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水产饲料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福建主要水产饲料及原料样品中铅、汞、无机砷、镉、铬等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汞、无机砷、镉、铬的含量;结果表明:水产饲料样品中铅含量在0.05 ~3.52 mg/kg;汞含量在<0.00~0.912 mg/kg;无机砷含量在<0.01~5.40 mg/kg;镉含量在0.08~3.05 mg/kg;铬含量在1.28~20.46 mg/kg。原料样品中的铅含量在<0.01~7.51mg/kg,汞含量在<0.001~0.476mg/kg,无机砷含量在<0.01~1.43mg/kg,镉含量在<0.01~1.39mg/kg;福建部分水产饲料中汞、无机砷、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存在重金属污染和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田黑土质量指示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合理利用黑土,维持黑土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农田黑土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因此,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田黑土的质量指标的研究状况,包括土壤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其中农田黑土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研究较早,研究方法已趋于成熟,而生物学指标(包括微生物、酶,土壤动物)研究起步较晚,但生物学指标能较迅速地评价不同农业过程的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较为灵敏,但到目前为止农田黑土质量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利用生物学指标的统一标准。在农田黑土质量指标的研究中除了要结合生物指标外,还需要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快速灵敏的检测土壤质量,这才能为农田黑土的质量检测及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响应述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文章述评了土壤质量表征指标,土壤动物指示作用以及土壤动物指示作用与土壤质量的联系现状,指出了土壤动物作为土壤质量的指示者潜力巨大,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在土壤动物及土壤动物指示作用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从土壤动物学角度开展土壤质量健康维持的研究,以及将土壤动物指标纳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四种土壤类型(红壤土、紫壤土、白砂土和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壤土总体肥力最好,但受土壤pH值偏酸性的影响,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数值偏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低于紫壤土。紫壤土总体肥力小于红壤土,pH值呈微碱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数量最多。较高的土壤肥力、适宜的pH值和最高的微生物量,使得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高于红壤土。白砂土总体肥力最低,微生物总量也是最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红壤土。水稻土的总体肥力小于紫壤土。pH值呈微酸性,细菌数量偏低,放线菌的数量偏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黑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黑土地是肥力较高、适合进行农业耕作的土地,作为全国第一的黑土地大省,由于土壤侵蚀和长期高强度重用轻养等原因,黑龙江省出现了黑土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研究旨在建立黑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黑土地质量等级,继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升黑土地质量提供依据。为突出黑土地特征,考虑代表性、易获取等原因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及23个二级指标构建黑土地质量评价体系,并提出黑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识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选取土壤厚度、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作为一级评价指标,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pH等作为二级指标,利用黑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可以较好评价黑土地质量的改善或恶化情况,从而确定黑土地质量等级;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跟踪黑龙江省黑土地质量变化趋势,可为评价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和落实情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增加、农用化学品投入不断增加等,农业环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构建农业环境评价方法已成为评价农业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为更好地构建我国农业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以衡量不同区域尺度农业环境变化。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选择标准、理论以及指数体系组成、评价模型等方面,对我国与欧盟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在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环境指数指标选择原则及指标,创建农业环境数据库,并在农业环境指数评价模型构建等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完善,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期为评价我国农业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农业环境政策应用效果等服务。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生态系统健康是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的一种系统诊断方式。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尚处于方法论探索阶段,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该文在国内外关于生态健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一般包括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两类方法。指示物种法简便易行,但由于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且未考虑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体系法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是目前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对具体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以天山北坡典型国营农场棉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将棉花不同生育期表征长势的NDVI作为评价指标对棉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再将NDVI与少量理化测定的土壤样点数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等)共同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地统计方法与遥感影像聚类算法进行评价;并与完全基于土壤样品理化测定数据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基于NDVI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证明将NDVI与少量理化测定的土壤样点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能显著提高评价结果与棉田实际土壤肥力状况的一致性.基于NDVI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快速、简便,其评价结果可为研究绿洲棉田土壤质量及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耕地质量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沙雅县棉田土壤质量状况,并探讨棉田土壤盐渍化与其土壤质量的相互关系,促进棉田可持续生产。以沙雅县4乡镇主要植棉区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盐分总量和容重等6项理化指标,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再基于M-SQR确定棉田土壤质量分级。