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鹌鹑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感染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掌握畜禽隐孢子虫病在河南省的流行动态,作者于2003年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了郑州、焦作2市7个鹌鹑养殖场429份粪便样品,结果有5个鹌鹑场隐孢子虫感染为阳性,根据卵囊形态初步鉴定1种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另1种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总阳性率为14.69%(63/429),其中感染贝氏隐孢子虫的阳性率4.66%(20/429),火鸡隐孢子虫的阳性率为10.02%(43/429),并分别用2种卵囊试验感染鹌鹑和雏鸡研究其致病性,观察了2种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的排卵囊规律,以及火鸡隐孢子虫在免疫抑制雏鸡和非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排卵囊规律。  相似文献   

2.
对经口感染(4.0×10~5个/鸡)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卵囊的雏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交沙霉素(4.0g/kg)、复方新诺明(4.9g/kg)、大蒜素(400mgkg/)、甲硝唑(2.0g/ks),任鸡自由采食,连用7d.结果表明,实验鸡潜隐期延长,粪中卵囊数显著降低,体重明显增加,血液学值及血清酶学指标与健康对照鸡无明显差异.由此证明,这4种药物对实验性雏鸡隐孢子虫病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冰浴超声波破碎、反复冻融卵囊,低温离心获得贝氏隐孢子虫卵囊蛋白质抗原.免疫产蛋鸡,6次免疫后获得高免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免抗鸡IgG,其最佳工作浓度为1:4 000~1:6 000,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抗原包被浓度8.15 mg·L-1,4℃包被过夜(≥10 h);1×106mg·L-1 BSA-PBST稀释卵黄,建立了检测抗贝氏隐孢子虫特异性卵黄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4.
鸭源隐孢子虫种类鉴定及对鸡鸭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在河南地区鸭群中广泛存在的隐孢子虫种类及其致病性,我们将河南省鸭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传代增殖,10只鸡和10只鸭分别逐只接种上述分离株640万个卵囊,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样品进行观察。根据卵囊形态测定数据,排卵囊规律,寄生部位及其寄生特点鉴定该分离株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该分离株接种鸡、鸭后主要引起呼吸道和法氏囊的炎症。病理形态学变化表现为气管纤毛脱落,杯状细胞排空,上皮细胞肥大或增生。除虫体寄生处之外,其他区域微绒毛尚保持完整。对虫体寄生密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比较的结果表明鸡对贝氏隐孢子虫易感性比鸭高。  相似文献   

5.
评价了交沙霉素、大蒜素、甲硝唑、复方新诺明等4种药物对实验性雏鸡隐孢子虫病的治疗效果.雏鸡感染后第9d起,分组在饲料中添加交沙霉素(8.0g/kg)、大蒜素(6OOmg/kg),甲硝唑(4.0g/kg),复方新诺明(8.6g/kg),连续5d任鸡采食,结果试验组鸡粪中卵囊数明显低于对照鸡,病鸡症状和眼观病变得到缓解,表明这4种药物对雏鸡实验性隐孢子虫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原虫病,在禽鸟以呼吸道或消化道的急、慢性疾病为特征。隐孢子虫属在鸟类根据寄生的特异性部位和微生物形态可分为两种:火鸡隐孢子虫只感染小肠;而贝氏隐孢子虫感染消化道,尤其是易于感染法氏囊和泄殖孔,也可感染呼吸道。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可提示为本病,确诊需进行实验性的分离和鉴定。可参考文中的防控措施,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用1.25×10^6个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卵囊/只的剂量经口感染4日龄雏鸡,通过对感染后不同时期雏鸡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的连续观察表明,雏鸡法氏囊,脾脏对C.baileyi感染的免疫组织学反应与C.baileyi感染地它们的免疫组织学损害相伴发生。C.baileyi感染对法氏囊,脾脏的免疫组织学损害见于感染后的不同时期,前期以及细胞坏死为主,后期以间质增生,淋巴滤  相似文献   

