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繁三市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为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对南繁三市县(三亚市、陵水县、乐东县)的27个乡镇约533 hm~2稻田进行了水稻细条病病情调查。结果发现,南繁三市县的水稻细条病发生较普遍,其中三亚市的水稻细条病发病率为0%~76.0%,陵水县的发病率为1.0%~83.8%,乐东县的发病率为0%~100%;而且该病发生程度与台风、降雨量和田间积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配施有机肥对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潜育化水稻土的培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潜育化低产水稻土产量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2季施用有机肥后,潜育化水稻土产量显著提高,以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产量最高。添加有机肥降低了潜育化水稻土耕层土壤p H值。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有机质提高明显,比NPK处理提高了15.22%;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配施猪粪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全氮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4.19%;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潜育化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提高最多,比NPK处理提高了4.92%;相比于NPK处理,早稻配施紫云英,晚稻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比两季均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3.2%。因此,潜育化水稻土适当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水稻产量,可以作为培肥改良潜育化水稻土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阐明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差异,为水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0—2016年各年份及田间试验、籼稻、目标产量最佳施肥处理等关键词,搜集了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等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和结果。分析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基于分析结果,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及氮含量,计算氮积累量,采用Logistic方程y = K/ (1 + ae–bt) 拟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过程,分析早稻、晚稻和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结果】  符合筛选标准的早稻、晚稻、中稻产量样本数分别为92、116、132个,氮素积累量样本数分别为55、56、55个,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样本数分别为50、48、54个。试验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稻、晚稻和中稻平均产量分别为7.40、7.84、8.67 t/hm2;平均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0.8、148.9、157.7 kg/hm2;平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0、1.92、1.79 kg。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28~54、24~54、30~63天,均在拔节期—灌浆期;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6、30、32天左右,表现为中稻 > 晚稻 > 早稻。早稻、晚稻和中稻氮素积累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17~41、14~46、11~43天;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4、33、32天,中稻和晚稻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为50.5~54.4、54.6~57.9、62.7~64.8 kg/kg,中稻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4~47.8、56.1~58.8、61.8~62.1 kg/kg,表现为中稻显著高于早稻。  【结论】  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均呈“S”型曲线增长,但其特征值不同,中稻和晚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和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有助于吸收较多的养分,积累较多的干物质。3种水稻的产量水平和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在施肥决策时应考虑早稻、晚稻、中稻的生长情况和养分需求特点,中稻氮肥投入要比早稻和晚稻略高。  相似文献   

4.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据初步调查,在苏南丘陵山区的白土上,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发生僵苗,双季早稻尤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早稻返青后到分蘖始期,叶片直立不披,叶色呈暗绿或灰绿色,植株矮小,发棵差,严重地影响早稻的早发、多发、早熟和高产。  相似文献   

