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天鹏 《内陆水产》2005,30(12):14-15
冬季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避开了对虾集中起捕上市销售价格低迷时段.在春节前后或清明前对虾货源较少、价格较高的紧俏时期分批上市,可获取较好的养殖收益。但冬季温棚养虾,气温较低,对虾生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技术要求较高;养殖过程稍有疏忽极易引发对虾不适应.严重时造成对虾死亡。笔者结合基层指导养殖生产的体会.就冬季温棚养虾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善 《福建水产》1995,(2):79-80
限制罗非鱼养殖的主要问题是无控制的繁殖,幼体太多,妨碍了种群生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全雄性养殖(单性养殖),单性养殖是通过杂交和在性腺分化时鉴别雌雄鱼苗。然而这些方法产生的效果不完全令人满意,因为要得到杂交育种的纯色亲鱼群体是困难的,人工鉴别雌雄鱼苗也很困难。  相似文献   

3.
严正凛 《海洋渔业》1986,8(1):47-47
在日本水产养殖中,真鲷养殖和蛳鱼养殖是主体。但人工养殖的真鲷,由于紫外线的影响,总是比不上天然的那样漂亮,那样令人喜欢。其价格一般只是天然鲷的一半。为了解除养殖者的这种苦恼,人们煞费苦心,进行了种种尝试,以求改善真鲷的体色。在出售的3—6个月前开始,用遮光布覆盖,同时投喂甲壳类(杂虾、磷虾和蟹类)来改善体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很理想。  相似文献   

4.
廖国璋 《水产科技》1997,(2):28-32,34
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峡两岸均从国外引进各种罗非鱼(台湾俗称吴郭鱼)进行淡水养殖。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罗非鱼(包括尼罗罗非鱼、莫桑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种)具有生长快,对水质要求不严格、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和产量高的特点,深受水产养殖工作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我国海峡两岸淡水养殖的主要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刺参育苗面积和养殖面积急增。但由于刺参养殖技术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刺参的室内保苗和池塘养殖病害发生严重,尤其是2002-2004年刺参病害给育苗和养殖业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刺参发病的主要症状为:摇头频繁,萎缩,翻吻,肿嘴(鼓嘴),腹部鼓胀(鼓肚),破肚,排脏(吐肠),继而部分或全身发白、发蓝,溃烂(化皮),最后溶化死亡。当发现某个池子中的个别刺参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个池子的其它刺参也将会出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由于前几年甲(鳗)鱼养殖热而建立起来的工厂化甲(鳗)鱼养殖场,因甲(鳗)鱼价格疲软,生产持续滑坡,而出现生产停滞后闲置。如果不尽快综合利用,而让其自然损毁,势必造成浪费。工厂化甲(鳗)鱼场设计符合工厂化养殖标准,养殖池为水泥池,地下水作水源,排灌配套(但有的场不能自流排水,需动力提水外排),交通较便利,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好条件,可采用五种开发模式:(一)建设水产良种繁殖场,繁殖优良苗种,解决当地良种供需矛盾,如繁殖黄颡鱼、异育银鲫、青虾等。(二)养殖名特优水产品,为市场供应鲜活高档水产商品,如养殖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 peters)是一种优良的池塘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自繁能力较强,一个养殖周期可繁殖4—5次,群体不易控制,严重影响了商品鱼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控制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繁殖的幼鱼,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池塘主养罗非鱼池套养乌鳢,但效果均不理想;2001—2002年我们进行了池塘主养罗非鱼套养鲈鱼以控制罗非鱼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环境友好"淡水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毒病害,尤其是白斑综合症高发并流行的状况,在环境友好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对虾养殖的生物保障——零交换水系统的设想的养殖试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实验证明,在一定的养殖密度条件下,可以实现水交换接近于零的设想,而不影响对虾的生长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水产科技》1998,(3):27-29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90年代以来,其人工养殖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1997年产量超过3000吨。随着中华鳖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方式的改变,投饵量和排泄物的增加、管理不科学、自然环境的变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要求我们生产出无污染的绿色水产品。微生态制剂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和二次污染,不产生抗药性,能有效地改善养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开发与应用微生态制剂有望成为未来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一、微生态制剂概述微生态制剂(Microbialecologicalagent)又名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modulater)、益生菌(probiotics)、活菌制剂(Livingbacteriaagent)、EM菌制剂(Efficientmicrobeagent)等。它是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甲鱼养殖业在我区各地迅速发展,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养殖场从国外或国内大量引种养殖,但许多场在引种养殖后不久(通常在一个月内),甲鱼苗种就普遍暴发白斑病,发病率高达30%-80%,有的苗种在暂养池中还未进行分塘养殖就已大量死亡,而发病后进行药物治疗往往收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拉氏(鱼岁)已成为新兴的水产养殖品种。网箱养殖是当今世界水产养殖集约化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提高鱼产品的品质、产量高、缩短养殖周期、易捕捞、病害少以及养殖成本低等优点。本文开展了网箱养殖拉氏(鱼岁)商品鱼试验,研究其生长性能和网箱养殖技术,为拉氏(鱼岁)网箱养殖技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塑料大棚养殖蚯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黄鳝、棘胸蛙 (石蛙 )等名特水产品养殖的发展,对蚯蚓的需求日趋增多,养殖场配套养殖蚯蚓面积不断扩大。但有些养殖场由于没有较好掌握养殖技术,养殖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没有采用遮荫大棚及管理不当,导致蚯蚓数量锐减。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规模化的蚯蚓大棚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全年每平方米可产蚯蚓 5公斤左右。现将大棚养殖蚯蚓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1蚯蚓的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 蚯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因生活环境不同,分陆栖蚯蚓和水栖蚯蚓 (水蚯蚓 )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蚯蚓有 2700多种,…  相似文献   