8.
<正>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犊牛易感染隐孢子虫而发病。隐孢子虫所致的犊牛腹泻常造成严重脱水,死亡率很高。牛贝诺孢子虫病曾称为球孢子虫病,也俗称厚皮病,是由贝氏贝诺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以皮肤脱毛、肥厚、皲裂为特征。本文针对以上两类奶牛孢子虫病,从病原、主证、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将鸡IFN-α和IFN-γ原核表达产物经Ni2+-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进行SDS-PAGE分析,再将纯化并已测定浓度的鸡重组IFN-α和IFN-γ稀释到1/10倍;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重组表达蛋白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并利用感染病毒的鸡胚来测定鸡重组表达蛋白的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SDS-PAGE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25kU左右的蛋白条带,纯化的鸡IFN-α和IFN-γ抗新城疫病毒复制的活性分别为4.32×103 U/mg和2.65×103 U/mg;当鸡IFN-α和IFN-γ的比例为125∶1时,其联合抗新城疫病毒复制的活性最佳。抗鸡胚感染病毒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与病毒对照组相比,IFN-α和IFN-γ及IFN-α和γ联合组,HA滴度都有明显的降低;并且从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上,联合干扰素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作用更强于单个干扰素的应用。这证明了鸡IFN-α、IFN-γ及其联合干扰素对新城疫病毒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鸭源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口感染2日龄雏鸡,感染剂量分别为8×10~5,16×10~5,32×10~5,64×10~5个/只,设空白对照组.在 PID5,PID10,PID25各取2只鸡进行病理剖检并取其喉头、气管、法氏囊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在 PID20和 PID25对各试验组动物进行称重,并在 PID25全剖杀实验动物采摘法氏囊并称重;计算各组动物法氏囊与体重元比.结果表明:接种后第4 d 在各组鸡粪便中查到隐孢子虫卵囊.持续排卵囊时间25 d 左右;排卵囊高峰期分别为8×10~5为 PID8~15,16×10~5为 PID12~16,32×10~5为 PID5~16,64×  相似文献   

11.
应用巢式PCR-RFLP方法鉴别我国常见的几种隐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对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和猪隐孢子虫(C.s...  相似文献   

12.
用1.25×10#+6个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卵囊/只的剂量经口感染4日龄雏鸡,通过对感染后不同时期雏鸡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的连续观察表明:雏鸡法氏囊、脾脏对C.baileyi感染的免疫组织学反应与C.baileyi感染对它们的免疫组织学损害相伴发生,C.baileyi感染对法氏囊、脾脏的免疫组织学损害见于感染后的不同时期,前期以细胞坏死为主,后期以间质增生、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及C.baileyi感染对其发育的免疫抑制为主,仅在感染早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组织学反应;而在感染后50d之内C.baileyi始终对胸腺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组织学损害。  相似文献   

13.
沈阳地区鸡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鸡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从沈阳地区9个鸡场采集450份鸡粪便样品,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对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结果显示,鸡隐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11.3%(51/450),其中雏鸡的感染率为13.6%(28/206),成鸡的感染率为9.0%(22/244),蛋鸡的感染率为11.6%(40/346),肉鸡的感染率为10.6%(11/104)。[结论]雏鸡的感染率高于成鸡,蛋鸡和肉鸡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鸵鸟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动态,以及研究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鸵鸟新鲜粪样404份,详细观察、测量卵囊形态大小;收集纯化阳性样品中的隐孢子虫卵囊,分别人工经口感染幼鸵鸟、雏鸡和小白鼠并利用组织病理学试验技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检测到阳性样品10份,总阳性率为2.48% (10/404),且感染率与鸵鸟日龄有一定的关系。其卵囊平均大小为5.43×4.38μm(4.0~6.0×3.7~5.0μm),形状指数1.24(长/宽),(n=50)。分离到的卵囊能成功感染雏鸡和幼鸵鸟,但不能感染小白鼠。受试雏鸡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幼龄鸵鸟呼吸道症状较轻微。此外,在两种动物体内的排卵囊规律差别较大,在鸵鸟体内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和幼鸵鸟的泄殖腔和法氏囊,引起法氏囊萎缩、微绒毛大量脱落等病理变化。【结论】根据其卵囊形态、宿主范围和虫体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结合文献报道,笔者在国内发现并初步鉴定出鸵鸟源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  相似文献   

