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 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 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 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相似文献   

2.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任青山 《林业科学》2002,38(3):57-62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采伐迹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分别为0.74和0.93,B、C两层,林内和林外分别为0.94,1.34和0.99,1.2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水量最高,林内,林外分别为75%和63%,50cm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为30%-45%,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在冬季1、2月达到最高,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4个时期,林内A层,B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A层,B层,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A层比林外A层要少,分别为10min和45min,B层所需时间要长,分别为70min和45min,总体表明,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林外,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物理性能向不良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3.
在西南横断山区云杉、冷杉林内对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杉、冷杉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幼树(苗)的生长,优于林内天然更新的幼树(苗)。林下天然更新,以郁闭度较小而透光率较大的林分为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地区各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进一步揭示当地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获取王朗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与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标准年表,分析年表同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生长在1990年后与年均气温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效应”;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与上年生长季(上年7月和8月)气温和上年生长季末(上年10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与当年9月气温和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紫果云杉生长与当年2、6月月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均与当年生长季前(上年11月、当年1月、当年2月)、当年生长季(当年7月)和上年生长季(上年6月)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还与当年6月份的降水量及上年8月份的气温显著负相关( P <0.05);滑动相关分析和年表特征年气候分析结果充分印证了各年表对月气候因子响应的可靠性。【结论】上年生长季气温的“滞后效应”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上年生长季末降水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紫果云杉生长都具有稳定而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分析阿克苏市3种园林灌木榆叶梅、红瑞木、紫穗槐蒸腾速率日变化、月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气孔导度、叶温下蒸汽压亏缺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曲线,3种灌木蒸腾速率的大小为榆叶梅>红瑞木>紫穗槐,这与自由水含量的高低顺序一致。蒸腾速率的月变化为7月最高,5月和9月较低。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曲线表现为早晨低、中午高、下午降低、傍晚又升高的特点,在生长季节,月变化为5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在影响蒸腾速率的各因子中,与之相关性最大的为光照强度,相关系数达到0.960,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3个模型都只含有光照强度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6.
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外太阳辐射日总量变化范围为127.0 MJ.m-2.d-1~216.5 MJ.m-2.d-1,林内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变化范围为8.4 MJ.m-2.d-1~14.2 MJ.m-2.d-1;2)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4.2℃和13.4℃;3)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2.7%和86.8%;4)林下土壤5 cm和15 cm层的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1.8℃和10.2℃,地表层的温度波动比下层温度的波动大。植被覆盖是造成林外和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桉树生理特征与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粤西地区8种主要按树:柠檬桉:(E.citriodora)、班皮桉(E.maculata)、刚果12号桉(E.12ABL)、窿缘桉(E.exserta)、雷林1号桉(E.Leizhou No.1)、尾叶桉(E.urophylla)、赤桉(E.camaldulensis)和细叶桉(E.tereticornis)等五年生人工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所有树种7月时的光合速率最高,而赤桉在8种桉树中光合速率最高;桉树是高蒸腾速率的树种,如12月白天消耗水分639克/小时/平方米叶面,3月份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31mgCO_2/g.H_2O,消耗同样水分,3月比12月多生成7倍的干物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尾叶桉最大;为16.8kg/m~2,且蓄积量最大,为5.7475m~3/亩;叶面积指数尾叶桉最大,为5.72;8个树种的平均含水率树干是47.9%,枝桠51.1%,叶子52.4%。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长白山区野生刺五加种群资源现状、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进行研究,分析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主要灌木物种的重要值及种群个体数量估算,结果表明:野生刺五加种群主要分布在阔叶红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和云冷杉林群落内,阔叶红松林内种群区域分布频度最大,部分区域已形成优势群落。云冷杉林内乔、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R)均为最高,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S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W)最高,而丰富度指数D2和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低。杂木林内丰富度指数(D1、D2)最高,蒙古栎林内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高,说明云冷杉林内刺五加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其他林内由于人为采挖严重,群落相对不稳定。刺五加在阔叶红松林的灌木层占有较高重要性,重要值最大,其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杂木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小气候资料是于1963年和1964年夏季在小兴安岭北京林学院试验林场(N 48°19',E129°29')观测的.迹地类型为60×60米~2、100×1,000米~2和330×1,000米~2.60×60米~2迹地的林墙为草类落叶松林,平均树高23米,郁闭度0.5-0.6.后两种迹地的林墙为灌木蕨类红松林,平均树高25米,郁闭度0.8. 设置的测点,在330×1,000米~2迹地上,设在距南北林墙25.50、100和150米处;在100×1,000米~2迹地上,设在距南北林墙10、25和50米处;在60×60米~2迹地上,设在距南北林墙15  相似文献   

10.
