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吉林省黑土某些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根据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对黑土中微量元素B、Cu、Fe、Mn、Mo和Zn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它们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①吉林省黑土B、Mn、Mo、Zn的全量缺乏 ,Cu、Fe的全量略低 ;②黑土B、Cu、Zn的有效态含量缺乏 ,其中Zn严重缺乏 ;③黑土剖面中 ,B、Cu、Fe、Mn、Mo、Zn等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分布相似 ,均以淋溶层最低 ,表层和淀积层较高 (Mo的全量除外 )。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剖面分布中淀积层层次较深 ,表层富集程度稍强 ;④黑土中B、Fe、Mn、Mo、Zn的有效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B、Mo的有效态含量与 pH值呈显著正相关 ,而Cu、Fe、Mn、Zn的有效态含量则与pH值呈负相关 ;黑土B、Cu、Fe、Mn、Mo、Zn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根据吉林省黑土中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的特点 ,需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增加黑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浙江乐清市乐成镇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和B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Fe、Mn、B含量属于中等变异,Cu、Zn属于强变异。描述空间变异的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Fe、Zn和B的最适模型是球状模型,Mn为指数模型,Cu为线性模型;Fe、Mn、Zn和B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u的块基比大于75%,表明Cu含量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其中Fe、Mn和B明显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点,Cu、Zn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土壤类型对Mn、Cu的含量有着显著影响,水稻土中Mn、Cu的含量显著高于红壤;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Fe与土壤pH、OM、全氮、碱解氮以及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Mn、B与pH、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性,Cu仅与速效钾显著相关,Zn的含量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西昌市土壤Fe、Mn、Cu、Zn有效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分析西昌市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有效含量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和pH等4个方面探讨其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昌市土壤有效Fe含量丰富,有效Cu和Zn略低且分布不均,有效锰有32.18%的土壤缺乏。成土母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纪紫色洪冲积物发育的土壤Fe、Mn、Zn有效含量较高,二迭纪岩浆岩洪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效Cu含量较高,坡残积物发育的土壤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均较低;水田土壤各元素有效含量均大于旱地;有机质与有效Fe、Cu间显著正相关;pH值在中性偏碱时,有效Cu和Zn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青岛崂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岛市崂山茶种植区土壤调查研究表明,茶园土壤中6种主要微量元素(Zn、Cu、B、Mn、Fe、Mo)的有效量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有效态铜、锌、锰含量均处于高水平,钼中等,硼较低。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Zn、B、Mn等元素全量与有效量间具显著正相关性,Fe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全量并不是有效量的完全控制因素;pH值与有效态Zn、Cu、B、Fe和Mo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酸性增强(酸化)会增加这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有机质含量与有效态Zn、Cu、B、Fe和Mo呈正相关性,说明有机质较高有利于土壤元素活化。  相似文献   

5.
山东典型植烟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摸清山东典型植烟区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布情况,采集和分析了临朐、蒙阴、诸城、费县、五莲、莒县6个主要植烟县的烟田耕层和剖面土样。结果表明:①耕层土壤有效Fe和Mn含量丰富,有效Cu含量适中,有效Zn含量较低。②石灰性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相对较低。③有效态Fe、Mn和Zn主要为表层富集型,有效Cu垂直分布相对均匀。④土壤有效态Fe、Mn、Cu和Zn含量随pH升高而降低,随有机质增加而增加;pH是影响有效态Fe和Mn的重要因素,而有机质是影响有效态Cu和Zn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滇西南澜沧县为研究区,研究了滇西南亚热带多年生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和3 a生人工桉树林土壤中微量元素B,Cu,Zn,Fe,Mn的有效含量、分布规律,以及相似生境条件下三种植被类型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消耗状况及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有效Fe含量较为丰富,远高于临界值;而有效Zn,Mn,B含量很低,低于临界值,该地区属于Zn,Mn,B缺乏区;在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下土壤中有效Cu的含量低于临界值,而在桉树林下土壤基本不缺Cu;(2)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量有较大差异。常绿阔叶林下土壤中有效Fe,Zn的含量最高,有效Mn的含量最少;桉树林下土壤中有效Cu,Mn的含量最多,有效Zn的含量最少;松树林下土壤中微量元素都不多,其中有效Fe的含量最少;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都缺少有效B元素;(3)相比较而言,在相似生境条件下,桉树林对有效Fe元素的消耗大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但三种植被土壤中都不缺有效Fe;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对有效Zn,Cu元素的消耗大于桉树林;常绿阔叶林对有效Mn的消耗大于桉树林,而桉树林对有效Mn的消耗大于思茅松林。