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气温逐渐回升,正值春菇生长旺季,由于香菇菌筒经秋、冬两季出菇后,失水较多且菌膜增厚,喷水难以吸收。第一批春菇采收后,菌筒须补水。去年我县部份菇农采用新法浸水催蕾技术措施,取得了增产20%的显著效果。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浸水最好选择在寒流来临之前或冷尾暖头的天气进行,每次浸水不得超过三小时。对于蔗渣、野草类培养料,浸水时间还应短些,以免造成菌丝失活,菌筒松散、腐烂,影响后期出菇。  相似文献   

2.
陈耀武  李巨 《食用菌》2001,23(6):6-7
近年来 ,我国代料香菇生产发展迅速 ,为能帮助解决香菇生产上存在的菌筒出菇不畅问题 ,现将我们对香菇菌丝生理成熟特性一些认识及应用报道如下 ,供作参考。1 菌丝生理成熟的概念1.1 菌丝生理成熟与菌筒出菇的关系 所谓菌丝生理成熟 ,是指料袋接种后 ,在培菌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生理特性。菌筒只有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 ,即生理成熟是菌筒出菇必备的内因条件 ,温差、光照、低温刺激和人工惊蕈等催菇措施则是外因条件 ,内因条件不具备 ,所有外因条件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生产管理中 ,判定菌筒能否催菇的唯一根据就是其生理成熟度。1.…  相似文献   

3.
罗惟希  万伍华  彭瑜 《食用菌》2007,29(5):36-37
研究表明,可用白灵菇培菌期间的积温估算其是否达到生理成熟,在菌袋生理成熟后进行搔菌催蕾,可在较短时间内正常出菇。利用冬春自然气候生产白灵菇,应建立催蕾温差刺激室,根据生产菌株所需生理成熟的积温要求,分批次安排接种期和催蕾期,可达到连续稳定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春季栽培的平菇、凤尾菇,多属中低温型,出菇适宜温度15~25℃,出菇中后期(4月上中旬)往往会遇到高温影响继续出菇.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使尚未出完或完全未出菇的菌料安全越夏,到秋季气温合适时再让其出菇,可提高春菇经济效益.根据实践经验,以下"四法"可使春菇培养料安全越夏.(一)沟藏法选地势较高、通风背阳处,挖1m  相似文献   

5.
平菇越冬管理“六字经”秋栽的平菇到来年春天仍然可以出菇。秋天采收结束后,要想取得第二年春菇的好收成,越冬管理抓“六字经”。一千。秋产平菇结束后,一般菇房湿度较大,培养料含水量较高,不利于菌丝恢复生长。因此,秋菇收结束后,要打开门窗大通风,吹干表层水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室外阳畦栽培平菇发展迅速,但阳畦春播菇往往因气温突然升高及于热风的影响,收二潮菇后即停止长菇,越夏后秋菇产量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1083年起进行了阳畦平菇越夏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取得了秋菇每米~2产量达24.3公斤,接近于重新播种的菇畦水平.现将方法简介如下:(一)停水干燥进行越夏我地春菇一般于3月15~30日播种,在5月10日左右收二潮菇后往往会遇到30℃以上、持续7~8天的高温,已形成的子实体停止生长,菌丝不再扭结分化,此时应立即停水,使畦面干燥甚至出现龟裂,以后每隔15天喷一次轻水。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越冬后的春菇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攻科 《食用菌》2007,29(6):8-8
菌床越冬后,到3月份气温逐步回升,当菇棚温度稳定在6℃以上进入春菇期管理。此时气候多变,菌丝衰弱,病虫害多发,须认真对待,以确保丰收。春菇管理前期应以提高棚内温度,调水保温为主,促进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出菇;后期要加大通风量,用足用好水,以降温保湿为主,防止死菇出现。  相似文献   

8.
1 栽培季节与环境选择。1.1 栽培季节选择 姬松茸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7℃,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18~26℃。春秋两季均能栽培,春菇低海拔区可在3月播种,高海拔区可在4月播种;秋菇可在7~8月播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条件具体安排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9.
在白灵菇栽培实践中,笔者发现栽培袋菌丝长满后,即使给予最佳出菇条件也迟迟不出菇,即便出菇但其产量、质量均不令不满意。不少观点认为: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必须继续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待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进行出菇管理。但在具体操作中,菌丝满袋后究竟还需要培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使之出菇率高、出菇较整齐,产、质量较高,笔者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秋蘑菇收获后不再增温生产冬蘑菇,菇床就进入了冬季管理阶段。菇床冬管工作的好坏,对来年春菇产量影响极大。现将冬季菇床管理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瑞萍  王庆祥 《食用菌》2000,22(6):30-31
为了适应香菇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栽培技术,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和对各地生产调查,现将代料香菇秋栽技术报道如下:1 品种的选用 秋栽香菇的种性要求有三:一是发菌旺,抗杂性强;二是早熟,接种后70~75天出菇,发菌透料后30~35天达到菌丝生理成熟;三是出菇整齐,疏密适中,菇体中等,单生,出菇潮次分明。目前适宜选用的香菇品种有856、L27等。2 接种期的安排 秋季栽培香菇在适宜接种期内以早为佳,力争早发菌满袋,早转色成熟,早出菇,多出优质菇。确定接种期应因地制宜,一般夜间气温稳定降到28℃以下就可接种。在豫西…  相似文献   

