提出粉垄会催生新的农耕文化与文明;提出中国粉垄"4+1"(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海绵城市+江河水体)可实现粮食食物、生存空间"双安全"。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马铃薯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含水量、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耕(对照)、深耕与粉垄耕作三者相比较,马铃薯土壤含水量变化是依次增加的,说明深耕与粉垄耕作能达到保水抗旱能力。粉垄与深耕栽培植株性状优于浅耕栽培,根系表现发达,产量提高幅度大,尤其是粉垄耕作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粉垄农耕新技术,经粉垄栽培水稻试验表明,粉垄中低产稻田耕作层由传统耕作15—18cm增加到22—25cm,早稻利用超级稻组合种植产量达550—650kg/667m2,比传统耕作增产20%左右;粉垄水稻根系发达,早稻收获后作再生稻栽培,低位分蘖,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据此分析了在广西双季稻地区尤其是发展秋冬种的地区,粉垄早稻+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稻谷1000kg,利用再生稻比晚稻提早成熟收获20—30d发展秋冬种高值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温室越冬茬番茄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与传统灌溉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最高可节约灌溉水33.17%,节约用工26.22%,同时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中减少传统习惯施肥用量1/3的情况下,产量增加6.77%,在减半的情况下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稻田化肥施用与氮磷流失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施用化肥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于1999年调查了湖南省10个县(市)高产稻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情况,采集几种典型高产稻田(红黄泥田、潮沙泥田和紫泥田)耕层土样,田面水样以及受田面水影响的附近田外水样,分析了土样碱解氮和有效磷以及水样中的氮和磷的含量结果表明,目前湖南稻田施肥以施和单质化肥为主,复合肥施用比例过小,化肥施用相对较多的地区氮、磷地表流失明显,田面水与田外水之间氮、磷含量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田垄作制中,水、肥的定向有序输运较平作制中的混乱无序扩散优越,这正是垄作制较平作制省水、省肥,能大幅度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以及采收等一系列田间实验,掌握长春花的生长发育、需水、需肥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较为有效的栽培方法,基本达到在长春花栽培过程中"可控、安全、优质"的目标。为长春花的大面积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的品质除了受本身基因型的影响,还受栽培措施的影响。其中,水分和肥料是主要影响因素,水肥措施常可以改变小麦的品质状况。为探讨水分与化肥、有机肥相互搭配对小麦粉品质的影响,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进行研究,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小麦品质指标项目的六个水肥因子进行分析,剔除不显著因子,保留显著因子,建立7个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7个因变量均入选,模型回测拟合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能满足优质、安全、高效、高产4个方面综合要求的、适用的梨果(Pyrus spp.)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法]从植物营养、植物病虫害和花果管理综合调控体系等方面实现梨果栽培的精确定量。[结果]实践证明该技术应用于果树商业化栽培中,生产的果品能够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点。[结论]该技术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白芨的生长习性,并从选地、整地、种苗准备、栽培方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是包括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在内的栽培技术体系,适应于水浇条件和肥力条件较好的麦田。  相似文献   

19.
合理施肥是红花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方差统计分析方法对1999~2000年红花氮磷不同用量及配比试验结果分析研究,旨在找出塔城盆地红花氮磷适宜用量及合理配比,为红花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两年的穴贮肥水节水增产法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穴贮肥水节水增产法的果园产量不仅明显提高,而且能减少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显著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尤其在仿生态建成的果园中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