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氮离子注入后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后代群体内筛选到1株具有双胚苗特征的突变单株.在多个世代的筛选、纯化和鉴定过程中对其多胚苗性状的表现特点进行了观察鉴定.玉米诱发的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在其性状表达特征、性状表达频率和性状表达的条件等方面均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在试验材料的群体内双胚苗发生频率因材料种类不同或发芽温度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种子经过去颖壳处理后可以使其双胚苗频率提高32.4%~36.0%.在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中,其苗位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同源四倍体水稻IR36(4)的雌配子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双胚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注入处理,在其后代群体内筛选到具有双胚苗特征的突变单株。在突变单株的纯化过程中对其多胚苗性状的表现进行了观察鉴定。随后,在突变体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趋于稳定时对两个株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胚苗频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可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有效地改良,由此可以获得具有遗传变异特点的新种质,其双胚苗特性随着自交世代的推进而得到保持。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在其性状表达特征、性状表达频率和性状表达条件等方面均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在试验材料的群体内多胚苗发生频率因材料种类不同或发芽温度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种子经过去颖壳处理后可以使其双苗频率提高32.4%~36.0%。在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中,其苗位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石斛属的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半薄切片显微观察石斛属模式植物金钗石斛雌配子体和胚发育过程.[结果]在授粉前,胎座未发育;授粉后30 d,位于胚珠原基末端的细胞体积增大变为孢原细胞;授粉后40 d,孢原细胞变为细胞核明显的大孢子母细胞;授粉后60 d左右,大孢子母细胞体积不再继续扩增,开始进行减数分裂;从授粉到雌配子体成熟大约需要70 d的时间;授粉后80 d合子进行第一次分裂,分裂为两个细胞,包括一个基细胞和一个顶细胞;授粉后110 d,多次分裂后顶细胞形成早期球形胚;授粉后120 d,胚细胞已填满囊腔,胚柄开始液泡化;授粉后150 d,球形胚结构稳定,胚柄已消失;授粉后180 d,胚成熟.[结论]金钗石斛为侧膜三胎座,倒生型胚珠,薄珠心,单孢子蓼型胚囊.授粉前,胚珠原基未发育,授粉后180 d,胚才能完全成熟,即形成成熟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条件下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的双苗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后的同源四倍体水稻后代群体内,筛选到具有双胚苗特征的突变单株。在突变体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趋于稳定时对2个株系在不同萌发温度下的多胚苗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双胚苗特性随着自交世代的推进而得到保持。在试验材料的群体内多胚苗发生频率因材料种类不同或发芽温度不同以及水稻颖壳的有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发芽温度为30℃条件下,ASDOR05-01和ASDOR05-02双苗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6.8%和2.5%。种子经过去颖壳处理后可以使其双苗率提高36.0%~44.1%。  相似文献   

6.
水稻双胚苗W3338胚胎学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稻多胚苗的形成具有多种原因。其中不定胚是多苗形成的原因之一。据此从水稻中筛选多苗是获得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的方法之一。蔡得田通过特殊的双胚苗选择方法,已获得一份名为HDAR无融合材料本文是对一份遗传稳定的双胚苗W3338的胚胎学研究初报。材料和方法取开花前一天和后二天的整穗用FAA进行24小时固定。用爱氏苏木精进行整体染色。其后进行石蜡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7.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水稻双胚苗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双胚苗的选择及加强对双胚苗中的弱苗保护,双胚苗率有了明显提高,并伴生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生殖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同源四倍体水稻雌雄配子体的多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同源四倍体水稻由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倍增而导致生殖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雄配子体中存在较少的正常花粉粒(13.35%-17.49%)和较多的败育花粉粒(82.51%-86.65%)。败育花粉粒包括曲败,圆败和染败花粉粒。同源四倍体水稻APⅣ(4)的成熟胚囊内存在着正常蓼型,退化型和变异型胚囊。  相似文献   