12.
气温徒降,昼夜温差大,对于秋栽正在发菌、养菌、转色的香菇菌棒极为不利,菌棒菌丝生长缓慢,分解能力差;或过早出菇,或迟迟不能转色,导致菌棒达不到生理成熟,以致出现畸形怪胎菇,严重影响着香菇的产量和质量。针对秋末冬初天气干燥少雨、温差大、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平菇栽培最好不要提倡春菇渡夏。因为在我们河北省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只适合春、秋两季栽培,如果春菇菌丝在阳畦中渡夏,中秋出菇就会变成了一年一次栽培,明显影响年产量。而且平菇菌丝在渡夏过程中,仍要进行新陈代谢,消耗料中的营养;再之,菌丝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菌龄加大,生命力势必降低,这也会影响到产量。现就春栽平菇在初夏前采收结束的高产措施简介如下: 1.畦地应选择阳光充足(如房前、墙前)易保温挡风的地方。春天地温易升温,做畦的坑不要挖  相似文献   

14.
开春后袋式栽培的平菇,因有效出菇时间短,产量低,越夏后,菌筒中的水分、养分已不能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如何在春菇生产期间加强管理,使越夏后能再夺高产,是广大菇农非常关心的技术问题。笔者在稷山县平菇栽培专业户马炎更家的菇场,经过多次探索试验,可使平菇增产150%~200%,而且菇体质嫩、味鲜美。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灰树花的绿色高效栽培,首先对适栽优良品种进行筛选,随后开展温度对菌丝生理成熟度的影响、刺孔对出菇的影响、菌袋摆放对出菇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2个灰树花优良菌株HSH3和HSH4具有易现原基、朵型好、产量高的优点;发菌满袋后在22℃~25℃暗光条件下培养12 d~18 d,菌丝即可达到生理成熟,大量形成原基;通过定位刺孔管理可实现定向出菇,达到出菇整齐、菇质优的效果。相较于单层地面摆放,层架式栽培管理的空间利用率提高近3倍。采用的灰树花层架式栽培模式,具有清洁、绿色、高效的特点,对灰树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春栽香菇,是指在春季接种,菌袋经越夏,于秋末冬初出菇的栽培方式。该模式因具有适栽期长,点种时气温较低,接种成品率高而稳;菌丝发菌期长,分解培养料彻底,产量高且菇形圆正;  相似文献   

17.
李强  陈有兴 《食用菌》2001,23(2):28-29
花菇是一种集色、香、形为一体的香菇,是我国食用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由于生产花菇品种是中低温型,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26℃;35℃以上停止生长,且生产周期较长;菌丝培养需经炎夏,因此菌筒能否安全越夏是关系花菇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观察和试验,为确保菌筒安全越夏,应着重抓好以下六个关键技术:1 适宜越夏场所 根据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应选择阴凉、通风、防雨淋,培养室温度控制在30℃以下,最高温度不超过33℃,如土木结构的平房、礼堂、仓库等越夏,也可在室外搭荫棚度夏;千万不要…  相似文献   

18.
秋菇结束后要想取得来年春菇的好收成,必须加强越冬管理。现根据当地菇农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六点,供同行参考。一干通过50多天的秋季产菇,一般菇房湿度较大,培养料及覆土层含水量较高,不利于菌丝恢复生长。因此,秋菇结束后要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以吹干覆土层表面水分为度。  相似文献   

19.
春栽香菇,是指在春季接种,菌袋经越夏,于秋末冬初出菇的栽培方式。该模式因具有适栽期长,点种时气温较低,接种成品率高而稳;菌丝发菌期长,分解培养料彻底,产量高且菇形圆正;出  相似文献   

20.
黄文 《食用菌》2003,25(5):33-34
长根菇Oudemansiellaradicata属伞菌目、白蘑科、小奥德菇属 ,是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生长的一种食用菌 ,肉质细嫩 ,盖肥柄脆 ,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近年来 ,我们在秋末冬初开始接种栽培获得理想的效果 ,生物学效率达 80 %以上。现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季节 该菇系土生木腐菌 ,要求培养料含水量 6 5 %,空气相对湿度 85 %~ 95 %,适宜中性或微酸性环境中生长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 12~ 30℃ ,最佳温度 2 0~2 5℃ ,菌龄长 ,菌丝长满袋一般 30~ 45天 ,再经 30~ 45天达到生理成熟。子实体分化和生长温度 15~ 2 8℃ ,最佳温度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