中亚热带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幼林的光合生态特性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是湖南乃至亚热带地区极具发展前景的阔叶纸浆原料林树种.为了系统研究四川桤木与台湾桤木在湖南的适应性,对四川桤木、台湾桤木4年生幼林的主要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桤木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四川桤木光合作用日变化在6月、9月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型,4月和10月、11月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型;台湾桤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4月、6月、10月和11月呈双峰曲线型,而9月份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一年中以6月份的净光合速率峰值最高,分别达18.68和23.51μmol/m2.s,10月或11月最低.(2)两种桤木光照强度日变化始终成单峰曲线,只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4月、6月和9月,光照强度峰值在中午12:00~13:00出现,10月光照强度以中午12:00最高,11月13:00最高;一年中,光照强度峰值6月份最高(1 800μmol/m2.s),11月份的最小,仅1 260μmol/m2.s.(3)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趋势规律和净光合速率一致,两种桤木的蒸腾速率和叶面水气压亏缺的日变化有单峰与双峰曲线两种类型;一年中两种桤木蒸腾速率峰值均以6月份的的峰值最高为8.10 mol/m2.s(台湾桤木)和6.38 mol/m2.s(四川桤木),其次是4月份,在11月份的蒸腾速率的峰值最小;两种桤木的叶面水气压亏缺峰值均以6月最高,其次是9月、10月,生长初期的4月份和末期的11月份较小.(4)四川桤木光饱和点为262~468μmol/m2.s,光补偿点介于11~104μmol/m2.s,不同部位的叶片和不同季节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有差异;台湾桤木的光饱和点介于288~409μmol/m2.s,光补偿点为14~102μmol/m2.s,二种桤木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即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沙拐枣苗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理特性的测定,了解了其因干旱引起的水分平衡变化情况及其承受干旱的能力;测出头状沙拐枣苗木在沙土中的萎蔫含水量是51公斤/米~3,此时的蒸腾强度是34.8毫克/克鲜重·小时,水势为-16.4巴。试验表明,进行灌水才能确保沙拐枣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峨眉山不同海拔冷杉Abies fabri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冷杉为研究对象,用树轮生态学的方法对峨眉山不同海拔的冷杉进行年轮采样、处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冷杉径向生长特征及其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年表统计数据表明,4个年表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用于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不同海拔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海拔差异,海拔2 4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7月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海拔2 8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4-9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海拔2 9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9月和当年4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1-9月的PDSI均呈显著正相关;海拔3 000 m处冷杉径向生长和当年3-4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7月的PDSI和当年4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峨眉山高海拔的冷杉包含有更多的环境信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更为敏感;高海拔区域冷杉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强烈限制,而低海拔区域冷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冷杉衰亡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区域气候的变暖,高海拔地区冷杉可能会进一步衰退。该研究揭示了峨眉山不同海拔冷杉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差异,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冷杉林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冷杉林木腐朽程度是冷杉林分质量变化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西部高山林区冷杉林木腐朽是严重的,腐朽木的腐朽高度占树高的11.8~32.6%,腐朽材积平均为3.8~20.4%(Ⅱ阶段后期腐朽)。林木腐朽状况以林木年龄为转移,过熟林木腐朽高度为1.8~10.3m,超过中龄林木(0.5~1.8m)的3~6倍。林木径级与腐朽程度(腐朽高度、腐朽材积)成正相关。腐朽高度与出林率为负相关。研究结果,伐根腐朽直径(X)与腐朽高度((?)_1)、腐朽材积((?)_2)、出材率((?)_2)建立回归方程:根据林(原)木的伐根腐朽直径,即可判别其出材等级范围。冷杉林分腐朽状况是个体被害林木的总和,而林木腐朽程度反映了冷杉腐朽病的严重性。可以认为,冷杉林分腐朽率是数量增长的概念,而林木内部腐朽程度则是质量变化的标志。