且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中都缺Zn,Mn,B,Cu微量元素;(4)各微量元素有效量在研究区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少数元素与植被类型有关;在常绿阔叶林地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有效Fe,Mn含量升高,有效Zn含量降低;而在生境条件相似的桉树林地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有效Fe,Mn含量降低,其它元素则没有变化规律。在思茅松林地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有效Fe,Mn含量降低;而在桉树林地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有效Fe,Mn含量升高,其它元素则没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湘北丘岗地区红壤和水稻土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湘北丘岗区土壤微量元素Cu、Zn、B、Mo、Mn和Fe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区大面积土壤缺Zn、缺B ,也有部分土壤缺Cu和Mo,而有效Mn含量较为丰富 .微量元素有效性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极为密切 ,土壤 pH、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质地也是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曲周县农田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土壤有效Fe、Mn含量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型(R2为0.887和0.553),有效Cu含量为球状模型(R2为0.988),有效Zn含量为高斯模型(R2为0.977)。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和空间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Zn> Cu> Mn> Fe,Fe> Zn> Mn> Cu。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有效Fe、Mn、Zn含量主要处于低水平,并且土壤有效Fe、Mn、Cu含量以片状分布为主,土壤有效Zn含量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而土壤有效Cu含量则与土壤pH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曲周农田土壤有效Fe,Mn,Zn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效铜含量相对较高。如果种植对铁锌敏感而且需求量相对较高的作物,应该考虑Fe、Zn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调查研究表明,天津小站稻种植区土壤的微量元素全量中,Fe、Mn、Zn、S丰富,Cu中等,B、Mo和Se偏低;有效态含量中,Fe、Cu、Mn、S丰富,Zn和B中等偏上,较普遍缺Se,少部分土壤缺Mo。Cu、Mn、B、Mo、Se和S的有效量受全量的影响较大,Fe和Zn的有效量与其全量相关性不明显。Cu、Fe、Mo、Se、S和Mn的有效量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H对Mn和Se有效量的影响明显,水溶性盐含量与Fe、B和S呈显著正相关。天津稻田土壤需要针对性施用微肥、配施有机肥并适当调理土壤酸碱度。本研究对于稻田土壤改良和水稻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田秀平  李玉梅 《土壤》2009,41(2):196-200
在三江平原上,测定 42 个小区中玉米、大豆、小麦籽实 Fe、Mn、Cu 和 Zn 含量和土壤中各形态 Fe、Mn、Cu 和Zn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了土壤中各形态Fe、Mn、Cu 和 Zn 的生物有效性,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用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含 Fe、Mn、Cu 和 Zn 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和交换态 Fe、Mn、Cu和Z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态 Fe、Mn、Cu 和 Zn含量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Fe、Mn、Cu 和 Zn含量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交换态对有效态 Fe、Mn、Cu 和 Zn 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Fe、Cu 对有效态 Fe、Cu 及碳酸盐结合态 Mn、Zn 对有效态 Mn、Zn 具有一定正效应.而残留态 Fe、Cu 对有效态 Fe、Cu 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Mn 对有效态 Mn 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草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以华北农牧交错带2种类型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草地土壤表层(0~20cm)有效态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硼、钼)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农牧交错带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典型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分别上升8.8%和16.4%,其他4种微量元素含量下降16.4%~28.1%。根据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评价标准,典型草地区域有效态硼、钼含量处于高水平,有效态铜处于中等水平,有效态锌处于极低水平;有效态铁、锰在典型草地为高水平和中等水平,开垦为农田后分别降到中等水平和低水平。低湿草甸开垦导致微量元素含量下降10.6%~77.7%,其中有效态铁、硼、钼处于极高水平,有效态锰处于中等水平,有效态锌处于极低水平;有效态铜由低湿草甸的高水平降到农田的中等水平。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锌含量限制草地植被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由典型草地开垦的农田其土壤有效锰含量不能够满足作物的需求。建议研究区禁止开垦草地并对已开垦的草地实行退耕还草,同时建议建立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山东省土壤中B、Mn、Zn、Cu、Fe有效态含量及分布。有效硼含量0.04-6.79ppm,平均0.48ppm;易还原态锰9-1345ppm,平均169ppm;有效锰1.5-175.9ppm,平均17.1ppm;有效锌0.04-14.56ppm,平均0.54ppm;有效铜0.03-20.64ppm,平均1.08ppm;有效铁1.6-162.0 ppm,平均12.6ppm。不同土壤类型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主要特征为:棕壤、褐土缺硼,潮土、砂姜黑土缺锌,水稻土富铁、锰、铜,盐土富硼。其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可分为山地丘陵(鲁东和鲁中南)低硼、中锌、高锰区;泛滥平原(鲁西北)低锌、中硼锰区。  相似文献   

13.
