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偏少,致使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旱情最为严重的山东甚至达到60年之最,对小麦越冬和返青造成不利影响。虽然在今年2月末,上述地区普遍出现一次有效降水,旱情暂时得以缓解,但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上半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半以上,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降水的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及水库水位异常偏低,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而从6月3日起,长江流域连续四天出现较强降雨,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洪湖、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也有所回升。今年旱涝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支撑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利用秦岭北麓22个测站1976—2010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方法对秦岭北麓汛期暴雨洪涝进行了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秦岭北麓各站汛期降水及暴雨频次地区差异很大,均呈南多北少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陕南中南部地区;1980—1989年为秦岭北麓汛期降水及暴雨频次偏多期,1990—1999年为偏少期,进入2000年以来较1990—1999年有明显增长,汛期区域降水及暴雨总数分别在1989年及1991年出现突变性下降;随着暴雨及洪涝风险水平的增加,灾害出现的概率随之减小,汛期秦岭北麓遭受洪涝及暴雨灾害的风险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汉中北部及安康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2010年11月份以来连续出现多次寒潮,低温持续时间长,雨雪天气多,光照时数不足,有效积温比往年明显偏少,造成河南部分地区小麦尤其是播期偏晚的小麦冬前和越冬期生长量不足,其中豫西、豫北地区小麦生育进程整体偏晚3~5d.但随着近期气温回升,加之整体墒情不错,苗情将会持续转好.总体来说,当前河南省小麦苗情总体弱于2010年.那么如何进行2011年的小麦冬前管理,促使小麦生长,打好丰产架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选用1957—2012 年大连3 个代表站的降水量分析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气候特征,得出其年(代)际特征明显:偏早9 年,偏晚20 年;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偏早,20 世纪7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明显偏晚,2000 年后以偏早为主。另外,分析首场透雨出现日期与春季降水的关系后得出典型年份,对典型年份的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透雨偏早降水偏多年大连地区受500 hPa高度距平场正距平和水汽通量距平场反气旋环流控制,有异常偏多的偏南气流影响,水汽输送异常偏多,春季降水易偏早偏多;透雨偏晚降水偏少年,大连地区受500 hPa 高度距平场负距平和水汽通量距平场气旋性环流控制,有异常偏多的西北气流影响,水汽输送异常偏少,春季降水易偏晚偏少。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和前冬日本海域海温异常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前冬日本海偏冷则透雨出现日期偏晚,前冬日本海偏暖则透雨出现日期偏早。  相似文献   

6.
2011年小麦返青前豫东地区小麦黄苗现象表现明显,并有其自身特点。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黄淮等地偏少6~8成。黄淮区域平均降水量仅61.7mm,较常年同期少约5成。由于持续降水偏少.中国北方冬麦区遭遇本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抗旱保苗和春季田间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冬小麦受害原因及特征 2008年10月下旬以来,安徽省沿准淮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成为1961年以来3个最严重干旱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蝗虫灾害始终是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七八月份,内蒙古、新疆等地草原由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使得蝗灾发生的风险等级较高,不少地方出现了蝗灾。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超过10000种,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出现异常天气,总体上呈现"南旱北涝"。南方出现酷热、大旱,南方两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东北的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降雨多。从南旱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局部地区由于高温热害,导致水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同时,高温干旱也影响旱地玉米灌浆成熟,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从北涝看,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5成,造成低洼地块农作物受淹。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候倾向率、降水相对变率,划分基准年方法,研究近60年朝阳地区玉米生长季及各个发育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玉米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6.55mm /10 a,呈下降趋势。玉米各生育期降水变化趋势不同,玉米播种—苗期、成熟期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 4.2 mm/10 a和0.3 mm/10 a,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6 mm /10 a。不同基准年降水变化趋势差异显著,第Ⅱ基准年降水减少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23.7 mm/10 a。第Ⅲ基准年降水增加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29.0 mm/10 a。朝阳地区玉米生长季及各个发育期降水相对变率大,降水偏少年最多,正常年最少。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玉米生产良种选择、栽培方式改进及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等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3~5月份,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着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虫害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  相似文献   

