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形态氮素替代硝态氮对蔬菜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培情况下,收获前12d用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的不同组合及尿素替代营养液20%硝态氮,降低了不结球白菜与生菜叶片及叶柄硝酸盐含量,而对产量影响不大。以单一甘氨酸效果最好,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三者混合次之,生菜以1次替代,而不结球白菜2次为宜,处理3d后收获;叶片全氮含量显著增加。不结球白菜对尿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大于生菜,同化能力强,尿素对体内硝酸盐含量的降低效果与氨基酸无显著差异,而氨基酸对生菜作用大于尿素。  相似文献   

2.
对软包装笋热杀菌工艺进行了研究。以菌落总数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料液比(m笋∶V臭氧水)、臭氧水浓度、处理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8,臭氧水质量分数为4 mg/kg,处理时间为5 min时,减菌化效果最佳;以菌落总数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杀菌温度、升温时间、恒温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杀菌温度为110℃,升温时间为4 min,恒温时间为15 min时,常压热水喷淋杀菌效果最佳。通过比较该工艺与传统工艺在杀菌后产品的色泽、组织形态和风味,表明采用该工艺灭菌的软包装笋在品质方面均优于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3.
采用雾培栽培方式,研究营养液中添加0(CK)、2、4、8、16 mmol/L 5种不同浓度的HCO3–处理对黄瓜长势、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低浓度2、4 mmol/L HCO3–处理,能够提高黄瓜株高、茎粗和植株干重,促进光合作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硝酸盐含量和产量。2 mmol/L HCO3–处理黄瓜株高、茎粗、植株干重最高,4 mmol/L HCO3–处理黄瓜产量、光合作用最高,产量高于CK达16.44%;8、16 mmol/L 较高浓度HCO3–处理使黄瓜作物株高、茎粗、植株干重、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VC和硝酸盐含量升高。说明向营养液中添加较低浓度的HCO3–处理有利于黄瓜作物的生长,较高浓度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无土栽培研究不同肥料对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对蔬菜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在施用不同用量的化肥和有机肥的条件下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蔬菜无土栽培中,施用有机肥比施用化肥可显著提高蔬菜的品质,并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无论是生菜还是芹菜,其抗坏血酸(Vc)的含量都是有机肥处理明显高于相应的化肥处理。而对人体有害的硝酸盐含量则恰恰相反,供试有机肥处理大大低于化肥处理。另外,施用有机肥可降低蔬菜体内有机酸含量。和化肥相比,有机肥明显具有长效作用,它对第3茬蔬菜仍然有效。利用消毒有机肥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要优于营养液浇灌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施用沼液对芹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沼液与等氮磷钾化肥的一次与分次施用对芹菜生理、品质的影响,为沼液在芹菜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以芹菜为材料,在完全随机设计的条件下,分析了芹菜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叶绿素、VC、还原糖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施肥还是分次施肥,施用沼液的处理比施用化肥的处理对芹菜的生理指标、品质指标显著提高,而产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其中一次施用300ml沼液的追肥处理(A1I)比化肥处理(B1I)对芹菜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9.06%、6.52%;一次施用900ml沼液的追肥处理(A2I)比化肥处理(B2I)对芹菜的VC含量、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07%、51.31%,硝酸盐含量下降了31.65%;且施用沼液时一次施用与分次施用对芹菜的品质、产量无显著影响,化肥的分次施用与化肥的一次施用相比,芹菜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氮对水培生菜营养液元素动态变化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素是生菜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影响生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动态监测水培生菜生长及营养液矿质元素变化过程,为水培生菜合理有效的营养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深水培方法,在5个氮素浓度9,8,6,4,3 mmol/L条件下对生菜产量、品质及营养液元素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分析了氮对水培生菜生长、矿质元素利用效率及动态吸收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处理生菜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时间差异越来越显著,在氮素水平为6 mmol/L时生菜可获得最大产量;硝酸盐含量随氮水平的增高先增高后稍有降低,氮素浓度为8 mmol/L时最高;Vc和可溶性蛋白不断增高,在氮素浓度为9 mmol/L时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先增高后减小,氮素浓度为6 mmol/L时含量最高;不同氮素浓度显著地影响了生菜对氮的吸收,高浓度氮素水平有利于生菜对氮、磷的吸收,较低氮素水平则有利于生菜对钾、钙、镁的吸收。生菜对氮、磷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定植后的20~30 d,平均吸收量分别占到全生育期的64.81%和61.88%,对钾的吸收在定植后30~40 d较多,平均吸收量占到全生育期的44.46%,生菜对钙、镁的吸收在定植后都较均匀。生菜对磷、钾、钙、镁的利用效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对氮的利用效率线性减小。当氮素水平为8 mmol/L时,生菜全生育期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最大,为582.31 mg/株,此时生菜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较高的磷、钾、钙、镁利用效率,但是氮的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机采茶园有机替代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对机采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构成因素及茶叶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包括6个处理:1.不施肥对照(CK);2.常规施肥对照(CF);3.有机肥替代25%氮(T1);4.有机肥替代25%氮+配方肥(T2);5.有机肥替代25%氮+酸化改良剂(T3);6.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T4),每组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均能阻控茶园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其中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对土壤综合养分提升效果最佳。在机采茶园增产提质方面,不同有机替代技术均显著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茶叶产量最高,达746.28 Kg.hm-2。茶叶成分上,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表现为T4>T3>T2>T1>CF>CK,其中T4处理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27.0%,31.3%。[结论]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为适用于机采茶园的较好有机替代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循环营养液的物理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要循环使用,并在重复使用前采用非农药方法对其消毒。分析了循环营养液物理消毒的主要方法:紫外线、臭氧、加热、过滤、过氧化氢、氯气、碘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消毒效果;并重点对目前在实际蔬菜生产中已经有一定应用面积的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循环营养液物理消毒法的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试验设不同株行距配比处理(A:22.4cm×22.4cm,B:25cm×20cm,C:[20+30]cm×20cm,D:30cm×20cm,E:[20+40]cm×20cm,F:24.5cm×24.5cm),以两优293和Y优1号为材料,分别比较研究了插植方式对一季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效应,主要结果:(1)不同插植方式处理间和品种间的最高苗数均不同,但最高苗数发生的时间各处理间基本一致。插植密度小的处理比密度大的处理成穗率高,2个品种表现一致.说明稀植有利于提高成穗率。(2)Y优1号收割产量以处理B最高,其它处理依次为A、F、E、C、D,其中处理B显著高于处理E、C、D。两优293的收割产量以处理A最高,其余处理依次为B、C、D、E、F,其中处理A显著高于处理D、E、F,说明密植有利于两优293的高产栽培,但插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其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存在处理间差异,其中以密植处理的有效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较少;结实率及千粒重处理间差异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核桃品质、产量的差异,以单作(核桃纯林上坡B1、核桃纯林下坡B2)与间作(红枣/核桃上坡C1、红枣/核桃下坡C2)2种种植模式的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品质(单果质量、含水量、出仁率、脂肪含量、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还原糖含量)进行比较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核桃品质、产量均有较大差异,纯林模式有利于核桃积累水解后还原性糖,而间作模式有利于核桃积累蛋白质。B2处理的核桃出仁率、脂肪含量、脂肪酸含量、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均较高,而其蛋白质含量较低;同种种植模式,下坡处理的核桃产量显著高于上坡处理的核桃产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B2处理的核桃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以带绒棉花种子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脱绒方式对棉花种子活力及萌发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子脱绒后,种子吸水速率、种子相对电导率、棉花种子萌发期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发芽率、棉芽中可溶性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脱绒处理对棉花种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其抗低温能力显著降低;相对于硫酸脱绒处理,机械脱绒对保护棉花种子活力及抗低温能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X系新种质利用的技术途径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玉米品种的换代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自交系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引进国外优良新种质的优良特征特性,提出了这批新种质的利用途径和选育成功的技术措施。认为合理利用这批新种质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瑞得种质和兰卡斯特种质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播种方式对不同耕层水分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土壤踏实,水分下渗后不易散失,保水能力强;直播麦田的土壤疏松,表层水分容易散失,而且下渗也快,水分不易保存;2种播种方式都能使小麦旗叶保持较高的绿色持续期,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沟播小麦的根系下层分布比例较大,单位重量的根不仅能支撑较重的地上部,也能承担较多穗数和粒重;沟播产量大于直播,增产约8.4%。  相似文献   