结果表明:沙雅棉田养分指标含量适中,土壤容重偏大;有30%的样地呈不同程度土壤盐渍化,土壤盐分与土壤多数养分指标呈负相关;根据评分结果,棉田综合肥力指数可划分出5级水平;相比IFI评级,SQR中Ⅲ级以上的样点量减少了31.37%,而低级土壤质量样点增加了16个;盐碱斑地块、沙斑地块和芦苇斑地块的土壤质量均为Ⅴ级;中部棉区相比南部和北部棉区的土壤质量状况较好。评价结果表明M-SQR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土壤盐渍化抑制土壤养分的积累,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限制因素。各样点评价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性差异。本研究可为区域内棉田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工作提供良好的治理思路,并且能够服务于棉田土壤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对耕地定级中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阐明模糊综合评判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和过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耕地定级中土壤质量等级是可行的、科学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耕地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耕地质量对增强耕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即耕地质量可概括为耕地环境、耕地土壤属性、耕地管理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耕地综合产出能力.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细菌数量变化可以作为高粱耐盐材料筛选的标准之一,本研究将为高粱耐盐材料的选育及高粱耐盐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盐碱地高粱根际菌群结构进行分析,选用10份不同的高粱亲本材料,采集盐碱地高粱根际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耐盐材料OTU数量较多,土壤微生物的群体数量的增加及其生长速率的增大可有效地促进土壤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材料的生长速率;样品342、473的Chao1、ACE和Shannon指数均最高,Simpson指数最小,该材料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相反,盐敏材料68、622的Chao1、ACE和Shannon指数均最低,Simpson指数最大,多样性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耐盐材料根际土壤细菌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该指标可以作为耐盐材料筛选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2012—2013年在陕西三原县(水地)和永寿县(旱地)进行土壤扩蓄增容肥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水地较对照净增产1304.06 kg/hm2,增产幅度为16.8%;旱地较对照增产224.70 kg/hm2,增产幅度为8.6%。同时,土壤扩蓄增容肥处理的水地小麦多个品质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4.2%,硬度降低2.2%,湿面筋含量降低4.6%,沉降值降低11.6%,面团流变学特性中除吸水率外均显著减少;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旱地小麦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历程回顾基础上,本文对新颁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进行了研究,对其主要特征、标准值内涵及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具体应用等进行了延伸阅读,对中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基本框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新颁布农用地标准宣贯、正确使用等提供资料,以服务于中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筛选和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修复和风险管控,为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长春市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合理利用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本文采用200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对长春市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长春市区建设用地扩张21163.30 hm2,而耕地面积则减少19011.81 hm2。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8170.84 hm2,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的85.33%,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耕地破碎化程度增大;建设用地侵占的耕地多为优质耕地,Ⅰ~Ⅲ级的面积比例达72.17%。研究结果对协调黑土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连作和轮作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合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提出集约化农田种植制度优化策略,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恢复黄土高原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流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本文对六道沟流域不同坡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采样调查,利用高速离心机测定土样的水分特征曲线,评价了该流域土壤的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A值、S(C(θ)=10-2)值及A*B值适合用于评价六道沟流域内的风沙土的土壤持水性能;在坡上位,土壤持水性能及水分有效性顺序为:农地>柠条、沙蒿地>杨树林地;在坡中位,农地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杨树林地的最差;在坡下位,柠条地的持水性能及土壤水分有效性高于荒草地、杨树地和柠条、沙蒿地。本区域应选择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有效性高的柠条、沙蒿灌木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下游因水资源减少而退耕大面积土地,测试其物理性质,旨在为管理提供依据。选择不同退耕时期(1 年、2 年、3 年、4 年、5 年、8 年、15 年、24 年和31 年)土地,分层采集0~40 cm范围内土样,分析其容重、孔隙度和机械组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粘粒呈减少趋势,粉粒增加,退耕4 年达到最大,之后则略有增减;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粒度分异性增大,而变化最大的土层为0~10 cm。退耕土壤容重随着退耕时间延长而增加,退耕3 年之后的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变小。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质地变粗,通透性增加,土壤质量下降。退耕3~4 年期间的土壤物理性质相对变化明显,是退耕地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不同等别耕地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及限制因素,制定针对性耕地保护措施,以河南省漯河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7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和隶属度,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按照自然断点法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并分析。结果表明:(1)漯河市耕地质量等别大致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以及召陵区大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较高,舞阳县西南部及召陵区北部耕地质量相对较差;(2)漯河市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占比分别为12.48%、39.28%、38.58%、9.67%,耕地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针对漯河市各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土壤养分状况、农田基础建设、土壤障碍因子等不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实施相应改善措施。该研究为漯河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