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小萍  陈华玲 《中国茶叶》2008,30(10):22-23
茶叶种类丰富,采摘标准各异,特别是名优茶对鲜叶采摘要求非常高。手工采茶虽然耗工、效率低,但对各类茶叶的采摘标准及留叶采技术比较易于掌握,采摘的鲜叶精细、质量好,所以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基本采用手工采摘。受近几年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实施及民工就业渠道拓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茶园面积增加而采茶工人减少,使茶叶采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
前言采茶,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花工最多的田间作业。一般采茶工占总工时的50%。我省七九年产干茶45万担,按每个采茶工日采鲜叶20斤计算,总共要花900万个采工,共需采茶工资1800万元(以400斤鲜叶做100斤干茶,每工按2元计算)。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茶农说:“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如能及时采摘就能保证茶叶质量,提高经济价值,否则就  相似文献   

3.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栽培与制茶间的交接工序。随着社会的进步,长期沿用的手工采摘已越来越不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必然逐渐为机械采摘所代替。现就我省推行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浅析如下:一、手工采茶的弊端手工采摘虽然对茶树芽叶个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特别是浙江开始大力发展名优茶,茶农的茶叶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然而名优茶的鲜叶采摘主要靠人工来完成,近几年来各地茶区采茶高峰期招不到充足采茶工的现象时有发生,2007年与2008年的"采茶工荒"更显严重。2009年开春,采茶工每天的工资已涨到了60元,高的甚至达到了100元,而往年才30~40元,工钱几乎比往年翻了1番,茶叶的生产成本明显提高。目前印度、日本等国家已基本实行茶叶机器采摘。除高档名优茶对茶叶外形有较高要求需人工采摘外,从规模化生产而言,推广机器采摘是今后茶叶生产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5.
雷天 《中国茶叶》1996,18(4):40-41
茶叶的科学采摘与管理,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保证茶树旺盛长势的重要生产措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福建省上杭县茶叶采摘上出现迟采、乱采、强采,甚至无人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茶叶生产。为探究原因,提出对策,笔者曾对该县主要乡、村茶场的采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以及个人的浅见作一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松阳茶叶采摘用工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采茶工短缺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松阳县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浪费了大量的茶树资源,影响了茶农增收和茶业增效。松阳县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有效破解茶叶采摘用工荒问题。一、茶叶采摘用工荒现状茶叶产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采茶环节,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比较大。目前我国的名优茶生产基本还是采  相似文献   

7.
茶叶嫩梢采摘末端执行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茶叶嫩梢的选择性采摘问题,以茶叶嫩梢的物理学特性为设计依据,设计了一种可夹提式采摘茶叶嫩梢的末端执行器,运用MATLAB软件的GUI模块及SolidWorks软件对采摘末端执行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选分析,并获得最佳组合参数,通过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行且满足夹持力要求;采摘末端执行器模型在茶园进行采摘试验,结果表明,一芽一叶的漏采率为2.8%、采摘完整率为91%;一芽两叶的漏采率<3%、采摘完整率为94%,试验结果验证该采摘末端的结构设计及其参数切实可行,为茶叶嫩梢的选择性采摘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茶叶嫩梢采摘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机械采茶的效果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推广机械采茶技术的紧迫性茶叶采摘是一项耗工最多、季节性很强的茶园作业。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日趋减少,普遍出现滥采和粗采现象,降低了茶叶品员,同时,也带来了劳务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当前鲜叶成本约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80%,而采茶工资又占了鲜叶成本的40%~50%,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另外,由于手工采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在  相似文献   

9.
有着潮汕特色的单丛茶叶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几年来更是得到迅猛的发展,是潮汕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生产,随着近几年人工成本的上涨,并且出现找工荒、找工难的现象,茶叶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茶叶采摘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单丛茶叶提高经济效益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鲜叶采摘及其质量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谢继金  周继法 《茶叶》2004,30(4):232-233
目前,我省名优茶生产中鲜叶采摘仍靠手工完成,“时辰草”的茶叶,对拥有数百、上千亩茶园面积的茶场来说,劳神费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采茶成了必须首先面对并予以切实解决的棘手问题,尤其近几年对外地采工的依附力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据临海市羊岩茶场2004年初步统计,这一年,该场的采工多达近千人,  相似文献   

