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了贵州近年耕地质量监测现状,指出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变化与保护对策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慧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240-244
耕地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以垦利县为例,分析了县域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变化趋势,并对未来耕地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05年垦利县耕地资源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耕地质量总体下降。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耕地资源的供给已不能满足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因此,保护现有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最后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种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粮食安全的根本。本文在梳理总结四川种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四川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全面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化完善科研体系、加快现代种业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现代种业企业、加强种业监管服务等一系列推进四川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四川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和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研究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提高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4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为保障三峡库区粮食战略安全及民生稳定,保护耕地是关键。笔者以库区巫山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耕地面积模型,综合分析人口、粮食单产、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预测2010年、2020年巫山县耕地需求量及有效耕地供给量。分析得出,巫山县2010年、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33428.57 hm2、33391.25 hm2;耕地可供给量分别为41102.82 hm2、40205.62 hm2。结合县情及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确定巫山县2010年、2020年的耕地保护规模分别为41200.00 hm2、40400.00 hm2。通过对耕地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可供给量大于耕地需求量,能够满足未来粮食生产目标。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保障耕地数量及粮食安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模式识别的PNN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耕地资源安全不仅事关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影响中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为了分析各地区耕地安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笔者首先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然后应用安全预警理论建立耕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阈值标准,最后利用PNN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区域耕地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安全风险分为5类地区:高度危险区:四川、云南、内蒙古、福建、重庆、陕西、贵州、甘肃、青海,主要是生态脆弱区;危险地区:山东、北京、上海、天津、广西;值得关注地区:宁夏、江苏、浙江、西藏、广东,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又有相对落后地区;安全区:辽宁、山西、河南、河北;高度安全区:安徽、湖南、湖北、新疆、海南、江西、吉林、黑龙江,安全和高度安全区中,大部分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这意味着中国耕地保护政策要转向耕地生态背景和质量的保护,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同时要继续加强对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的倾斜政策,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概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管理及保护方法,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对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回顾,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玲  陈胜华  宋莹  路婕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12-512
目前,中国耕地平衡仅局限于数量平衡,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耕地的隐性失衡,已成为影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施的焦点问题之一,而且对农民、农村和农业产生了许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耕地隐性失衡的主要形式,包括耕地实际数量减少,耕地社会功效有较大改变,耕地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着重阐述了因耕地隐性失衡所导致的农民隐性失业、农业结构失衡、农村环境生态破坏等三农问题;并提出防治耕地隐性失衡的建议和对策,为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更好地进行耕地保护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农业科技推广取得较大进展,种植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主要农产品产量获得较大幅度增长,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指出了我省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农产品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供求矛盾难以缓和;2.生产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3.生产条件差,基础脆弱;4.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深入发展。提出我省种植业生产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为:1.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切实保护耕地;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速中低产田土改造,改善生产条件;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产出率;4.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6.增加农业投入,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发挥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变化特征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鹿永华  庞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78-183
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通过构建双产出模型,在对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历时特征和小麦生产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1996年以来先是大幅度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规模效率。研究所体现的政策含义是,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同时,适时进行制度创新,激励粮农通过技术进步和合理的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利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农收益最大化双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姬超  包广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3):157-161
以典型的边境县盈江县为例,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期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西部边境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及GIS软件,结合盈江县实际情况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盈江县耕地进行评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分。结果表明:将盈江县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耕地占22.92%、二等耕地占37.46%、三等耕地占27.55%、四等耕地占12.07%,并提出了改善耕地质量的措施及盈江县基本农田的布局方式。在耕地分级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分,满足了盈江县的基本农田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同时将来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研究-以舞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改善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对舞阳县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分区建设意见。最终得出:[结果](1)舞阳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7.2,最低为64.8;(2)舞阳县耕地划分为核心保护、适宜调入、重点整治和退耕改善4个耕地类型区;[结论](3)不同耕地类型区特点各不相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途径不同;(4)核心保护区是全区的优等耕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首要目标;适宜调入区整体质量较核心保护区较弱,但无明显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加强土壤保水保肥,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基本农田划定象;重点整治区整体耕地质量偏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需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备选区域;退耕改善作为全区的劣等地在加强改善的同时应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中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项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将持续一段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减缓,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监测研究对提高区域耕地管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济源市为例,通过2009年和2012年2期TM影像与耕地分布图叠加,基于植被指数(NDVI)提取与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耕地多年粮食平均产量、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济源市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全市高产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周边,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山区,质量好耕地占53.56%,质量差耕地占13.61%;2009—2012年全市耕地时空变化呈现出分布在空间上西移、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出现下降、东部部分优质耕地被占用、新补充耕地以中西部为主且质量相对较低等特征。今后耕地保护工作应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平衡与管控转变,以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四川省粮食数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粮食数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和21个市(州)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Smin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在21个市(州)中,成都市、攀枝花、乐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粮食数量安全存在较大压力,需通过动用库存或外调粮食以平衡市场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成都市、攀枝花市的粮食数量安全将越加突出。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低山丘陵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典型低山丘陵区--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低山丘陵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情况,建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保护模式,建立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数量增加为辅的动态平衡机制,并提出灵活的占补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耕地是一种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它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关乎一个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本论文运用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利用历史数据,采取层次分析、障碍度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两型社会建设理论为依据,在定性描述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耕地资源安全具有系统性特征,其内涵涵盖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研究区耕地安全总体及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差异显著,1990-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安全的总体状况趋于变坏,安全评估得分值从1990年的2.125降到2007年的0.158,表明该地区耕地资源安全存在制约因素;(3)通过障碍因素分析发现,研究区不同时段障碍因素不同,1990-1995年,耕地安全的障碍因素是城市化和经济的过快发展;1996-2002年,障碍因子则转变为地均粮食单产、地均经济产出等过低,而2003-2007年,则表现为环境污染排放等耕地的生态压力因素加大。  相似文献   

17.
土地重估是土地整理的重要技术工作之一,其评价结果是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以茌平县冯官屯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GIS技术、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在耕地分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内基础设施完成情况,更新了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因子,对项目区内耕地质量进行重估。结果表明,整理后项目区内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比整理前提高了0.8个等别,利用等提高了1.3个等别,经济等提高了0.9个等别,农用地整理实施效果明显。通过土地重估,不仅可以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还可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占补平衡”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耕地资源优劣现状的研究可以为有效的开发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以安徽省为例,提出了以土地生产效率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为基础的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模型。并分别计算了其各县域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很好的拟合了安徽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耕地地力是表征农田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是保证农田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对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简述了国内外耕地地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8种主要技术及方法的发展历史和评价应用的优缺点。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以及以GIS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方法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GIS以及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对提高农田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为精准化。通过本文的综述比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及发展效益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