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粕粉为原料,以大豆多肽转化率为指标对固态发酵生产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获得的13株蛋白酶产生菌株进一步筛选。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基质含水量40%,接种量1%,初始pH值6.5,发酵时间120 h,发酵温度28℃;各菌株对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蛋白水解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ea)1001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后大豆多肽含量可高达26.44%和25.46%。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孢杆菌B1发酵猪骨制备多肽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筛选出枯草芽孢杆菌B1作为猪骨制备多肽的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l发酵猪骨制备多肽的优化条件为接种量4%、起始pH值7.2、温度30℃、摇瓶转速180r/min,时间48h.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猪血蛋白肽工艺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进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猪血蛋白肽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方法]采用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猪血粉,制备猪血多肽,考察发酵温度、通气量(摇瓶转速)、pH值、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发酵猪血蛋白肽的最佳条件,并对发酵前后血粉的品质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猪血粉制备猪血多肽的最佳工艺参数:温度为30oC、转速为160r/min、pH值为7.5、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50h。[结论]该研究为采用微生物发酵猪血粉制备高营养的动物蛋白饲料和提取功能性多肽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53发酵法生产维生素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明  田青  邓凤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450-3452
[目的]探讨以枯草芽孢杆菌B53为菌种发酵生产维生素K的基本条件。[方法]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53发酵生产维生素K,并探讨发酵培养基组成、发酵时间、接种量等因素对维生素K产量的影响。[结果]枯草芽孢杆菌B53在含甘油50ml/L、大豆粉100g/L、酵母膏5g/L、K2HPO43g/L的液体培养基上发酵48h的维生素K产量可达7.01mg/L;在大豆固态培养基上,适宜的接种量为4%,适宜的发酵时间为72h,维生素K产量达0.0273mg/g;而在豆粕固态培养基上,适宜的接种量为3%,适宜的发酵时间为48h,产量仅达O.0087mg/g。[结论]维生素K存在于枯草芽孢杆菌B53的发酵液中,枯草芽孢杆菌B53是维生素K的一种生产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的最优产孢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枯草芽孢杆菌的优化培养基为:葡萄糖1.500%,淀粉1.000%,花生饼1.500%,MnSO4.H2O 0.005%,无水MgSO40.050%,KH2PO40.150%,K2HPO4.3H2O 0.300%,CaCO30.050%;最适培养条件为:最佳移种时间18~20 h,温度37℃,pH7.5,转速250 r/min,接种量10%。[结论]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产量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复合菌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优化豆粕发酵工艺参数,研究发酵条件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分析,为选择发酵豆粕产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分别是24 h和36 h;在1000 L发酵罐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均为18 h。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优化产蛋白酶培养基为:豆粕92.85%、麸皮4.64%、玉米粉2.32%、葡萄糖0.19%,料水比1∶0.6,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接种比为2∶3,接种量为4 mL/100 g。通过对发酵产品分析,生物降解是去除抗原蛋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CN181菌株在发酵液中的数量,本试验通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CN181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和筛选。通过单因子试验得出,玉米粉为最适碳源,豆粕为最适氮源,K~+和Na~+为最适金属离子;正交试验法得到了发酵液中各组分的最佳含量,分别是:玉米粉15.0 g·L~(-1)、豆粕10.0 g·L~(-1)、K_2HPO_4 2.0 g·L~(-1)和NaCl 2.0 g·L~(-1);在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含量后,对CN181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条件为: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8.0、250 m L摇瓶装液量30 m L、接种量2%(体积分数)、培养温度30℃、转速180 r·min-1、培养时间24 h。  相似文献   

8.
