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基于灰色理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粮食生产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有灰色系统的特征,可以应用灰色理论对其进行预测。基于河南省1978-2006年的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人口、耕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理论对河南省未来14年内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耕地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精度较高。结果表明,河南省未来几年内,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呈不断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对应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该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度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黑龙江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3个阶段:(1)1985-1993年波动频繁期;(2)1994-2003年持续下降期;2004-2009徘徊上升期,粮畜生产一直处于相悖模式,具体又分为:极度相悖区、中度相悖区和低度相悖区。最后指出,为协调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种植结构,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积极发挥粮食生产与畜牧业互促作用。 相似文献
4.
1可持续农业的提出可持续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1985年加利福尼亚州会议通过“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成立持续农业研究所。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同年国际持续农业体系学术讨论会在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召开。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委员会对“持续”的解释是:一种能够增进人类需要而不破坏甚至改善自然资源的农业系统的能力。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实现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的;一是要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二是要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粮食问题是关系社稷安危、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市、县在发展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粮食生产重要意义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生产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在国民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粮食生产问题对黎平县来说更显得突出。全县39.2万多人,按人均有粮325公斤,则要12.75万吨,才是温饱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方法,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进行了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建立了小麦储藏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还建立了小麦品质多因子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论证和检验,确定了这些模型的可用性,从而为粮食储藏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分析贵州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结构、功能特点、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贵州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情况,并对能值自给率、进出口能值比、人均使用能值、能值密度、环境负荷率,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为11.34%,但有1/2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及产品增加的能值,表明贵州社会经济系统财富的增加,是建立在本地储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之上。(2)系统所需能值99%来自系统内部,系统GDP逐年增加,人均使用能值也以年均11.14%的速度上升,但表征环境压力的环境负荷率却以31.70%的速度逐年递增,表明经济财富的增长是以对环境更大速度的毁坏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贵州省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下降。(3)农业子系统能值产出介于4.82×1022~5.96×1022 sej之间,年均增长率为1.88%;投入的能值介于2.79×1023~3.14×1023 sej之间,年均增长率为-1.27%,表明农业子系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4)农业子系统能值在系统中所占比重以8.43%的速率逐年下降,使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321”型变成了现在的“231”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贵州农业子系统的能值投入绝大部分是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机械、化肥等能值的投入很少,表明贵州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浙江省暴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对暴雨频发的浙江省进行暴雨灾害的定量评估和危险性评价,以加强对高危地区的暴雨防御指导,利用浙江省66个气象站197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绘制浙江各地暴雨出现频数和强度分布图,分析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统计年鉴中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承载体易损性指数、暴雨强度指数及暴雨危险性指数等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分析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浙江省暴雨频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台风与梅雨是引发浙东和浙西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5-9月是暴雨集中期,其中6月暴雨出现频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26%。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浙江各地暴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一致性的增加趋势。浙江受暴雨危害较大的地区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危险性分析表明,浙江东南沿海、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而中部、中西部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暴雨灾害的危险性相对较小。暴雨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实时开展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对促进防灾减灾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应用暴雨危险性指标对2011年浙江典型梅汛期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表明,本研究利用的评价方法与灾害实际影响程度基本一致,此方法可应用于浙江暴雨灾害的评估和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吉林省西部耕地资源,找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以吉林省西部各县(市)2001—2009年耕地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吉林西部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县市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以及耕地面积增减特征,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吉林西部2001—2009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09年吉林西部耕地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为0.37%,其中,镇赉县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较大,分别为0.74%、2.03%;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和农牧业发展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通过研究发现:吉林西部耕地资源9年间呈现递增趋势,人地矛盾并不突出,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和资料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湖南省常德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比重低,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产业结构变化的RCⅢSNE值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与GDP呈正相关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区、市)RⅢSNE值呈波动性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在2.5~3.5,但空间差异明显;(3)三次产业结构对RCⅢSNE值的影响差异明显,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中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的结构形势,不利于RⅢSNE值的降低;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对RⅢSNE值的负态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适宜山地甘蔗栽培的抗旱优良品种,解决山地甘蔗发展因干旱胁迫而面临着单产和糖分不高等问题,在云南省峨山县旱坡地实际栽培条件下,开展6个抗旱甘蔗品种(系)的种植比较试验研究,并采用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2个主要指标对甘蔗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德蔗03/83’、‘高海拔一号’和‘云蔗03/103’的抗旱性能较好(高产和高糖),3个品种的蔗茎产量依次为97.80、83.05、72.40 t/hm2,分别为对照种产量(‘新台糖22号’,88.16 t/hm2)的110.93%、94.20%、82.11%,蔗糖产量分别为11.01、11.30、10.58 t/hm2,比对照种的蔗糖产量(9.95 t/hm2)分别增产10.65%、13.57%、6.33%。因此,‘德蔗03/83’、‘高海拔一号’和‘云蔗03/103’可初步作为山地甘蔗的抗旱优良品种,其宿根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6.
旨在维护国家稳定,为预判粮食生产前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湖南省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关联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并建立GM(1,N)预测模型预测粮食产量。2008—2017年与湖南省粮食产量关联度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科技因素是影响2008—2017年湖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018—2027年湖南省粮食产量有较小波动,且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财政农业支出影响较大;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前后十年对粮食产量都有较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粮食产量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受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最大,维持产量水平需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当前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以湖南省为例,利用Gini系数方法,测度了1993-2008年湖南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变化,并通过对收入变化对区域差距变化的贡献进行分解,从收入因子的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来解释收入变化对区域差距变化的原因: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农村收入差距格局的最重要因素,表现为1997-2002年间工资性收入的结构变化较快致使收入差距拉大,2002年后区域差距变大则主要是工资性收入的集中性不断增大所致;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但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对收入区域差距影响较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格局的贡献虽然不大,但对扩大收入差异的贡献在不断增加,是未来影响农村区域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不同生态区烤烟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集了湖南省3个生态区宁乡县、宁远县、桑植县的B2F、C3F、X2F三个等级烤烟样本54个,测定了烟叶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氯含量,比较了其生态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宁远县>宁乡县>桑植县,总植物碱含量表现为桑植县>宁乡县>宁远县,总氮含量表现为桑植县>宁远县>宁乡县,氯含量表现为宁远县>宁乡县>桑植县,钾含量表现为宁乡县>宁远县>桑植县;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氯、钾含量生态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湘南烟区与湘西北烟区差异大,湘中烟区与湘南烟区化学成分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