15.
2日龄丝毛乌骨鸡经口接种贝氏隐孢子虫卵囊2×10~6个·只~(-1),潜隐期4 d,排卵囊开放期18 d,排卵囊高峰期为感染后(PID)7~14 d。呼吸道症状出现于 PID10,死亡率为13.3%(2/1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气管纤毛脱落,寄生有各阶段发育虫体及杆形细菌和渗出的红细胞;法氏囊也寄生有大量虫体,粘膜上皮细胞肥大,微绒毛脱落,PID20在法氏囊粘膜表面见有许多虫体逸出后留下的带虫空泡。试验证明丝毛乌骨鸡为贝氏隐孢子虫的新宿主.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小隐孢子虫CP21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的抗血清对微小隐孢子虫感染HCT-8细胞进行了体外阻断试验,检测不同浓度抗血清对HCT-8细胞感染隐孢子虫感染率的影响.同时应用纯化的重组CP21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检测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的变化.对免疫后的小鼠接种微小隐孢子虫,检测重组CP21蛋白对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保...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禽类隐孢子虫病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饱和蔗糖浮卵法,对广州地区5个鸡场,5个鸭场和3个鹅场的隐孢子虫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882份鸡的粪样中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有124份,其阳性率为74.1%,1004份鸭的粪样中阳性者273份,其阳性率为27.2%,571份鹅的粪样中阳性者为71份,其阳性率为12.4%,根据卵囊形态和大小,卵囊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8.
小鹅贝氏隐孢子虫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笔者用鸭源和鹅源隐孢子虫对13只2日龄小鹅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用鸭源隐孢子虫感染10只小鹅,每只感染1.2×10#+7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3天;用鹅源隐孢子虫感染3只小鹅,每只感染8×10#+6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4天。两组的排卵囊的高峰期均在接种后第7-17天,排卵囊时间长达21天。人工感染后小鹅的严重发病出现在第8-17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张口呼吸、打喷涕、精神不振、饮、食欲锐减。人工感染后第7、10和17天各死亡一只,死亡率为23%。病理剖检可见喉头、气管水肿,渗出物增多,肺充血、发炎,气囊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喉头、气管、法氏囊、泄殖腔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脱落;粘膜涂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在上述部位的上皮细胞表层发现大量虫体。根据动物感染试验及卵囊的形态特征,确认小鹅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ridium baileyi。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小鹅隐孢子虫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针对安氏隐孢子虫的PCR快速检测方法,为安氏隐孢子虫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GenBank中安氏隐孢子虫的ITS-1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基于ITS-1基因的PCR方法,并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临床检测以及与经典巢式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等,验证其可行性.[结果]基于ITS-1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能扩增出安氏隐孢子虫的特异条带,而对猪源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牛泰勒氏虫、牛巴贝斯虫、伊氏锥虫、食道口线虫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发现其与GenBank中安氏隐孢子虫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敏感性最低可检测每克牛粪中5个卵囊;用于检测广西不同地区的1613份牛粪样品时,与经典巢式PCR检测方法相比,发现两者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1.72%,且吻合率达100%.[结论]安氏隐孢子虫ITS-i基因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适用于安氏隐孢子虫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及信阳地区牛群、鸭群和鸡群的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郑州市郊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的平均感染率为40%,随着牛的年龄增大,感染率有呈下降的趋势。经鉴定,郑州市郊奶牛场的隐孢子虫为小鼠隐孢子虫。郑州市开封市及信阳地区家鸭的群体隐孢子虫感染率为69.57%,1~8月龄感染率(87.5%)明显高于8月龄以上鸭的感染率(60%).阳性鸭群粪中卵囊数均较少.郑州市郊8个猪场的粪样中有7个猪场粪样呈阳性.粪样的平均阳性率为17.7%,郑州猪场的隐孢子虫亦为小鼠隐孢子虫.郑州地区12个鸡扬中没有发现隐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