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几年四川省温江县花卉产业发展很快,花木生产总面积有7万多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花木生产已成为温江农业的主导产业,使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在温江已经被确定为“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花木产业化试点县”、“四川省级重点花木市场”等。最近记者专程到温江采访,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沭阳县位于江苏北部,隶属宿迁市,地处苏、鲁、皖三省和徐、淮、连三市大小三角中心,是全国最主要的花木产区之一,境内颜集镇于2000年被中国花卉协会和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花木之乡”。近年来,我县按照“走花路、念花经、发花财、奔小康”的工作思路,拓展花木规模,提升花木品牌,做足花木文章,走出了一条“以花富民、依花兴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坚持花木发展与注重扩容提质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近年来,我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扩大花木产业规模、彰显花木产业特色。巩固发展了新河镇、颜集镇、…  相似文献   

3.
<正>温江素有全国"花木之乡"美誉。在2014年以前,温江苗木种植面积攀升至20万亩,在地资产高达120亿元,花木从业人员达10万人,而温江本地人口仅有40余万人,从事花木产业的人口比例达到四分之一。然而,随着全国各地花木产业快速发展,花木产品价格也随之下滑。在如此不利的状态下,温江80后"花二代"祝鸣川脱颖而出,成为温江花木人关注的新一代产业"明星"。接手公司谋求新路  相似文献   

4.
2001年在广东顺德陈村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给陈村留下了一个集花卉生产、销售、科研、信息、旅游、服务于一体的“陈村花卉世界”,陈村的传统花卉产业也借此向现代化大大迈进。会后,通过不断举办各种专业展会,陈村花卉世界不仅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在华南花卉产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2005年,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成都温江举办,也给温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花木产业群,使当地的花木产业有了质的提升,温江也一跃成为我国的主要苗木产区之一,其旅游产业、房地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花木产业是成都温江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花木市场低迷期的到来,花木生产库存大,群众增收放缓,个别出现收入困难。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去库存等工作在当前对园林部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全区花农持续增收,温江区花卉园林局经过数月的课题调研,形成了《关于温江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就如何强化花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解决当前花木滞销瓶颈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结合现有产业资源,放大产业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思路:以保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导向,以维护温江花  相似文献   

6.
<正>在苗木市场萎缩的背景下,近两年成都市温江区花木产业销售整体下滑,花木单价降幅在30%~40%之间。以金叶女贞、红叶石楠为代表的地被植物工程苗价格降幅高达80%。作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绿化苗木主产区,温江花木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4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5万亩。在经历20多年的强劲发展后,温江花木产业陷入低潮,令许多花木行业从业人员猝不及防。行业低潮迟早会来  相似文献   

7.
花之都 魅力温江 成都温江,一座香气洋溢、魅力四射的西部花城。 温江区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67万,素有“金温江”的美称。温江有悠久的花木种植历史,据说从三国时温江就开始栽花种卉,到了清代,温江已是“十万杨柳绕城中,万顷烟波任花舫”的花木之乡了。清末民初,温江寿安花农陈友松、其子陈树山、其孙陈开钦的桩头“掸拐法”成为川派盆景蟠扎名派之一。近年来,温江形成  相似文献   

8.
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距成都市中心10公里,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壤、水质、气候适宜花木生长。温江花木种植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川派盆景的发祥地。近年来,温江花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生产规模化、品种优势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企业化、信息现代化、产品市场化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近12万亩,占全区耕地的50%,占成都市花木面积的1/2、全省花木面积的1/3,居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发展花卉业,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当今世界,花卉产业已成为最具  相似文献   

10.
正以花为媒,以花谋求发展,温江人的生活与花卉、花木息息相关。温江人不仅在故土上从事花木产业,也在贵阳等地拓展产业市场。今年年初,笔者随温江区花卉园林局工作人员到贵阳筹备"温江(贵阳)花卉协会"时,专题采访了在贵州发展的温江花木人文祥、郭堂成、刘桂芳等一批被称为"老贵阳"的温江人。花木"传输带"虽然身处他乡,除了周围的环境陌生之外,但乡音、乡情在贵阳的一间普通饭厅内表现得十分强烈。"常驻贵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28日—10月7日,被誉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成都温江隆重举行。花博会花开温江,为温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时尚的人居环境催生了温江的休闲经济六博会为温江发展休闲经济,做强做大温江的休闲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培植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温江区委区政府借六博会东风,采取超常的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文化娱乐、餐饮等行业,加大对休闲经济的扶持力度,提升温江的城市形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江南房子、成都…  相似文献   

12.
7月20日,中国西部首家为花木产业营销“量身定做”的综合服务平台——成都温江花木服务中心建成并启动运行。  相似文献   

13.
丁川 《种子科技》2021,(1):123-124
随着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很多农村存在的区域产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对此,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对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采取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措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鄢陵县日前出台文件,确定将用3年时间,通过加快名优园区建设、全面改造花木生产老区、重点发展鲜切花生产等,建成集“花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示范、生态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百亿元花木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浙江萧山、成都温江、河南鄢陵等花木产区,众多苗农不仅以花木为生,而且还因为花木生意早早走上了致富路。花木产区的发展,除得益于较好的产业传统外,也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20日,四川成都温江花木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首发仪式在成都国际铁路港举行。12月21日,19140株榕树、货值4.3万美元的温江花木搭乘中欧班列发往荷兰蒂尔堡。这是温江花木首次通过铁路运输出口欧洲,也是全国首例花木通过中欧铁路出口"一带一路"国家,迈出了花木通过陆路"走出去"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7年,温江区一直在谋划和推动花木产业通过"蓉欧+"走好"一带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成都市温江区花木产业好事连连,区级重大项目温江花木物流港园艺中心正式开园;2018首届金温江花会如期举办,订购意向金额达1.1亿元,现场交易额573万元;三季度全区花木出口完成365万美元;“爱淘苗”温江花木线上交易平台4000万元人民币;“园子变景点”推进效果明显,农旅融合、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场景不断呈现。“这是责任落实到人的结果。”温江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去年年初,为推动项目落地开花结果,花卉园林局探索新方法新举措,针对项目建设实行“一对一”贴心服务,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相似文献   

18.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近期,江苏省沭阳县农林局科技人员自筹资金40余万元,在“花乡”扎下镇扎新路和龙庙镇324省道两侧租地120亩领办花木“风险田”,主动承担花木新品种引进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推动了当地名特优花木品种的引进、更新和示范及花木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推进了沭阳花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年来,沭阳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该县花木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品种迅速更新、技术加快推广、档次和效益不断提升,使该县花木经济得到了有序、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电视上宣传、黑板上写、会议上讲、打…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江都市花木生产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木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江都还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产业现状生产规模快速扩张1999年,江都市花木生产面积3.2万亩,目前已达10万亩。全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