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收取编制尾叶桉U6(E.urophylla u6)立木二元材积表数据和资料的同时,收集尾叶桉U6立木胶合板材(又称旋切板材)出材量数据与资料,在收取的1059株有效样木中取胸径7.0~18.9cm的886株样木的胶合板材的出材量数据用作编制尾叶桉U6立木胶合板材出材量表,经作检验精度可靠,高达99.54%,达一级精度;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出材量,树高与出材量的简相关系数分别为:r_(D-H)=0.986417,r_(D-V)=0.996893,r_(H-V)=0.972275;出材量与胸径与树高的复相关系数为:R_(V-D-H)=0.999166。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出材量,树高与出材量的简相关系数和出材量与胸径与树高的复相关系数均达极紧密程度,回归效果呈高度显著水平,F值为:F=26358.0**F_(2.883)~(0.01)=4.64。故回归方程:V_(胶合板材)=4.096632×10~(-3)D~(2.098099)H~(-0.992394)在该林区适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新疆天山的西部昭苏林场、东部哈密林场和中部板房沟林场的各10棵云杉标准解析木的树高、年龄和胸径数据为研究基础,选用6种常见胸径-树高、胸径-年龄和年龄-树高生长曲线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在各林场中,6条曲线回归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各方程可达到对该区域胸径、树高和年龄的预测;(2)昭苏林场、哈密林场和板房沟林场树高-胸径的最优曲线方程为幂函数模型,关系式分别为D=0.708 4H~(1.271 3)、D=1.017H~(1.18)、D=0.686 6H~(1.316 7);(3)昭苏林场、哈密林场和板房沟林场树高-年龄的最优曲线方程为三次曲线模型,其回归方程分别为A=0.012 7H~3-0.682 9H~2+14.361H-49.333,A=0.028 2H~3-1.015 7H~2+15.263H-21.557,A=-0.029 2D~3+1.644 8D~2-25.589D+163.26;(4)昭苏林场、哈密林场和板房沟林场年龄-胸径的最优曲线方程为三次曲线模型,关系式分别为A=-0.000 8D~3+0.11D~2-3.050 4D+70.078,A=-0.001 9D~3+0.189 1D~2-2.296 2D+47.431,A=-0.003D~3+0.307 6D~2-7.922 7D+104.37。  相似文献   

3.
对黄柏人工纯林伐倒样木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柏林木单株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与胸径(D)的平方及树高(H)的乘积(D~2H)有密切的双对数直线相关,即:w=a(D~2H)~b;11—12年生黄柏林分(密度975株/ha)的平均生物量为24.22t/ha,主要分布在8m以下层次;在同一林分中,不同生长势树体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不同年龄和不同胸径的树体与树皮生物量均有显著的直线相关;胸径,年龄与胸高处皮厚有显著的二元回归相关,且胸径对树皮的影响远较年龄大。  相似文献   

4.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及枝解析木法调查树冠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枝法与枝条模型估算法对估测的树冠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枝长与枝基径,枝条生物量与枝基径、枝长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一级枝长模型及枝条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枝条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枝基径与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幂函数拟合的精度较高,参数估计较稳定;虽然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大,但因参数变动较大,预测不稳定。在树冠生物量模型研究中,基于胸径建立异速生物量模型,相关系数R2值达0.906以上;通过对估测树冠生物量模型的比较,枝条模型估测法优于标准枝法,同时对模型进行F检验,F值达极显著水平,所选枝条生物量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树冠生物量的估测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竹林冠层特性与叶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雷竹林的冠层特性和叶片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雷竹竹冠部位上升 ,分枝角度逐渐变小 ,而立竹密度变大 ,分枝角度略偏大 ;竹株不同留枝数量、胸径和林分不同立竹密度对叶量分布有较大影响 ,随着留枝盘数的增加 ,单株竹株的全叶重显著增加 ,在留枝盘数为 1 5~ 1 6档时 ,每株叶量最大 ;随胸径增大 ,全株叶重增大 ,在胸径为 3 7cm左右时叶量增幅最小 ,而后趋于平缓 ;立竹密度的增加 ,导致林冠叶量重心逐渐上移 ,立竹密度为 2 5 6~ 2 92× 1 0 4株·hm-2 ,林冠上层叶重比例达到 6 3 1 3%,林冠下层自然落叶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安化县杉木人工林相似林分内设立样地,测量样地对角线上26株林木的地径、胸径和树高,用Excel软件建立地径与胸径、胸径与树高的回归模型,再测量采伐木地径,用回归模型预测采伐木的胸径和树高,推算采伐木蓄积量。同时,采用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法测算林木蓄积量,并与采伐作业设计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法测算的林木蓄积量相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相似林分样木因子回归模型推算采伐木蓄积量方法接近采伐作业设计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攸县黄丰桥林场杉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设样地110块,其中杉木有效观测样地97块.以距样地中心位置最近的6株木为对象,观测每株杉木的胸径、树高及最远杉木到样地中心的距离,以计算这6株杉木样圆的覆盖面积来估测样地蓄积量,并将估测结果与角规测树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95%的可靠性下,平均胸径估测精度为90%,平均树高估测精度为88%,蓄积量估测精度达89%,估测结果与角规测树法所得结果十分接近,表明利用六株木法估测杉木蓄积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西南桦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林分进行每木调查,以D-H曲线进行平均木选择,分径阶伐倒平均木获得生物量数据。以幂指数模型为基础对西南桦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模拟,以胸径(D)、树高(H)、1/2树高处直径(D1/2)、胸径平方乘树高(D2H)等作自变量,所选择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的回归模型分别为:Wt=0.563D2.631、Wb=0.0003D3.6499、Wl=0.0022D2.6063、Wr=1.4×10-7H5.9972。以胸径(D)、树高(H)、1/2树高处直径(D1/2)、胸径平方乘树高(D2H)等作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均可作为全树生物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六株木法的杉木蓄积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蓄积量是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湖南省攸县黄丰桥林场杉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点,共布设样地110块,其中杉木有效观测样地97块。样地内调查以距离样地中心位置最近的6株木为对象,观测每株杉木的胸径、树高及最远杉木到样地中心的距离,并计算这6株杉木样圆的覆盖面积,来估测样地蓄积量。结果表明:在95%的可靠性下,平均胸径估测精度为90%,平均树高估测精度为88%,蓄积量估测精度达89%,说明利用六株木法估测杉木蓄积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收集德化县138块人工杉木林标准地(样地)及34株解析木资料,选取5种数学模型对杉木林分各类生长因子(胸径、树高、断面积)的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以相关系数最大、剩余标准差最小的 Y=a(1-e~(-kx))~b 曲线作为杉木林分各类生长因子的生长模型,制定出不同时期的杉木林分树高、胸径生长指标,同时根据所拟合的断面积曲线,以公式 N=4∑G/D~2·π确定林分密度,并在配合林分形数方程的基础上,以公式 M=F·H·∑G 计算出不同时期的林分蓄积量,从而确定了德化县人工杉木林分的各类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9株柏木叶量度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冠高比、树冠系数的调查和分析,经逐步回归筛选出柏木载叶量(y)与柏木胸径(X_1)、冠长(X_2)的相关线性方程:y=-0.91051+0.25045x_1+0.57563x_3,复相关系数r=0.8247>t_(0.01)=0.2671,且方差分析F=5.0215>F_(0.01)=4.82,说明胸径(X_1)、树冠(X_3)与柏木叶量的线性关系极显著,柏木载叶量理论值与实际值X~2检验X~2=7.6382相似文献   