刘洁  王建磊  刘燕妮  牟海津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31-11235
[目的]对一株产聚谷氨酸(γ-PGA)的枯草芽孢杆菌N-2的液态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结合的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N-2的液态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得到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蔗糖31.5 g/L,大豆蛋白胨4.0 g/L,L-谷氨酸44.3 g/L,KH2PO40.3 g/L,无水CaCl20.2 g/L,NaCl 3.0 g/L。优化得到的最适发酵条件为:pH 7.5,装液量30%,接种量7%,37℃发酵48 h,此时γ-PGA的产量最大可达18.7 g/L。[结论]为今后聚谷氨酸的性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8和米根霉M-1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复合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根霉同时接入到豆粕中,两菌株接种比例2∶1,发酵总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料水比1.0∶1.4(质量比),发酵时间96 h。豆粕经复合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大豆肽、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升,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大分子蛋白质基本降解为10 ku以下的小分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结果表明,豆粕经复合发酵后营养成分显著增加,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营养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SD48菌株液体发酵豆粕产大豆肽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和最佳发酵条件,以大豆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碳源种类、无机盐种类和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碳源、豆粕、硫酸铵和无机盐的含量,以及SD48菌株接种量、起始pH值、装瓶量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含量为1.00%,豆粕含量为15.00%,硫酸铵含量为4.00%,硫酸锰含量为0.09%;最适发酵条件:起始pH值为6.00,装瓶量为40%,SD48菌株的接种量为6.00%,发酵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2 h。由此获得的大豆肽含量为8.03%,相对含量为71.06%,抗氧化活性达到343.70μg AEAC/mL。综上,获得了SD48菌株液体发酵豆粕产大豆肽的最佳条件,提高了大豆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筛选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菌种,通过平板培养、单菌和混菌发酵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筛选。[结果]结果表明: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种作用于豆粕可以提高其粗蛋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M5094与热带假丝酵母C3161混菌发酵豆粕效果最好,发酵反应48h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1.50%,增加率为36.43%。[结论]选择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菌作为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复合菌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的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方法]利用旋转回归法研究豆饼粉、葡萄糖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液体发酵生产芽孢的影响。[结果]芽孢形成率与豆饼粉和葡萄糖的回归方程为:Y1=35.8-2.185 65X1+0.685 666X2-5.962 504X1X1-1.25X1X2-3.462 499X2X2,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决定系数为86.21%。豆饼粉为1.2%,葡萄糖为1.0%时,芽孢形成率最大,估计为89%。试验池的COD值从第1天的9.85 mg/L下降到第11天的7.87 mg/L,而对照池的COD值从第1天的8.95 mg/L上升到第7天的9.69 mg/L后再下降。试验池中亚硝酸盐浓度从0.088 mg/L下降到0.059 mg/L,而对照池中亚硝酸盐浓度从0.072 mg/L上升到0.085 mg/L。试验池水体pH值在7.5-8.4的范围内变动,而对照池水体pH值普遍高于试验池,最高达8.7。对照池中H2S浓度在0.008-0.030 mg/L的范围内,而试验池水中H2S浓度从试验初期的0.060 mg/L下降到第11天的0.015 mg/L。[结论]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是芽孢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宏  常景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98-10399
[目的]研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的莽草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发酵条件。[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为出发菌株,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并利用种子罐和发酵罐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接种量为10%时,D.核糖产率最高;发酵前期的适宜pH值约为7.2,发酵中后期的适宜pH值在偏酸性范围内;37℃下D-核糖的产率最高;摇床转速为170r/min时,D-核糖的产率最高。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D-核糖产率的影响依次为:酵母粉〉(NH。),SO4〉玉米糖〉Mn-SO4〉玉米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糖20%+酵母粉0.6%+(NH4):SO40.5%+MnSO40.05%,最佳pH值为7.2。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的适应能力强,转糖率高,其平均D-核糖产率为108.6mg/L,最高达127.1mg/L。[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发酵生产D-核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雅君  陈力力  廖杰琼  范琳  尹丽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67-16569,16622
[目的]为了选育发酵菜籽粕高产纳豆激酶的优良菌株.[方法]出发菌株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Z1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后,以菜籽粕作为唯一氮源进行摇瓶发酵培养,并以纳豆激酶为考核指标进行高产菌株的筛选.[结果]通过反复筛选和遗传稳定性试验,获得高产纳豆激酶且遗传稳定的突变株U49,其酶活力比Z1提高了100.34%.[结论]该研究可为利用菜籽粕工业发酵生产纳豆激酶奠定基础,并为新型保健食品和药物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陈君  覃东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84+22666-22584,22666
[目的]选择对菜籽饼脱毒效果最佳的菌株。[方法]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乳酸菌为供试菌株,分别对菜籽饼进行单菌株和混菌株发酵脱毒试验,测定脱毒效果。[结果]混菌株发酵的脱毒效果明显优于单菌株发酵,混菌株发酵中3菌株脱毒效果又优于双菌株发酵。乳酸菌、黑曲霉和酵母菌3种菌株的组合,对菜籽饼硫甙的脱除率达75.2%,对植酸、单宁的去除率分别达58.9%和66.7%。[结论]该研究为菜籽饼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枯草芽孢杆菌产脂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枯草芽孢杆菌产脂肽的发酵条件,提高枯草芽孢杆菌ATCC21332脂肽产量。[方法]利用较低成本的底物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21332进行发酵优化。[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在葡萄糖浓度9 g/L、豆粕浓度40 g/L、接种量5%、装液量120 mL(500 mL容量瓶)、温度30°C、转速150 r/min、发酵时间120 h时,脂肽产量最高,为4 885.1 mg/L,比添加活性炭载体的最高产量3 600.0 mg/L增加了35.70%。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发酵液中氨基酸含量,发现在81 h时谷氨酸含量急剧增大,添加谷氨酸可使脂肽产量达954.0 mg/L,相比不添加谷氨酸的培养基可使脂肽产量增加近6倍。[结论]该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黑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影响因素,建立优化的发酵工艺。[结果]确定的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为:当固态物料中含有10%麸皮,9%玉米粉,1%葡萄糖及0.15%K2HPO4和0.01%MgSO4时,在28℃恒温条件下培养48~72 h,每隔6 h翻料1次,大豆肽含量最高可达6.159 mg/g。[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大豆肽的发酵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唤明  薛晓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41-5142,5231
[目的]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这3种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来提高发酵豆粕的水解度。[方法]通过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加酶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酸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纤维素酶加酶量为6U/g;并且在此加酶优化条件下,发酵豆粕的水解度由优化前的9.32%增加到19.65%。[结论]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