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油料和蛋白质源之一,在改善人类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世界各国各地区花生消费现状、特点及市场趋势做了概述,对花生加工及出口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花生学报》2009,38(4):34-34
受国际油料进口冲击和影响,中国油料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花生是我国传统优势油料作物,从错位竞争角度考虑,花生在国家油料振兴和保障食油供给安全方面将大有作为。中国食用植物油60%依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食用原油。目前在国内油料作物中,除花生净出口外,其他油料、油脂进口量均呈上升趋势。花生平均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或油菜的2倍左右,我国花生油年产量2300kt,是国产植物油的第二大来源。  相似文献   

3.
农村花生主导产业发展研究——以昌图县古榆树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主导产业对新农村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的建设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主导产业的内涵,阐述了花生产业作为农村主导产业的可行性,分析了古榆树镇花生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生产与繁育基地、专业化生产与市场化经营、打造龙头企业与名牌产品、注重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新型农民等几点发展思路,为古榆树镇及中国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入世后我国花生产业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国内外市场价格、产量、出口量等数据比较,提出发展花生生产对满足国内油料供应,减少油料进口,防范转基因产品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和促进西部开发等问题的重大意义,指出花生是入世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业。从花生生产、品种、食品安全、加工和贸易等分析了制约花生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粮结构升级需求压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不断增大,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重要的粮食主销区,研判其主粮消费结构变化有助于判断未来全国大米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方法】以主粮大米为例,利用大型连锁超市销售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不同档次大米需求弹性进行了估计,并预测了长三角地区未来近20年中高端大米的市场消费潜力。【结果】长三角地区大米消费市场已趋稳定,消费结构逐渐由普通大米向中高端大米转变,预计到2040年,长三角地区中高端大米市场需求将达到1231×104~2463×104t,市场价值将达到1085亿~2302亿元。【结论】应针对稻米中高端需求的倾向,做好顶层设计,在已有市场及未来市场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区域布局、发展方向和产业规模,推进优化产品结构、品种结构、经营结构,不断提升优质绿色稻米的比重,加大对高端稻米产业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食品加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山东省50家花生加工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的调查,研究花生加工企业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经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建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只占22%,正在建设的企业占比50%,有4%的企业建成但是又放弃了,另外24%的企业没有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发现企业未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建立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又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每年的认证和执行成本太高,没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规模太小。本文针对当前状况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生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本研究旨在分析全国花生种植生态适宜性分区,以期为花生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与花生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等13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2005-2014年的气候、土壤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中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及综合指数模型得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数。研究结果划分4个不同等级,分别为最适宜(0.70-0.89],适宜(0.56-0.70],次适宜(0.42-0.56],不适宜[0.11-0.42]。其中以适宜等级所含评价单元最多,其余依次为次适宜、最适宜、不适宜。各适宜等级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以最适宜区为中心,适宜、次适宜区域依次向两侧扩展。最适宜区及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河谷地带及绿洲,集中在广西、山东、重庆、河南等9省市,与中国目前的花生生产现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花生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本文基于1995-2014年山东省花生价格年度数据,在对山东省花生价格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花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期花生价格、上期花生产量、种植成本、大豆价格、居民收入对花生价格具有显著性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农杆菌为介导花生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应用花生丛生芽再生体系,以农杆菌为介导将含有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抗病基因的植物双价表达载体pCGII转入花生品种泉花10号和金花1012,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已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研究表明,侵染时间以5-15min的效果较好,侵染时间过长不利于提高转化率;0-1d预培养对基因转化有利,预培养2d可使转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鉴定分析,在中国龙花生中评价出了一批抗叶部病害、抗青枯病,抗根结线虫和种子油分中O/L值较高的优良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表明,龙花生与花生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比其它类型花生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我国不同年代具有较高影响力的30个玉米杂交种,系统研究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密度下其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结果表明,50年代和1970年至21世纪初的杂交种在不同试验密度下,不同年代品种间产量增益均存在明显差异;新杂交种在抗逆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改良进展;不同年代培育的品种在逆境严重的生态区和逆境轻的条件下都取得了积极的改良效果;我国的玉米育种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中低密度水平,高密度下的育种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花生品种改良与花生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述了我国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品种改良对花生生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花生品种改良及花生生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花生根瘤菌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富思德”花生根瘤菌与不同氮肥水平的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生根瘤菌在常规施肥50%氮肥水平上施用,依然可以提高花生的植株鲜重、根瘤数和出仁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7.7%~57.0%、4.9%~132.8%、1.4%~2.0%;(2)花生根瘤菌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的增产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9.4%~21.2%。  相似文献   

14.
花生疮痂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花生疮痂病(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xkins)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病害发生为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形态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培养基种类、菌落的形态特征等)以及病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田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花生宝可有效控制花生植株地上部生长,促进了光合产物向地下生殖体分配的比例,增加单株结果数和双仁果数,提高饱果率,降低公斤果数,一般可增产15%以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抑制型花生增产剂;花生宝适宜用量为3600g/hm^2,适宜喷施时期为7月15日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评价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生产利用价值,本研究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花育917进行了产量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花生主产区参加试验的8个品种中,花育917表现出稳产、高产、适应性好的优势。花育917油酸含量77.5%,油亚比13.5,符合高油酸花生标准。其株型为小匍匐型,连续开花结果,单株结果率高,适合精准的单粒稀播技术。  相似文献   

17.
棉花间作花生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在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种用花生机械化脱壳技术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我国种用花生机械化脱壳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提升我国种用花生机械化脱壳技术水平为目标,从生产经营模式、物料特性、加工成套设备、脱壳工艺等方面系统考虑我国种用花生机械化脱壳技术路线,初步提出技术路线为:积极探索种用花生生产经营模式;选育适合机械化脱壳的品种;选择适宜种用花生脱壳加工工艺;集成种用花生脱壳成套设备。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加工标准的花生种子在荚果质量、出米率、产种量以及购销费用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从通果中挑选充实饱满的花生作种不论种子质量,还是购销费用都比只去除杂质和无经济价值的秕果作种更优质和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