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冷杉林木年龄、径级与腐朽程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冷杉腐朽病危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樟树叶片蒸腾特性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樟树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估算了其水分利用效率.并建立了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单蜂型曲线,不同生长季节不同部位叶片蒸腾速率的大小不同,5月和9月蒸腾速率大小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7月蒸腾速率大小顺序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2)在整个生长期,以生长中期中部叶的蒸腾速率为最高,达到6.72 mmol·m-2s-1.(3)蒸腾速率季节变化也表现为单峰曲线,6月蒸腾速率较高,其中上部叶为3.72 mmol·m-2s-1,中部叶为2.31 mmol·m-2s-1,下部叶为2.93 mmol·m-2s-1.(4)对樟树生长时期的不同部位叶片的蒸腾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进行分析,光合有效辐射(PARi)、气孔导度(Cond)、空气温度(Tair)和叶面水汽压亏缺(Vpdl)对蒸腾速率贡献较大,光合有效辐射对上部叶片的蒸腾速率贡献较中下部大.(5)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5月份和9月份大小排序为下部叶>上部叶>中部叶;7月份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气温(Tair)、叶面温度(Tleaf)和胞间CO2浓度(Ci)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在各个月份存在差异;(2)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成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82μmol·s-1·m-2~5.88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50.6%,中龄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52μmol·s-1·m-2~3.52μmol·s-1·m-2之间,季节变差系数为48.5%;(3)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4)峨眉冷杉成熟林和中龄林土壤CO_2释放率的Q10值分别为3.2和2.6,峨眉冷杉成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中龄林。  相似文献   

17.
GA4/7对百山祖冷杉开花促进和子代遗传活力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源GA4/7在百山祖冷杉开花促进中的应用和异花授粉实生子代遗传活力恢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喷施法处理,250~500 mg/L GA4/7对15年生百山祖冷杉异砧嫁接树雌、雄球果的形成促进效果突出;GA4/7不同喷施季节对雌球果的形成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对雄球果的形成,GA4/7处理季节间差异极其显著,7-9月处理产生的雄球果数高出5-7月约2.5倍;依靠现有的遗传资源控制异花授粉对百山祖冷杉实生子代遗传活力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天然云冷杉林是世界主要森林类型之一, 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探明天然云冷杉林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 因地制宜地合理经营云冷杉林意义深远而迫切。文中概述了我国天然云冷杉林的分布、结构和更新演替特征, 分析了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1)对禁伐区内的云冷杉林分, 坚决杜绝一切采伐活动; 对限伐区要严格控制采伐强度, 一般控制在伐前蓄积量的15%以内; 对商品林经营区可按每公顷蓄积量的大小确定适宜采伐强度, 并按照林分特点进行经营, 做到科学择伐。2)对林地草本植被密集、灌木覆盖度不大、采伐迹地上有种源条件的进行封育、栽植或补植,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建立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元宝山冷杉等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和科学试验站, 积极开展就地保护, 减少人为破坏。4)适时采种, 就地建立苗圃, 开展育苗造林, 扩大人工种群, 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9.
贡嘎山冷杉林土壤CO_2释放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贡嘎山冷杉林1998年和1999年土壤CO_2通量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Forest-DNDC进行校准和验证,通过调整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根呼吸影响的计算公式和对模型参数的本土化,提高了模拟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吻合程度,尤其是提高了冬季土壤CO_2释放模拟的准确性.校准后使土壤CO_2日释放量模拟结果的平均误差((-e))和相对平均误差((-e)')分别下降了3.81 kg/hm~2和13.49%,绝对平均误差(M)和相对绝对平均误差(M')也同时降低;模型效率的Nash-Sutcliffe系数(Me)和冷模拟(利用默认参数)相比,也由0.651提高到0.683.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冷杉林土壤CO_2释放通量模拟值大体上能够与实际观测值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保持一致,在释放的量上也与实际观测值相当.  相似文献   

20.
连续7年对七坪林区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和采伐迹地3块样地的小气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内不仅年中温度变化较和缓,平均值低于迹地,而且水面蒸发量也明显小于迹地;2.常绿阔叶林内的相对湿度明显高于迹地,而林下地被物稀少的杉木人工林则略小于迹地;3.杉木林冠截留率为12.7%,较常绿阔叶林的9.9%明显增多,相反,杉木林的树干茎流率为0.8%,较常绿阁叶林的4.1%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