10.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生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的生殖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性生殖能力明显变弱。在其花药内正常花粉粒数比较少(15.69%~29.98%),而败育花粉粒数比较多,它们的自交结实率(17.71%~31.95%)明显下降。APIV#-[4]正常胚囊(43.0%)数少,而退化胚囊(36.0%)和变异胚囊(21.0%)数多。APIV#-[4]的花粉管在其花柱中的伸入速度明显变慢,双受精频率下降而单受精频率增加,在其自然群体中存在着胚自发现象。同源四倍体水稻有性生殖的异常可能为无融合生殖基因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氮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用不同倍性的水稻进行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试验,研究离子注入后的效果与染色体组倍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比二倍体水稻对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更敏感;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群体中所出现的变异频率比在二倍体水稻群体中出现的变异频率高;在经过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的同源四倍体后代群体中,分别筛选到结实率高达90.16%的单株和具有双胚苗性状的单株,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高结实率特性和双胚苗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可遗传性。  相似文献   

12.
后季稻旱育抛栽不同密肥条件下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组合随机区组比较试验,对后季稻旱育抛植栽培方式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变化、干物质积累等发育特点,以及植株性状、群体质量、穗粒结构和产量表现等进行研究,为制定合理的密肥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最佳密肥组合为基本苗240.0万/hm^2和施N量255.0kg/hm^2,在此条件下群个体发育协调,群体结构合理,利于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3.
黄牡丹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牡丹为试验材料,对黄牡丹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探讨了他们的发育规律及其与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牡丹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等异常现象,导致了花粉的败育,正体小孢子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呈四面体形排列,二细胞型花粉;黄牡丹的胚囊发育属蓼型,倒生胚珠,双珠被,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多个大孢子母细胞;在同一朵花的发育过程中,黄牡丹的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存在着一定的时序性相关,而且他们与蕾花的形态特征之间也有着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秧苗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表明,旱育秧苗首先强化育根,前期根冠比大于水秧苗,后期单位株高干物重比水秧苗高,具有墩实壮秧特征。旱秧苗可溶性糖、淀粉、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含量均比水秧苗高,NRA是水秧苗的5.12~6.18倍;特别是在旱秧苗茎鞘中含较多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非蛋白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比水秧苗高37.76%、18.82%、43.38%和30.1倍,这既利于抵抗逆境,又为栽后早发快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旱秧苗ATPase活性比水秧苗高4.61%~94.34%;旱秧苗抗逆保护酶SOD、CAT分别比水秧苗高6.25%~31.82%、1.32~1.50倍;逆境物质MDA含量比水秧苗低16.98%~23.97%,脯氨酸含量是水秧的2.29~4.08倍。旱秧苗对水分反应灵敏,叶片易萎蔫,但离体叶片在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降低,低于水秧苗33.26%,吸水能力增强,吸水速率比水秧苗高13.09%。由此可见,旱秧苗在逐渐适应旱育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抗旱生理机制,具有抗旱能力强的生理特性。这种抗旱生理特性既是旱育秧苗适应旱育环境的体现,也是旱育秧苗具有增产效应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早春开花植物侧金盏(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侧金盏花药壁由外向内分为表皮、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绒毡层,其发育方式为典型的双子叶型;绒毡层类型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形或正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大多数为二细胞型,少数为三细胞型,具有三条萌发沟。子房为单心皮,单室,横生型胚珠,厚珠心,双珠被。大孢子母细胞由造孢细胞发育而来,多数情况下合点端第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为8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  相似文献   

16.
以两系杂交水稻F131S/R40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方式及不同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栽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提高及抛栽密度的适当加大,能勉中快长秧龄抛栽水稻群体茎蘖增长速度,提高N素的吸收及干物质积累、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强单们面积群体光合量,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使产量提高;增大抛栽密度、,适当控制前期施氮量,提升后期用氮比例,是长秧龄抛秧栽培较为理想的搭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早稻育秧方式中,通过试验选择一种较好的早稻育秧方式,能够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产量,有效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