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播种后地表用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粉碎覆盖,或保留高留茬秸秆30%以上及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或保留高根茬秸秆30%以上和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播种后地表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粉碎覆盖,或保留高留茬秸秆30%以上及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节本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作物收获后留有25cm以上的根茬,地表有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实行免耕播种,用化学结合机械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四项关键技术作用:一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的作用。有覆盖物的农田,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作用,覆盖物腐烂后可明显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培肥地力,活化土壤,保持地力。  相似文献   

5.
秸秆粉碎还田的增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增产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养分效应、改土效应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效应。1养分效应首先,提高土壤氮磷钾素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素养分都有增加,其中钾素的增加最为明显;其次,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及其增产作用。含钾高的各种植物残体都是生物钾肥,其作用是利用作物在其生育过程中吸收的土壤钾,以秸秆还田形式归还土壤,以供再利用,从而保持土壤钾的良性循环,试验证明秸秆还田后提供了大量的有效钾而导致作物增产。最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硅的影响及其增产作用。硅虽然不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在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及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土壤在分别施用秸秆生物炭和秸秆后,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pH值及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并比较玉米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提高耕层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土壤含水率在三叶期和成熟期差异显著;秸秆还田在三叶期、拔节期和抽雄期提高耕层土壤含水率且高于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三叶期土壤含水率增幅最大,0~10和10~20cm土壤深度增幅分别为:12.24%和14.17%,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秸秆还田降低耕层土壤含水率,其中,0~10和10~20cm土壤深度土壤含水率最大降幅分别为:-12.27%和-9.35%;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在三叶期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后面的生育期表现为不同的规律,生物炭在拔节期提高土壤温度,其余玉米生育期均表现为降低作用,秸秆还田在以后的生育期均表现为升温作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降低耕层土壤pH值增大耕层土壤电导率,各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pH值从大到小依次为:B0、B15、BJ,电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B15、BJ、B0;两种秸秆还田方式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各处理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三叶期和拔节期,从大到小均为:BJ、B15、B0,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从大到小均为:B15、BJ、B0;相比对照,生物炭和秸秆还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分别增产:19.27%和8.1%,生物炭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增幅达到10.3%,差异显著。综上所述,生物炭和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培肥土壤,增加作物产量,为秸秆及生物炭广泛推广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秸秆还田可在玉米生育后期适量追肥灌水,以达到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作物收获后留有25cm以上的根茬,地表有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实行免耕播种,用化学结合机械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过渡依赖化肥和除草剂,残留地膜清理不彻底,土壤板结速度急剧增加,板结程度十分严重,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较低,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采用炭化秸秆覆盖后旋耕+地表覆盖、地表覆盖炭化秸秆、不施撒炭化秸秆三种模式开展板结土壤改良试验研究。对秋翻前、冻融期和幼苗期农田不同土层进行土壤紧实度、容重和有机质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引入机械旋耕将炭化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浅层耕作板结土壤的紧实度和容重,并提升其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秋耕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贤清  李荣 《农业机械学报》2020,51(12):262-275
为探明秋耕覆盖措施下农田土壤水热肥特性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6年在宁南旱区秋作物收获后,通过设置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研究马铃薯生育期0~200cm层土壤贮水量、0~25cm耕层土壤温度和0~40cm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马铃薯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覆盖处理保水效果最佳,平均土壤贮水量较翻耕不覆盖处理分别提高14.4%和14.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影响显著,深松秸秆覆盖处理改善土壤水分效果最佳,平均土壤贮水量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提高20.7%。在马铃薯播种期,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耕层土壤温度影响显著,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其影响程度减小;同一耕作方式下的平均耕层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3.6℃,而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降低1.4℃。经过3年秋耕覆盖后,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0~40cm层土壤养分各指标影响均呈极显著水平,在所有处理组合中,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低。同一耕作方式下,地膜覆盖的保温效应对马铃薯生育前期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后期高温不利于马铃薯生殖生长;秸秆覆盖在整个生育期具有稳温和降温效应,有利于马铃薯中后期生长。所有处理组合中,深松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处理下马铃薯总产量和净收益较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产49.4%和38.3%,净收益分别提高129.1%和103.3%;深松地膜覆盖、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对提高商品薯率效果较好,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18.4%和16.2%。从经济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调控农田土壤水、热及养分环境,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效,在宁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水土风失、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化学除草、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和增强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施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天然草牧场)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通过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承国 《农业机械》2013,(7):122-124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生物炭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中长期综合影响效应,推荐适宜的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盐碱化耕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灌溉方式、玉米秸秆生物炭用量为二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其中灌溉方式为地下水滴灌、地下水畦灌、黄河水畦灌,生物炭用量为0、30 t/hm~2。生物炭在2016年玉米播种前施入土壤表面并通过旋耕机混入土壤耕层,2017年和2018年不再施用生物炭。2018年玉米生长季考察并分析不同灌溉条件-生物炭耦合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降盐效果、玉米产量、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地下水滴灌条件下,与未施加生物炭的处理相比,施加生物炭的脱盐量增加13.3%,作物蒸散量提高10.5%,水分利用效率6.0%,产量提高3.5%。而畦灌条件下,施用生物炭的处理的脱盐量增加5.0%,蒸散量提高1.3%,产量提高4.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1%。【结论】生物炭施用后的第3年仍能抑制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的盐分积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相比而言,膜下滴灌下施用30 t/hm~2的生物炭的节水降盐增产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与节水补灌技术组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性耕作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是对农田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麦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分和有机质,将稻麦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和农作物产量,一般每年亩还田稻麦秸秆500kg,可提高地力一个等级,对下季作物平均亩增产幅度为10%~15%,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1保护性耕作技术1.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