11.
四月茶事     
《中国茶叶》2010,32(4):29-29
1.茶叶采摘与加工 茶区从南到北,先后进入名优茶采摘高峰期,需要及时组织采茶工和炒茶工,按产品的鲜叶要求抓好采摘,按标准做好茶叶加工。  相似文献   

12.
唐·陆羽《茶经·三之造》一开头就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采摘茶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作为茶圣的陆羽为什么在一年中只提到"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茶叶,并一年只采一次。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  相似文献   

13.
采茶,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花工最多的田间作业,一般采茶用工约占田间管理用工总数的50%。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如能及时采摘,就能保证茶叶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要降低品质,减少收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采茶劳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难以雇到采茶工而普遍出现粗采、滥采现象。因此,各地  相似文献   

14.
茶叶市场开放以后,茶叶市场空前活跃,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局面,调动了茶叶生产者的积极性,给茶叶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政策的不够完善及某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市场的开放也曾给茶叶生产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本文就茶叶市场的开放对生产的反作用及其对策进行讨论。一、市场开放对生产反作用的表现 1.因部分茶叶抢手好销导致采摘过度.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12,(2)
正从2008年开始,茶叶采摘用工荒就开始在各大茶叶产区蔓延,茶农一年比一年着急,马上到2012年春茶采摘的时间了,虽然信阳毛尖采摘要到4月底才会开始,但采茶工招聘已经开始,同时全国各茶山都为茶叶采摘用工荒而着急。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度不曾减退的词语,就不难发现近日大  相似文献   

16.
从统计数据看当今世界茶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 1998、 1999年《统计年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1999年主要产茶国生产情况”有关数据分析 ,当今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情况如下 :1 世界各大洲茶叶生产从表 1可以看出 ,亚洲的茶叶采摘面积与产量仍居世界首位 ,但茶叶单产却居世界第五 ,仅高于北美洲。非洲的茶叶采摘面积、产量、单产均居世界第二。大洋州、欧洲单产最高 ,但由于面积小 ,因此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第五。北美洲三项指标均为各大洲之末。表 1  1999年世界各大洲茶叶生产情况洲  别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州欧洲北美洲合计面积 (10 0 0hm2 ) 2 0 …  相似文献   

17.
董连源 《中国茶叶》1991,13(1):32-33
茶鲜叶是制茶的原料,鲜叶质量的好坏与采摘方法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我国在60年代前期,茶叶采摘上,各地一般都能做到依据茶类要求按照采摘标准适时开园,实行分期分批采摘,且用双手“提采”,采摘方法合理。绍兴县茶场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就是采取这种采摘方法,那时,采摘管理制度严密,春茶开采期大都在4月中旬,即当茶园内一芽二三叶新梢的比例达30%左右时便开园采摘,先是“跑马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由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叶采摘劳动力严重短缺,春茶采摘劳力尤为紧缺.为此,珪前茶场购置了双人弧形修剪机1台,双人弧形采茶机3台,对黄旦、本山、毛蟹、梅占等四个品种在修剪的基础上,培养整齐树冠,全部用采茶机采茶,大大缓解了采茶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铁观音茶树树冠开张,枝条斜生,分枝部位低、角度大,稀疏不齐,机采效果差,仍需人工采摘。因采摘顶芽未开腱的铁观音鲜叶,  相似文献   

19.
南安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是著名的侨乡,是沿海经济开放重要市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达、劳动力紧张,工价高,造成茶叶采摘困难、粗采、滥采十分严重,茶叶品质下降,产品积压,投入成本高,收入低,挫  相似文献   

20.
1956年9月间,全國茶叶参观团來我省参观。在参观中,各省代表对杭市龍井茶場來荷仙女工的"双手采茶"法,都感到很大兴趣。來荷仙在6月17日一天(12小时)采摘了青叶76斤9兩。比全茶埸1000多个女工平均采摘29斤,劳动效率提高264%。在参观那天,她在茶园里現場表演了5分鐘,平均每分鐘可采155次,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