6.
水稻根际固氮量及根系不同部位的固氮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水稻根际原状土粒的固氮活性,以3∶1的换算比例推算为田间固氮量。每季水稻根际固氮量早稻为0.4-0.45斤氮/亩/66天;晚稻为0.6-0.79斤氮/亩/72天。其中早稻80—90%的氮素在抽穗至成熟期固定,而晚稻在这段期间固定的氮素占总数的40—52%。经多次测定表明:水稻根系不同部位固氮活性的趋势是,埋入土中带根基茎段2.5厘米活性最高,根基以下3厘米根段次之,3厘米以下根段活性很低,水稻根系结合的腐生性细菌以固氮菌占优势,同时也含有少量的丁酸固氮梭菌。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季稻(早稻、晚稻)和一季稻的站点数据以及历史时期(1970−2000年)与未来时期(2081−2100年)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预测分析水稻在历史与未来时期适生区的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水稻的合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影响双季稻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干旱月降水量、最暖季度平均气温和最干旱季度降水量;影响一季稻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和最暖季度降水量。(2)在历史时期,早稻和晚稻适宜种植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以南地区,其适宜种植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4.26%和13.01%,其中大部分地区为较适宜区,占比分别为7.66%和6.62%;一季稻适宜种植区面积占比为45.46%,主要以较适宜和适宜地区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23.47%和18.86%。(3)相比历史时期,未来时期早稻的适宜种植区面积占比在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将分别增加6.27个、9.26个和16.66个百分点,晚稻分别增加4.26个、5.55个和10.97个百分点,一季稻分别增加11.34个、18.46个和28.31个百分点。到21世纪末,早稻的适宜种植区在空间分布上向川渝、黄淮地区扩张,晚稻的适宜种植区在空间分布上向川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北小部分地区扩张,一季稻的完全适宜区表现出向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扩张。整体而言,未来气候变化有助于扩大中国水稻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温、光、水的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光、温、水及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确定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50%时的日照时数为适宜的光照状态,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1961-2010年江西省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各气候因子的适宜度.结果表明,双季晚稻的温、光、水及气候适宜度明显高于早稻,双季水稻各生育期以光照适宜度最大,温度次之,降水最小;降水是影响双季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晚稻的影响更为显著;温度是双季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早稻苗期和分蘖-孕穗期低温,早稻乳熟期高温以及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是双季水稻温度适宜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桂中双季稻区的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氮水平对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桂中稻区晚稻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氮相比,2年晚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分别平均提高10.33%、37.18%,单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分别平均提高17.06%、7.17%,产量平均提高37.00%。但当氮肥施用量>325.5kg/hm2时,随着氮肥的继续施用,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可见,在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3.5~325.5kg/hm2时,既能稳定水稻高产,确保当地粮食安全,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晚稻一个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机械化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条件下抛栽水稻的快速立苗,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设稻草全量还田和稻草不还田)以及在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秧龄(早稻设25、30 d,晚稻设20、25、30 d)、抛栽方式(设点抛和人工撒抛)、耕作方式(设机械深耕和机械旋耕)对早、晚稻抛栽立苗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不利于晚稻立苗及根系生长,但对早稻影响较小;晚稻稻草全量还田的秧苗立苗时间比稻草不还田至少延长2 d;抛栽2 d后单株根质量大于稻草不还田;抛栽4 d后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叶面积、黄叶比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同耕作与抛栽方式下,秧龄越短水稻立苗和根系生长越快,早稻30 d秧龄秧苗立苗时间比25 d至少长2 d;晚稻30 d秧苗立苗时间比20 d秧苗至少长3 d,比25 d秧苗至少长1 d。相同耕作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早、晚稻点抛后的立苗角度、立苗比例均大于撒抛,且早稻点抛立苗时间比撒抛至少缩短2 d,晚稻至少缩短1 d。相同抛栽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晚稻深耕立苗时间比旋耕短、根系数量比旋耕多;早、晚稻深耕秧苗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旋耕。生产上,在稻草全量还田时,早稻秧龄宜为25 d,晚稻秧龄宜为20~25 d,采用点抛及深耕的方式有利于抛栽稻立苗及生长。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被称为水稻的4大病害之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但以孕穗至灌浆期发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目前该病在我国长江以南稻区普遍存在,由于该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基于此,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机理,并提出了防治策略,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重庆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重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74.6万hm2,其中主要为中稻,早稻和晚稻仅660hm2左右。2005年,全市水稻总产量526万t,平均667m2产464.87kg,接近全国平均  相似文献   

