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介绍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警示人们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反思以及对保护性耕作的关注,概述保护性耕作国内外的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并通过分析保护性耕作带来意义,阐明保护性耕作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是否存在威胁,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0~30cm土层,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都沿剖面呈减少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免耕耕作>旋耕耕作>翻耕耕作,每1hm2冬小麦实际产量表现为翻耕耕作>旋耕耕作>免耕耕作,且只在免耕耕作和翻耕耕作下冬小麦实际产量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我省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作物残茬覆盖地面和不翻耕土壤为特征的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在国内外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的成绩;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应加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回顾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保护性耕作工艺,指出了发展保护性耕作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强调要因地制宜地逐渐发展和完善保护性耕作制。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耕作技术体系,是一项以免耕、少耕和作物残茬覆盖为主体的现代耕作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技术,是运用农业机械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然后总结了玉米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耕作措施包括基本耕作、表土耕作及中耕。基本耕作是在种子未播种之前耕地,翻土要深度适宜,为使土壤疏松。表土耕作是在种子播种后进行的耕作,将其表土耙匀、压实、磨碎。在作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的铲地和趟地统称为中耕。这些耕作措施的使用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现状分析及宁夏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保护性耕作提出的背景,阐述西方国家保护性耕作与我国保护性耕作概念的区别,总结保护性耕作的内容、效果及西方国家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宁夏目前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和推广应用情况,分析宁夏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适合宁夏不同地区发展的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砂石覆盖和垄膜集水等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前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的产量效应,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CK)2种耕作方式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最高分蘖和有效分蘖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5.70%和18.40%;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也高于常规耕作;保护性耕作产量893.5 kg/667 m2,比常规耕作高11.60%,产量构成因素除平方米穗数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外,其他均低于常规耕作,说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的原因在于极显著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向保护性耕作,以保护土壤环境、稳粮增收。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并对保护性耕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健全保护性耕作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为了减少耕作土壤被水或风侵蚀,以便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其保墒抗旱的能力,会在耕作土壤上覆盖农作物秸秆,避免或减少耕种。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简要论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及作业效果、适应范围以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其优势,并提出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相对传统翻耕是一种裸露休闲的新型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及意义,通过介绍新疆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及机具的应用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并得出结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新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发展前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分析传统耕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性耕作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最后展望了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宏观上论述了国内外旱作农业耕作机械的发展历程,研究了旱作农业耕作机械发展的3个阶段,探讨了旱作农业机械耕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早作农业耕作机械系统.存此基础上,分析了适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耕作机械系统,认为我国旱作农业耕作机械系统应由保护性耕作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蓄水保墒机械3部分组成并应根据各地实际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15.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耕地的再生产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保护性耕作,进行保护性耕作必须要降低环境因素对其的干扰和破坏,这是一项先进的耕作性技术。根据塔城市对耕作现状的保护和耕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塔城地区走农业耕作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免耕、深耕、传统耕作花生试验田调查杂草种类、数量、鲜重和花生产量。结果表明,3种耕作模式花生田杂草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基本相同,但杂草发生密度不同;在花生花期和结荚期,3种耕作模式中免耕田杂草鲜重最低,传统耕作田最高;免耕和深耕耕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均比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其中免耕较传统耕作增产10.74%,深耕增产6.27%。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植株高大、适应性强、分布广,是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主要作物之一.根据前人对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总结和分析了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分布特点、不同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环境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应,对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和分析,为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本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稻麦两熟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作物产量、系统物质投入以及人工投入等资料,估算稻麦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碳效率以及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机械化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系统年度碳投入总量分别为1836.5 kg/hm2和2290.5 kg/hm2,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化肥以及机械的碳投入较低,但劳动力碳投入高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两种耕作方式的年度碳产出总量分别为18.23 t/hm2和16.15 t/hm2,保护性耕作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2.9%。年度的碳效率在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率以及经济效率分别较机械耕作提高了40.4%,40.8%和40.3%。另外,保护性耕作的年度纯收益为20.25×103 yuan/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说明秸秆全量还田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既可以提高碳效率也能增加经济收益,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