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8日至12日在云南昆明市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代表,有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共90余人;会议邀请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前院长、林业部顾问、林病专家诺丁教授参加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加拿大的林业及病害现状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林学会主持召开的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6月3—10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省(区)、市的从事林病工作的老专家、教授,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和情报、宣传、出版部门的代表共133人会议首先认真学习了华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接着听取了植病界老前辈王云章、裘维藩、陈延熙教授的报告,交流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学会召开的全国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6月3日至10日在成都市举行。会议主要目的是交流林病的科研成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找出差距,并围绕林病防治与科研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讨论今后主攻方向。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33名,植物病理学专家王云章、裘维蕃、陈延熙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114篇,在会上交流的有“红松疱锈病的研究”、“树木溃疡病”等46篇。会议认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林病工  相似文献   

4.
三、林病工作的当务之急 如何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大大降低主要病害所带来的损失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二十年林病、工作急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林木病理学的研究和林木病害的防治工作要达到上述水  相似文献   

5.
由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林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松针褐斑病研究课题于1985年11月在昆明通过鉴定。来自教学、科研的十位林病专家和参加该课题的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松针褐斑病是近年来我园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经四年的系统调查和深入地研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林学会召开的第二届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3—2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举行。这是继1979年第一届林病学术会后森林病理学界的又一次盛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林业部、林学会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正式代表69人、列席代表48人,他们中有国内知名的森林病理学专家、教授及战斗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会议收到了有关论文共200余篇,会议还编印了论文摘要集。在讨论会上,云南林学院任玮教授、东北林学院邵力平教授、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李  相似文献   

7.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材质好,生长快等优点。就总体而言,我国杉木林大都属于人工纯林。近几年来,随着优良家系的选育和推广,杉木林中病害种类日趋增加,有的种类已严重影响着杉木的生长,明显减少了成材和出材率。杉木病害问题,在林业生产上已愈来愈引起们普遍重视。对此,广大林病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调查,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以来,他们先后发现和报道了赤枯病、炭疽  相似文献   

8.
杉木枯梢病是我国南方杉木林中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杉树新梢和枝梢顶芽枯死,导致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形成丛生枝。本文就在江西银山林场的调查结果,对杉木枯梢病的病害症状及发生情况作了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3日至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8个省(区)市的从事森保科研、教学工作和生产部门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林业部、情报、出版等单位的代表共126名。会议围绕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的中心议题,举行了林病专题报告会,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等活动。会议肯定了四年来森林病害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病虫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到落叶松病害6种,其中叶部病害3种、枝梢病害1种、干部病害1种、苗木病害1种;病原有真菌5种、生理性病原1种、冻害1种。采集观察到取食落叶松的昆虫125种,其中,发现国内新记录2种,省内新记录8种,区内新记录37种。落叶松落针病、烟煤病、落叶松枯梢病有轻微发生;发生危害的主要虫害为落叶松球蚜,鼠害为未成林造林地内的中华鼢鼠。提出了落叶松林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1.
国际农业林研究委员会是1978年在肯尼亚成立的。1980年第一届肯尼亚全国农业林研讨会在该中心和肯尼亚内罗比大学主办下召开,会上各界代表提议成立肯尼亚国家级农业林协调委员会,以使政府各部门和国内外有关组织都来关注肯尼亚的农业林发展。1988年11月7—16日,第二届肯尼亚全国农业林研讨会在内罗比召开,会上邀请了102名学术专家和大批决策部门的政府官员。参加会议的有自然资源部、农业部、畜牧业发展部、地区发展部、能源部、科技研究部、总统直属常务土壤保持和造林委员会、国家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林业报》2006年9月19日报道:9月7-9日在赫尔辛基召开了第5届国际私有林主大会,有25个国家的私有林主代表与会。会上讨论了森林私有制的未来和家庭林业的国际联盟状况,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家庭林业联盟。德国、挪威、加拿大、芬兰和美国家庭私有林主代表当选为该组织的管理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13.
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兴宁市径南镇和平远县长田镇3片油茶林(Camellia oleifera)采果后调查主要叶部病害种类、病情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褐斑病,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炭疽病(61.30)>软腐病(57.96)>藻斑病(41.36)>褐斑病(28.52),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危害程度较重,褐斑病危害程度较轻;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在油荼林皆呈均匀分布,而褐斑病呈聚集分布,聚集均数λ为4.635 1,大于2,该病由外界环境和其本身生物学特性相互共同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14.
富宁县八角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全面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发现危害富宁县八角林的主要病虫害有20种,其中病害9种、虫害10种、无根藤寄生1种,虫害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基本相同。分析造成富宁县八角林病虫为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八角烟煤病、八角炭疽病、八角蚧壳虫、八角飘萤叶甲等7种病虫害的分类治理方法,并阐述富宁县八角林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付作霖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2):22-24,28
云杉落针病是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最为严重的林木叶部病害。为加强对该病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和在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参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结合该区森林资源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对云杉落针病在白龙江、洮河水源涵养林区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云杉落针病为中度危险且接近高度危险性病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控制云杉落针病的技术要点孙国忠(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云杉落针病(Lophodermiumpiceae)是我省川西高山林区云杉人工更新幼林的严重病害。病害的流行区,属高山暗针叶林带。山高坡陡,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防治工作必须根据病害的监测结果、林...  相似文献   

17.
<正> 二、生物技术在林病治理中的作用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改进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必不可少地伴随着要对森林病害的更大关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林业生产潜力,保持健康的森林环境,必须将病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因而病害的防治或称之  相似文献   

18.
<正> 超低容量喷雾是六十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它具有工效高、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等优点,已有一些国家开始用于农业害虫防治。我国自1973年开始研究,1975年正式应用于农业生产。但至目前为止,在国内外仍主要用在防治虫害上,在林木病害防治上,尚未见到有关报道。1979年,吉林省林科所、吉林市林科所、敦化林业局和林业部安阳林药厂等单位应用安阳林药厂研制的百菌清杀菌油剂,对落叶松落叶病、枯梢病进行地面超低容量喷雾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根据我省几年来对落叶病、枯梢病的研究情况,已从理论和实验上为迅速开展对这两种病害使用一种防治技术,进行联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下旬在厦门市集美召开,到会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78个科研、教学、生产、行政单位共128人,林业部保护司也派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听取了下述报告:《国内外林病防治进展》(周仲铭)、《针叶树锈病病原菌的演化及种的划分》(邵力平)、《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李传道)、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油茶主要病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标准样地调查法对湖南省主要油茶产区(耒阳、常宁、浏阳)的不同类型油茶林的油茶病害进行了逐月调查。调查显示,危害湖南省油茶种植的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根腐病等7种主要病害,这些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有明显的季节性。通过对苗圃地、新造林、幼林、成林、采穗圃、老林和低改林等不同类型油茶林的对比调查,总结了不同类型油茶林的病害发生特点,为及时准确防治油茶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