14.
荔枝果皮褐变因素以及控制褐变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果皮褐变是影响其长期贮藏、缩短货架寿命及降低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对荔枝的褐变因素以及控制褐变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延长荔枝贮藏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品种角度试论提高中国烤烟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烤烟质量与卷烟产品质量和烟农植烟效益密切相关,而品种是烤烟生产的基础,从品种角度探讨提高中国烤烟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国内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烤烟质量的评价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中国烟叶生产实际和育种实践经验,分析了品种对烤烟质量的作用。认为对烤烟质量的评价要结合卷烟工业用户对烟叶质量的具体诉求,就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而言,品种是影响烤烟质量诸多因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对烟叶质量的影响包括遗传背景对烟叶质量的决定作用、与生态条件互作对烟叶质量的强化作用、抗逆抗病性对烟叶质量的保障作用、与生产技术协调对烟叶质量的提升作用诸方面。据此,提出了从品种角度提高中国烤烟质量的途径,包括:(1)面向烟叶生产实际,开展良种选育;(2)强化品种区域布局,实施适地适种;(3)针对品种特征特性,实现良种良法。  相似文献   

16.
以感官评价、色度、凝胶强度和肌肉组织结构为观察因素,研究了3种放血方式(自然死亡、静态放血、运动放血)对斑点叉尾鱼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运动放血的鱼肉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色度好,凝胶强度达到447g·cm,鱼肉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有序。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苎麻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方式对饲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Gaud)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采用2种复合肥施肥方式与2种尿素追肥方式,结合复合肥和尿素的不同施肥量,共设置8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表现最好的为复合肥一次性基施(0.054 kg/m2)与尿素每收割一次追肥一次(0.006 kg/m2),其分株数42.00株/蔸、叶茎比2.04、干鲜比0.15;饲用产量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复合肥一次性基施(0.108 kg/m2)与尿素每收割一次追肥一次(0.0135 kg/m2),其产量鲜重达17.07 kg/m2,明显优于其他处理;饲用品质方面,复合肥一次性基施(0.108 kg/m2)与尿素每收割一次追肥一次(0.0135 kg/m2)、复合肥分2次施(0.054 kg/m2)与尿素每收割一次追肥一次(0.0135 kg/m2)、复合肥一次性基施(0.054 kg/m2)与尿素每收割一次追肥一次(0.006 kg/m2)3个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本研究为提高饲用苎麻栽培管理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创意途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刚刚兴起的新兴行业,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现代农业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便产生了创意农业。本文提出了创意农业的概念,并阐述了创意农业的属性与特征,提出了进行农业创意的四种途径,即科技创意、文化创意、服务创意和生态创意。  相似文献   

20.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唯一尚未实现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粮食作物,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论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并对杂交小麦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