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者按:今年初秋,黄河经济协作区首届林业专业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期间,沿黄九省区林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本着团结协作,相互支援,平等互利的原则,就沿黄九省区林业信息技术交流、林木良种交换签订合作协议,并就沿黄九省区森林旅游联合开发达成了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防沙治沙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末,震动中国朝野的三大环境事件均系西部生态破坏所致:1997年黄河创纪录的断流;1998年长江洪水;2000年肆虐北部半壁江山的沙尘暴。这三大环境事件标志着中国西部生态破坏积累的恶果终于以生态的形式总爆发。无论是沙尘暴、长江洪水还是黄河断流,究其根源,均系近现代中国人口历史空前地膨胀,社会经济活动,无限扩大,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命维持系统大范围破坏,土地在风蚀与水蚀中急剧退化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土地退化,即沙化过程,始终伴随着自秦汉时代  相似文献   

3.
岁末断想     
1998年匆匆离去,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1998年,大自然似乎特别不“友好”:炎热的夏季刚刚开始,长江就已悄然聚成罕见的大洪水,以滔天之势冲出三峡,直扑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长江相比,黄河则异常平静。沿黄人民在“看长江洪水,思黄河安危”的警世声中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抵御突然而至的黄河洪峰。一天两天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人们紧张的等待变成了焦急的企盼——企盼黄河之水天上来,企盼黄河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润干涸的土地。然而,持续的干旱终于使人们的希望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4.
一、黄河断流情况和危害 从有关水文站了解,早在20年前的1972年,黄河连年断流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并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自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有19年发生断流。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19年中累计断流57次,共682天,平均每年断流了36天。其中1991——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平均每年断流82天。断流天数多的年份是1996年,共断流136天,占全年时间的37%。断流河段长的年份是1995年,从河口延伸到开封陈桥附近,约683公里,占整个下游水道长度的87%。  相似文献   

5.
看黄河     
2019年国庆长假,难得清闲,我们一行十人自驾去陕西韩城市游玩。妹妹提议走沿黄公路,说这条公路新修不久,一路都可以观赏黄河。沿黄观光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阴县华山脚下,珠链般穿起了“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司马迁祠”“党家村”“韩城古城”“壶口瀑布”“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  相似文献   

6.
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区主要由黄土残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构成 ,是华北生态极度脆弱区 ,也是国家级集中贫困区域。这一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灾难是黄河的心腹之患 ,而居住在该区域至今仍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近 4 0 0万群众的生存问题 ,更是让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中央领导在长江、黄河流域视察工作时多次强调指出 :要下决心在长江、黄河流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这无疑为晋西沿黄地区的生态与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调查 ,按照最大生态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观点 ,就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水── 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特大洪水;干旱,持续干旱;黄河断流,长江咆哮……1998年夏秋,大自然给中国人再次上了深刻的一课。人们不由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近来的水灾为什么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根本办法。旱灾问题是什么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8.
黄河在呻吟大地在哭泣———黄河断流孝察见闻景爱黄河,黄河,请醒一醒。你前天,展出清且涟猗的温柔;昨天,发出浊浪排空的怒吼;今天,做出赤地千里的宣判;8次断流,亘古未见。钟情“8”的人们,可否破译出“8”的天机?零:为了黄河壹:痛苦的花园口本刊专稿黄河...  相似文献   

9.
在对黄河山东段沿岸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和山东黄河工程景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东黄河工程典型地段的特征及景观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山东黄河工程景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总体规划。以黄河山东段博大壮阔的自然景观为依托,融入母亲河所孕育的丰厚的特殊历史人文风情,因地制宜,在防止水土流失、完善生物防护体系、改善沿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全新的山东黄河工程景观面貌。  相似文献   

10.
从有关水文站了解,早在1978年,黄河连年断流的“序幕”就已拉开,并愈演愈烈。自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有19年发生断流。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19年中累计断流57次,共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其中1991~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平均每年断流82天。断流天数最长的1996年达136天。断流河段最长的年份是1995年,断流从河口延伸到开封陈桥附近,长约  相似文献   

11.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陕西省黄河沿岸枣树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结果发现危害枣树的害虫有64种。其中鞘翅目害虫和鳞翅目害虫分别为21种和17种,分别占32.8%和占26.6%,这两类害虫占全部害虫种类一半以上。枣飞象在陕北枣区发生严重,造成植株二次抽梢,推迟开花和结果,影响果实如期成熟。绿盲蝽在渭北沿黄区域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经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000吨/公顷~5000吨/公顷之间,属重度侵蚀区。据测算,在甘肃境内黄河出境时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约占黄河年输沙总量16亿吨(黄河三门峡站多年观测值)的9.4%左右。其中大部分泥沙是在甘肃刘家峡库区以下的兰州区域内开始入浸的,兰州成为泥沙入浸黄河的源头。给沿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带来了危机。修复并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植被,是固土、保水、滞沙、防止泥沙入浸黄河的根本措施,也是涵养水源、确保"母亲河"水源供给、防止断流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每年冬春两季大力开展黄河堤防植树造林、绿化与防护工作。按照“临河防浪、背河取材、堤坡植草防护”的原则,编制规划,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改进种植技术,落实各项管护措施,采取多种优惠政策,调动沿黄群众与黄河职工的积极性,植树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0日,自治区林业厅召开了全区保护黄河绿化行动计划启动暨现场观摩会。自治区林业厅原党组书记、厅长王文宇、副厅长平学智及厅有关部门负责人、沿黄各县局(区)林业局、自治区团委和农垦集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观摩了惠农区滨河辅道绿化工程、平罗县天河湾护岸林改造提升工程、贺兰县生态纺织城绿化工程、永宁县靖益美丽村庄建设、灵武市滨河湿地改造工程、青铜峡市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和利通区苦水河绿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的长度,百万年的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莽莽黄河,阅尽了人世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巨变。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她用仅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还承担了50个城市的供水和远距离调水的20%。然而,由于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污染企业的肆意排放,我们的母亲河已身患重症,近80%的河道遭受污染,水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亿万人民的饮水安全!1997年黄河下游持续200多天断流,1998年长江、松花江、…  相似文献   

16.
黄河欲哭无泪家园倍受煎熬———关于黄河断流的思考景爱黄河已变成季节河黄河曾以水量丰富而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上古时期黄河“鸿水滔滔,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当时,黄河水多为患,人们避水而居。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作为重任。传说中的共工...  相似文献   

17.
刘欣伟 《沙棘》1998,11(4):3-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全球最为瞩目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黄土高原总面积为64万km~2,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为16亿t,是产生风沙灾害、泥沙淤积、泥雨天气、黄河洪水灾害和断流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8.
忻州市沿黄河地区是水土流失、生态极度脆弱区。这一地区的林业建设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本文提出了建立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技术保障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河占称“河”或“河水”。《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在古代,“河”专指黄河及整个黄河水系各支流,如渭河、洛河、汾河等等。直到唐代,“黄河”一名才成为这条大河的固定名称。 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河流,河面辽阔,水流浩荡,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园,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在古代,黄河也称“洪水”、“洪河”。洪,大也,洪水、洪河亦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  相似文献   

20.
行走黄河湾     
提起青海,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西宁、青海湖、塔尔寺这些标志性的名称,其实青海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青海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识,居住在黄河边的民族——撒拉族就是其中之一。也许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不仅真真切切的存在,而且在黄河边静静地生活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