13.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2011年,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等养分条件下, 较单施化肥相比, 稻草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 而双季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稻草全部烧灰还田和单施化肥基本持平; 在不施化肥区, 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 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稻草还田改善了双季稻上三叶株型特征, 早稻上三叶株型指标的优化效应高于晚稻, 但两者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相关(P<0.05); 当产量最高时, 早稻稻草还田处理上三叶株型指标趋近适宜值, 而晚稻规律不明显。稻草全量还田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双季稻上三叶的叶片质量, 其高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 比叶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 双季稻上三叶叶系配置的改善是稻草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5年定位试验(2008~2012年), 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植株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施钾量(K2O)从低到高设K0(不施钾)、K1(早稻84 kg/hm2、晚稻105 kg/hm2)、K2(早稻120kg/hm2、晚稻 150 kg/hm2)、K3(早稻156kg/hm2、晚稻195 kg/hm2)和K4(早稻192kg/hm2、晚稻 240kg/hm2)5个处理。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施钾能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能促进水稻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尤其是稻草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早、晚稻的钾肥农学效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3.12 kg/kg、晚稻3.70 kg/kg);钾肥利用率以K1处理最高(早稻41.2%、晚稻76.4%),并随施钾量提高而降低;不同施钾量对土壤钾素含量有明显影响,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土壤全钾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处理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连续种植5年10季水稻后,K0、K1和K2处理的土壤钾素亏缺(K 127.1kg/hm2、 58.3kg/hm2和10.8kg/hm2),亏缺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 K3和K4处理的土壤钾素盈余(48.0 kg/hm2 和109.2kg/hm2),盈余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经济效益上,早、晚稻产投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1.04、晚稻1.27)。综合考虑施钾的增产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等因素,建议该双季稻区早稻施钾量在K2O 120~156 kg/hm2、晚稻施钾量在K2O 150~195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运武 《土壤学报》1985,22(4):329-339
本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亩产千斤,早稻需要的氮素营养比常规稻多,晚稻则相反;杂交早稻和晚稻都以生育中期为吸肥最多的时期,吸收的氮量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一半以上,土壤供氮则相反.本试验从协调水稻吸氮、土壤供氮和人工补氮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设计的“稳前攻中”施肥法,在衡阳几种土壤上进行对比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杂交早稻还是杂交晚稻都表现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早稻为2.97-8.99%,晚稻为7.54-14.06%.“稳前攻中”施肥法增加了中、后期的氮肥比例,从而增加了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稳前攻中”施肥法,减少了前期施肥,不仅充分利用了杂交水稻生育前期的根系优势和分蘖优势,发挥了生育中期的穗粒优势,而且还能防止早衰,巩固后期优势,充分挖掘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早稻-晚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研究连续3年(2011—2013年)紫云英翻压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增产效果、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紫云英翻压(G)下5种不同施氮模式(氮肥按照基肥/蘖肥/穗肥比例100/0/0、70/30/0、70/0/30、50/50/0、50/30/20分别设置G_1、G_2、G_3、G_4、G_5处理)及单施化肥配合氮肥运筹50/30/20比例(F1)和不施肥处理(CK)共7种处理,对早、晚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施肥处理中,相同氮肥运筹G_5的早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比F1分别提高7.77%、33.47%和3.89%。在不同氮肥运筹之间,G_5和G_3均具有较高的早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在晚稻中,G_5晚稻产量显著高于F1,但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对比5个氮肥运筹,G_5具有较高的晚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相同氮肥运筹下,G_5的化肥偏生产力和化肥农学效率均高于F1,整个轮作周期里分别提高9.35%和22.60%。折算经济效益,早稻各个处理之间经济收益相差不大,晚稻在G_5的施肥方式下经济效益最高。综合水稻产量、产量稳定性以及肥料利用率,在紫云英翻压条件下G_3和G_5分别是早稻和晚稻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三控”施肥技术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省安福县在2009年早稻和晚稻上开展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三控施肥技术比习惯施肥法增产,且节省肥料成本。三控施肥技术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或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比习惯施肥法增加,其中早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分别比对照增加6.19%和2.91%,晚稻有效穗、结实率分别比对照增加7.50%和5.13%。  相似文献   

18.
水肥条件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2年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年晚稻稻草还田提高了来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氮肥后,新鲜早稻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淹水灌溉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要低于移走稻草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处理。(2)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中后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生物量的累积。(3)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氮肥后稻草的增产效应要显著高于不施氮肥,早、晚稻增产分别为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连续淹灌+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晚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间歇灌溉+稻草还田+配施氮肥”。  相似文献   

19.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 以冬闲连作为对照, 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收获后翻压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8年冬种绿肥期间, 冬种绿肥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 但不同处理增产效果有所不同, 其中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 为10.48%, 其次是油菜 早稻 晚稻处理(7.31%), 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差, 仅为5.76%。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最高, 与其他处理相比, pH增加0.58%~1.37%, 碱解氮增加6.59%~35.35%。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N在各处理中最高, 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99%~4.98%、19.25%~31.05%、16.97%~22.15%和0.97%~6.6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产量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极显著相关(P<0.01), 与每穗粒数、有机质、速效钾显著相关(P<0.05), 而与穗长、有效穗数及土壤pH和C/N相关不显著; 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综合来看, 稻田冬种绿肥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两间玻璃室不同的夜间温度条件, 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夜温升高对双季早稻的生物产量没有影响, 但可显著提高晚稻生物产量。早稻穗分化前夜温升高可增加物质积累量, 而穗分化后则减少物质积累量; 夜温升高减少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间的物质积累, 而增加其他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夜温升高加速早稻剑叶衰老, 而对晚稻无显著影响。夜温升高对水稻氮素积累影响较小, 对磷、钾积累影响较大。其中, 播种至幼穗分化夜温升高有利于早稻稻株的养分积累, 而幼穗分化后不利于养分积累; 夜温升高不利于晚稻播种—抽穗的养分积累, 而有利于抽穗后的养分积累。试验表明, 夜温升高对不同季水稻及水稻不同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