湖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本文研究了湖州地区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B、和Mo的有效态含量,并对各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州市土壤大面积缺钼,部分土壤缺锰、硼,而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比较丰富,土壤有效铁含量则极其丰富。最后对该市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pH、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上呈表面富集现象,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铁、硼和钼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4.97%~79.17%,而土壤有效锌含量则增加,增幅为11.76%~46.06%;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锰含量在剖面上的下降速率加快。建立了研究区6种有效微量元素的丰缺评价指标,该指标以土壤微量元素密度为参数,以参数值的不同范围界定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消除了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对判定结果的影响。根据该评价指标,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处于极高水平,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铜、钼、硼的丰度下降,而有效锌的丰度上升;结合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指数,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硼处于低水平,不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土壤微量元素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临泽县土壤(0—20cm)中有效Mn,Zn,Fe,Cu,B微量元素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绘制了空间分布图,最后根据甘肃省耕层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临泽县有效土壤微量元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渍土、灰棕漠土、流动风沙土普遍缺有效微量元素,泥炭沼泽土、灌耕厚立土、草甸盐土中的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临泽县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为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可以提高微肥用量和改善微肥的施用措施来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综合评价土壤微量元素空间数据的结构性、空间格局变异产生原因及影响因子。本论文以生态型城市桐庐县为研究区,研究了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期耕作的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高效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满足空间分析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布置采样点数目与密度,在作物收获后,选取水田区、旱地区、茶园区、果园区和桑园区等有代表性的田块采集分析土样386个。利用GS+7.0和ArcGIS 10.1进行半方差分析和Kriging插值,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比较各因子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铁、锰、铜、锌4种微量元素变异系数在58.37%~90.22%之间,块金效应值在10.9%~12.5%之间。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结构相似程度较小,呈斑块状特点。不同土壤类型对有效Fe和有效Zn的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4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有效Fe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Cu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Cu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Mn呈显著正相关。有效Zn与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Mn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海拔等8个因子合计分别能够解释4种微量元素变异空间变异的19.1%、2.2%、12.2%和12.1%,8个因子中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3.1%~13.5%。【结论】研究区内铁、锰、铜、锌4种微量元素总体处于丰富水平,呈中等变异。不同元素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除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海拔等8个因子外还有众多其它结构性影响因子,土地利用方式有重要影响但非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区不同复垦条件下,复垦土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采用实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效铜(Cu)、铁(Fe)、锰(Mn)、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属于极低水平;土壤环境整体呈碱性,土壤pH值均在8.5以上,且变异系数属于小变异;土壤有机质无论是在不同恢复年限条件下,还是在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其变异系数均属于高度变异。土壤环境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锰、有效铜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锌、有效铜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区,但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尚未曾作过专门研究。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硼、锌、铜、锰、铁的含量分布状况和影响其有效性的某些因子。结果表明:各元素的总含量较高,但有效硼的含量很低,有效锌和锰的含量在多数土壤中亦较低,有效铜和铁的含量却较丰富。土壤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因土而异,其有效性受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各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是pH<7的高,而pH>7则低,且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土中各有效态微量元素(除硼以外)的含量一般高于同母质发育的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