12.
《种子科技》2014,(10):45-50
2014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大幅提高,增产幅度是近几年中最高的一年。在高起点上,2015年继续保持冬小麦稳定发展好势头,需要从秋冬种开始,环环紧扣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对冬小麦适时播种、安全越冬不利。为切实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区域研究提出2014/2015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新瑞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9):268-271
为了明确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试验于2010—2012年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田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始见期在7月末,高峰期在8月初至8月中旬,结束于8月末,发生期历时1个月左右;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与日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适量的降水会造成空气湿度大,这有利于蛾量的增加,而强降水的出现不利于食心虫的化蛹和成虫出土;在牡丹江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1~24℃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适温,而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成虫的发生。说明温度与降水量均为影响大豆食心虫发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正>在稻田中生长的水稻叶片,常常出现叶片发黄(有的白化)现象,使农友们不知所因。造成稻田出现叶片黄化的原因有很多,而误用、超量或不按要求使用除草剂,则是多年来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多年调查观察,对以下一些除草剂带来的秧苗或生长期中的黄化现象,特作介绍,供大家参考。氯磺隆和甲磺隆。氯磺隆和甲磺隆在土壤中残留期长,特别是在土壤偏碱性的田块及降水偏少的地区或年份使用残留期更长。受这两种除草剂残留药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年忻州夏季降水与旱涝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忻州夏季(6—8 月)降水特征,笔者应用忻州市14 个测站1981—2015 年夏季(6—8 月)降水量资料,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年和结束年,忻州夏季降水与常年降水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忻州市夏季大旱与厄尔尼诺事件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厄尔尼诺事件对忻州夏季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年大多对应忻州夏季干旱。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年忻州夏季出现干旱的几率为72.7%;大旱的几率为45.4%。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年大多对应忻州夏季降水正常或略偏多。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年出现大涝的几率为30%;正常或偏涝的几率为80%。(2)忻州地区夏季降水量极值均出现在强厄尔尼诺年。强厄尔尼诺年夏季降水量偏少几率为76.9%,偏多的几率为23.1%,夏季出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0%的几率为66.7%,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0%为14.3%。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和揭示云南西北地区近54年极端降水的特点和规律,为其地区极端降水的研究与预防提供一些参考,笔者利用云南西北地区6个典型的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阈值检测方法计算出各站点极端降水阈值,并通过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研究了云南西北地区近54年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极端降水量的范围在165.7~459.0 mm,自北向西南逐渐增大。云南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量趋势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年极端降水量在20世纪80—90年代达最大。极端降水量主要有1个6~7年的短振荡周期,以及11~12年的中振荡周期和1个27~28年的长振荡周期。年极端降水量发生了2次突变,1966年由偏多转为偏少,1976年后极端降水量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和揭示云南西北地区近54 年极端降水的特点和规律,为其地区极端降水的研究与预防提供一些参考,笔者利用云南西北地区6个典型的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阈值检测方法计算出各站点极端降水阈值,并通过线性倾向、Morlet 小波分析、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研究了云南西北地区近54 年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极端降水量的范围在165.7~459.0 mm,自北向西南逐渐增大。云南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量趋势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年极端降水量在20 世纪80—90 年代达最大。极端降水量主要有1 个6~7 年的短振荡周期,以及11~12 年的中振荡周期和1 个27~28 年的长振荡周期。年极端降水量发生了2 次突变,1966 年由偏多转为偏少,1976年后极端降水量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奎玛流域北五岔镇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防雹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进入夏季,玛纳斯县高温少雨,加上2021年冬季降雪量偏少、后山积雪覆盖率比历年同期偏少、河道来水锐减,大部分中小型水库“、湿地”蓄水量较历年同期普遍减少,全县部分地区旱情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造成玛纳斯县部分乡镇村庄出现严重旱灾。玛纳斯县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相似文献   

19.
气候因子对聊城市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山东省第三次荒漠化调查监测数据和聊城市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蒸发以及大风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气候因子是聊城市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荒漠化过程与气温和大风密切相关,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较为复杂;(3)春季气温的快速回升、降水显著偏少、大风以及蒸发量急剧上升造成的气候干燥对荒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春耕春播关键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生产对策,利用西峰气象站1952—2015年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记录和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0—2015年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旱作区春耕春播土壤水分利用的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逐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耕春播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总量偏少的概率高达54.7%;4月上旬降水量偏少的概率大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为最大限度科学开发利用春季土壤解冻返浆水和3月下旬之前降水气候资源,旱作区在玉米等大秋作物适宜播种期的4月18—25日不适宜推广使用一次性完成施底肥覆膜与下种的复合型春播机械,应在3月下旬完成施底肥覆膜,避免播种前期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