14.
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祁真  杨京平  刘鹰 《水利渔业》2004,24(3):37-39
在2002年进行r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投饵和不同的养殖密度对水质(NH3-N,NO2^-—N和CODMn)的影响,以及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对水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循环水(前期每天换水1次,后期2~4h换水1次)条件下,投饵对养殖池水质没有影响,不同养殖密度时养殖池的水质无显著不同,养殖密度对水质没有影响。定期测量不同养殖密度下对虾的体长和体重,结果是不同处理间也没有显著差异(LSD0.05)。建立的养殖水处理系统是一个包括斜板沉淀池、筛网过滤、泡沫浮选装置、生物滤池、臭氧发生器、石英砂过滤和水温调节池的系统。在3个月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氨态氮的最大去除率是85%,但是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只有44%;系统对COD的作用不明显,但能很好的控制水温、溶氧和pH。  相似文献   

15.
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us)“海陆接力”养殖模式中,运输前后的管理方法和运输的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红鳍东方鲀运输入海前的工厂化越冬管理、红鳍东方鲀剪齿的注意事项、操作过程、剪齿后的管理方法、运输集港和运输途中的注意事项和运输至网箱养殖的恢复阶段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甲鱼养殖生产中,其养殖密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与养殖结果密切相关,但过去我们在制定甲鱼单位养殖密度时 (一般以平方米为单位 ),习惯以只数为标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欠科学也不尽合理。如在工厂化人工控温养殖模式中,常规密度通常为一个养殖周期 (鳖苗成鳖 )每平方米 25只一养到底或从鳖苗培育成规格 250克左右的鳖种。这样就会出现以下现象:   刚放养时,鳖苗体重 3.5克,体长 (不包括头颈长,下同 )2.5厘米左右,体宽 2厘米左右。按每平方米 25只计,则鳖体的面积为 (2.5× 2× 25)125厘米 2。鳖池平方面积利用率为…  相似文献   

17.
虾蟹贝主要病害与防治(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养鱼》2004,(8):76-76
5.养殖环境的因素。(1)清塘工作不彻底的池塘(如池底淤泥及残饵的沉积物较多),养殖水质NH4^ 、NO2^-、H2S等偏高的池塘容易暴发该病。  相似文献   

18.
张国红 《畜禽业》2006,(19):10-13
1健康养殖的概念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自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受白斑综合症(WSS)病毒病的严重袭击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海水养殖界出现了"健康养殖"这一新概念,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家畜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徐启家(2000)对健康养殖的定义是:对于可进行养殖的生物种,在较长的养殖时间内,不患病害的产业化。健康养殖的概念应该具有整体性(指整个海淡水养殖行业)、宏观性和生态性的内涵。石文雷(2000)认为:"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  相似文献   

19.
鲍的人工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鲍的养(增)殖方式,大体可分为3大类型6种形式:一是池式养殖,包括工厂化(陆地池)养殖、潮间带水池养殖;二是箱(笼)式养殖,包括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沉箱养殖;三是岩礁增殖。除工厂化养殖将作较详细介绍外,其余养殖方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海捕三疣梭子蟹(以下简称海捕蟹)暂养育肥是梭子蟹养殖生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养殖生产实践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能够高效利用野生海捕蟹资源的生产方式。海捕蟹暂养育肥技术主要是利用每年秋季9-11月自然海区的海捕蟹资源数量大、价格低的优势,将收购后的海捕蟹进行一段时间的暂养育肥后再次上市。此时的梭子蟹体肥膏满,具有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高的特点。养殖从业者可利用暂养育肥前后的市场价格差来获得较高的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