13.
杉木生物量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湖南省杉木分布特点,本着"布点均匀、选树适中"的原则,在湖南绥宁、资兴等地选取标准地进行50株杉木取样,测定样木树高、冠幅、胸径等指标,记录样地海拔、小地形、坡向、坡位、坡度等因子.根据外业采集数据,在充分考虑各种立地因子对杉木生物量影响的基础上,以胸径(D)和树高(H)(或树冠长L)为自变量,用8种数学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拟合了8种模型的杉木树干、根、叶、枝干等的生物量,从中筛选出杉木生物量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4.
定植两年的幼树稳定成活后,在第3年跟踪29块10M×10M样地幼树各器官的生长情况,发现不同植株在不同月份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各器官生长具有不同的相关性。树高生长与地径、总叶量、平均叶量、平均枝条大小、平均枝长等极显著相关,与分枝数负显著相关。不同植株的不同器官对树高的回归特征不同,种群中地径、总叶量对树高的回归系数较大,而分枝数对树高的回归系数最小,为-0.029。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相关系数(r)和剩余标准差(SD),探讨了6种不同数学模型估测柏木人工林现存量的效果。发现方程W=a+b_1D+b_2D~1+b_3DH+b_4H+b_5H~2是估测干材、树皮、枝、叶、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现存量的最优模型,而且普遍适用于不同立地类型、林型和年龄的林分。并且对不同器官估测效果优劣进行了比较,结论是:干材>枝>叶>树皮>根。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明溪县城关乡大坪村8年生的萌芽杉木纯林及萌芽杉木、杂交马褂木混交林的树高、胸径、蓄积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萌芽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优势木树高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2.8%、10.7%、35.0%、34.4%和11.4%;混交林杂交马褂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优势木树高分别比杉木纯林的人工实生杉木高67.6%、61.5%、323.1%、319.6%和77.6%;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比杉木纯林高103.4%;混交林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杉木纯林高85.9%;混交林杂交马褂木与萌芽杉木除在4~6m高度处存在种间竞争外,其他空间分布合理,有效提高了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年生长量(P<0.05),对树高、林分蓄积量年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随后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对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干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出材率(P<0.05),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大径无节柱材培育。  相似文献   

19.
以抚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8株标准木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分量(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根系和整株)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枝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958+2.39lnD;叶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5.631+0.834ln(D~2H);干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716+0.96ln(D~2H);根系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4.368+2.55lnD;全株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131+0.938ln(D~2H)。所建立的模型精度都高于90%,误差很小,可很好地用于预测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主食竹—冷箭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A. Camus) Keng f. et Wen)是大熊猫周年喜食的竹种。本文研究了冷箭竹的发笋期、成竹率、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节律、高与径生长的数学相关式、枝叶生长规律、冠幅与基径的生长关系和生物量等。生物量与高、径增长呈正相关,配以幂函数方程,建立了估算二年生以上单株竹各器官生物量的经验公式: W_(地上重)=1.09122(D~2H)~(0.5678) R=0.7332 P=-0.0357 W_秆=0.36396(D~2H)~(0.7757) R=0.9054 P=-0.0179 W_枝=0.22848(D~2H)~(0.6014) R=0.6944 P=-0.0479 W_叶=0.25986(D~2H)~(0.6227) R=0.7336 P=-0.0355 式中R为相关系数,P为系统误差。中等密度冷箭竹生物量1m~2为548.21g,地上部份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8.7%,地下部份占31.7%。1m~2有竹株98—128株。为采取措施,抢救和保护大熊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