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尖孢镰刀菌侵染大豆引起枯萎病,导致大豆严重减产。为实现对大豆上尖孢镰刀菌的快速检测,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根据大豆尖孢镰刀菌的特异基因设计了正反引物各3个,并通过两两组合筛选出最佳引物对,实现了在恒温(39℃)条件下,反应15~20 min,即可检测90 fg/μL以上浓度的尖孢镰刀菌,且与大豆疫霉菌、大豆灰斑菌等均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大豆尖孢镰刀菌检测法,相较于传统PCR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具有快速、便捷、即时观察的特点,为该病原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5.
提前接种非致病尖孢镰刀菌防治西瓜枯萎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尖孢镰刀菌203株菌系接种在西瓜苗上,从中选出非致病尖孢镶刀菌系109个,分3个类群。用有促生作用,能在西瓜导管定殖的10个代表菌系提前接种,经温室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16和317菌系的防病效果最好。在土壤含枯萎菌量2%条件下,推迟发病7~10天。在土壤含病菌量0.01%条件下,接种后25天,交叉保护防效分别为34.6%和68.2%。防病效果随枯萎菌量的下降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尖孢镰刀菌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尖孢镰刀菌是重要的植物维管束病原真菌。近年来,有关该菌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报道很多,本文着重综述了利用营养体亲和群、DNA多态性技术研究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小种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进展,同时介绍了对棉花枯萎病菌、瓜类枯萎病菌及尖孢镰刀菌小种起源等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灌根法对4周龄的黄瓜幼苗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研究了不同取样时期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对植株根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叶片中POD和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化植株可通过生物量的补偿和体内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改变来提高抗病性.即接种F.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的第9天,菌根化植株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出50%和31.7%,此时,对照发病率达15%,而菌根化植株生长始终正常;在病原菌的侵入初期和后期,菌根化植株根系中黄酮和总酚含量高于对照;在植株发病期,菌根化植株仍可通过根系中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和总酚来抵御病原菌的侵害;与对照相比,抗病性较强的菌根化植株叶片中POD酶活性变化较为缓和,且PPO酶活性一直较高. 相似文献
8.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相似文献
9.
10.
对尖孢镰刀菌10个专化型18个菌株进行分析发现,在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Glycines 1193-31中存在双链RNA,由6种成分组成,其大小分别为3.8kb,3.0kb,2.4kb,0.48kb,0.43kb和0.21kb,该菌株气生菌丝少,形成大量的粉红色分生孢子堆,并发生角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