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单丛茶是介于全发酵的红茶与不发酵的绿茶之间的半发酵乌龙茶,它体现了乌龙茶制作过程最精细的制茶工艺.现代单丛茶产品,分“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2个茶品种.岭头单丛茶,原产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原坪溪乡、坪溪镇)的岭头村.岭头单丛茶传统做法乌龙茶,品质稳定,外形条索紧结壮硕,色泽黄褐油润,花蜜香高锐持久,汤色橙黄明亮,耐冲泡.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具有海拔高、纬度低、空气优、降水充沛和光照充足等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安顺市平坝区羊昌布依族苗族乡龙海村种植的“黔茶1号”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研制“贵安”红茶,并利用“黔茶1号”茶青进行夏秋季茶产品开发,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干燥—提香的工艺试制红茶。结果表明,采用科学化、数据化及经验化的方法制茶,所制红茶汤色红亮,滋味甜爽醇厚,香气为红薯香带花果香,品质优越。通过加工试验总结工艺参数,优化制作工艺,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提高茶园产值,夏秋季的黔茶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红茶价值,为平坝区红茶加工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单丛茶的干燥均采用烘干方法进行,试验对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单丛茶加工上的应用进行尝试.通过对处理茶样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主要内含物质含量测定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有效地保护单丛茶的色、香、味特征,能有效地减少夏荼茶叶中的苦涩味,可丰富单丛茶的制作工艺和产品风格.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香型凤凰单丛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以单丛茶制作工艺为基础,紧靠单丛茶的半发酵制作的特点,创新单丛茶制作工艺,研制出了抽湿单丛茶。其品质有自然花香明显、滋味甘爽、口感滑醇等特点,该工艺的出现,为凤凰单丛茶树品种创新了产品,丰富了广东茶叶的品种。本文介绍了抽湿单丛茶的原料选择和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利用乌龙茶品种“黄金桂”特有的花香,加工生产成红茶产品“黄金桂红茶”,创新工艺为鲜叶→日光萎凋→摇青→揉捻→轻发酵→烘干→成品茶。该产品外形紧直,汤色金黄明亮,桂花香飘逸持久,滋味浓醇,叶底匀红,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6.
红茶初制工艺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制工艺是红茶品质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红茶的传统初制工艺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各个工艺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品牌红茶的品质特性.综述了目前国内红茶的初制工艺的特点,以期揭示各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就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展开探究,选择3个品种的工夫红茶、针形红茶以及螺旋形红茶的制作工艺展开对比。结果显示,红茶品质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针形红茶、螺旋形红茶、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出兼具绿茶的品相与红茶内质的扁形红茶的加工工艺。[方法]通过对龙井茶与红茶加工工艺的组合研究,结合2种工艺的优势,克服不足,试制出扁形红茶。[结果]研究试制的扁形红茶,其品质与传统工艺加工的条形工夫红茶相当,部分指标优于工夫红茶;其光滑扁平的外形改变了传统红茶的单一外形,形成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红茶加工工艺。[结论]研究可为茶类结构调整,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红茶粉挤压粉碎工艺参数,以及红茶粉方块酥产品的制作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福建省福安市出产的坦洋功夫红茶茶叶,将其粉碎添加到方块酥中研制红茶粉方块酥。红茶粉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结合超微粉碎集成技术能获得较细的粒度,试验对红茶粉双螺杆挤压工艺参数和红茶粉超微粉碎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探讨红茶粉的粒度对红茶粉方块酥咖啡碱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红茶粉方块酥最佳配方组合:以面粉为基数添加超微红茶粉4%、油脂50%、糖14%、鸡蛋15%。在此条件下研制的红茶粉方块酥感官品质最好,感官评分为90.50分,方块酥咖啡碱含量为0.062%,有效成分(主要是指咖啡碱)含量最高。[结论]该试验与传统工艺采用超微粉碎制备的红茶粉方块酥比较,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提高,可显著改善方块酥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0.
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品质不断提高,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风味品质的选择。就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展开归纳和探讨,并阐述了工夫红茶生产上的新兴技术手段,旨在为工夫红茶工艺进展和品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科技》2010,(3):94-94
大田县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以“佳顶”为商标的茶叶是大田县2009年“绿茶改红茶”试点之一,继2009年11月首个红茶品种“剑红”研制成功,并在三明市第四届茶文化活动名优茶鉴评中获一等奖后。2010年5月,在2010年三明市特色系列红茶鉴评中再创佳绩,其“剑红”“奇红”两种分获名茶奖,“音红”“针红”两种分获优质奖。近日,在第七届闽茶(元泰杯)红茶鉴评活动中,其“奇红”新品荣获优质奖,使得“佳顶”红茶问世半年来第3度获奖。  相似文献   

13.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4.
林盛 《福建农业》2012,(6):42-F0004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朱熹在《茶灶》中的斗茶品茗诗句。在福建省第一个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的尤溪县,说到朱熹诞生地尤溪的红茶,就不得不说该县研制生态红茶的领头人——蔡宣顺。他传承创新、独辟蹊径,做足“科技功”,全新“亮相”,摘到了“尤溪研制生态红茶第一人”的这张烫金“名片”,为尤溪的生态红茶产业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进行了不同茶树品种、相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及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生产红茶的品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海拔鸠坑群体种加工的开化龙顶红茶品质最好,低海拔的鸠坑群体品种次之,翠峰和福鼎品种明显差于鸠坑群体品种;工艺上增加摇青工艺的红茶品质要好于一般工艺;初烘和复烘温度低(75℃和90℃)的红茶品质要好于复烘温度110℃加工的开化龙顶红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永州地方特色野生茶红茶的品质,以永州市金洞管理区黄江源1芽2叶为原料,设置了红茶传统工艺(A)和创新工艺(B)2个处理,对永州野生茶红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工艺促进了多酚类等物质的转化,红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与传统工艺相比,创新工艺处理红茶滋味更加醇厚,有花果香味,降低了苦涩味,提高了甘鲜味。综合茶叶功能成分和感官审评结果可知,野生茶红茶的创新工艺优于传统工艺,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进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以黄旦茶树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传统工艺和创新工艺),确定花香型黄旦红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旨在为广西红茶加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丰富广西红茶种类。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武夷岩茶工艺制作红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武夷岩茶工艺与传统工艺制作红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汲取了红、绿茶初制工艺之精华,巧妙、合理、科学运用该传统工艺制作红茶,可以改善和大幅度提高红茶品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花香型玲珑红茶系列新产品,将摇青工艺运用到玲珑红茶加工中,通过设置不同摇青程度和发酵温度研究各处理对玲珑红茶品质的影响,初步探索花香玲珑红茶关键工艺的最佳参数.综合感官审评及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萎凋叶经轻度摇青(2.5 min-5 min-l0 min),发酵在室温28℃的玲珑红茶花香品质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和优化“崇庆枇杷茶”红茶的品质,本研究将摇青工艺引入,探究其对“崇庆枇杷茶”加工红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摇青工艺红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为(32.94±0.49)%~(43.12±0.41)%,,茶多酚的含量为(14.68±0.38)%~(20.79±0.08)%;儿茶素总量的含量为(2.99±0.08)%~(3.58±0.02)%;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为(1.38±0.07)%~(3.25±0.11)%及1.99±0.07)%~(5.74±0.07)%,均为2#处理最高;从感官评审结果来看:2#处理的各因子的得分和品质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摇青工艺引入“崇庆枇杷茶”的红茶加工中,可改善和提高其制茶品质,以摇青时长40min最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