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香姑菌盖的碱浸物、水浸物分别纯化,得到了Lea,Lew两种香菇多糖。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分子量测定、旋光度测定、单糖组成及其摩尔比测定的结果表明:Lea与Lew是香姑多糖家族中的新成员。研制出的香菇松生产专用机械-擦菇松机,采用安装特殊揉搓装置,具有一定间隙的内外滚筒的相对旋转,将锅巴状物料搓松。加工的香菇松疏松绵软,形似猴毛。工效是手工搓松的30倍左右。已筛选出麻辣型、美味型、清淡型三种配主,吕  相似文献   

2.
香菇多糖的提取纯化及成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多糖是香菇中重要的药用成份。据报道它具有抑制肿瘤、降低转氨酶,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由阳性转为阴性以及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日本千原吴郎曾从新鲜香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六种香菇多糖。本文试图利用释酸、释碱和热水提取干香菇子实体中的香菇多糖,并进行初步分析。(一)香菇多糖的提取纯化取干香菇(采自湖北京山县)1kg,用乙醇、甲醇浸泡软化后,经高速捣碎机捣成浆糊状,热水浴搅拌2小时后,离心得沉降物,用80~90℃热水浸提沉降物2小时、离心得上清液和沉降物。沉降物重复用热水浸提2次,收聚上清液经浓缩后用3倍体积的95%乙醇醇析24小时,离心收聚醇析沉降物,再依次用无水乙醇、乙醚洗涤沉降物,反复用Sevage 法除去沉降物中的蛋白质,透析48小时后浓缩,再用95%乙醇醇析,醇析沉降物经无水乙醇、乙醚洗涤3次,干燥得灰白色粉末状水溶性香菇多糖(HLP)57.5g。在热水浸提后的沉降物中加1.5%三氯乙酸搅拌溶解,2小时后离心得上清液和沉降物,其沉降物重复2次酸提,上清液经1NNaOH 中和后低温醇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香菇(Lentinus edodes)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再根据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的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分析确定香菇菌糠多糖提取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香菇菌糠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4℃、提取时间6 h、水料比55:1(m L·g-1),多糖最大提取率5.61%。响应面优化法提供的参数准确可靠,按该工艺能够提高香菇菌糠的多糖提取率。  相似文献   

4.
香菇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和保湿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玢  任清  李奇  董银卯  赵云云 《食用菌》2008,30(5):58-60
利用热水浸提法从新鲜香菇中提取香菇多糖,通过L9(3^4)正交实验对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提取香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料液比1:7,提取时间6h,pH6.0,最优产品得率1.46%;并采用体外法、体内法对香菇多糖的保湿性能进行评价,采用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香菇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香菇多糖具有保湿效果。  相似文献   

5.
香菇子实体多糖分步酶解法提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多糖酶解提取的工艺参数,然后在优化酶解条件下,依次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分步处理香菇子实体以提取香菇多糖,并与单一酶解提取法和传统热水浸提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依次为加酶量0.8%、温度45 ℃、pH 4.5、提取时间1 h,加酶量1.0%、温度45 ℃、pH 3.5、提取时间2.0 h和加酶量1.0%、温度45 ℃、pH 4.0、提取时间1.5 h;在优化提取条件下,分步酶解法提取香菇粗多糖的提取率可达14.17%,比传统热水浸提法提高128.2%,比单独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提取分别提高了43.71%、46.99%和23.11%.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分步酶解法提取的香菇多糖纯度明显高于热水浸提法提取的香菇多糖.-  相似文献   

6.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超临界CO2辅助提取法和传统热水提取法2种工艺对香菇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1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 h.超临界CO2萃取脱脂后,热水浸提时间为1 h.仅用了传统方法热水浸提时间的1/5,香菇多糖提取率为6.87%,比传统热水浸提法提高3.16%,所得产品紫外吸收光谱显示,产品杂质含量少,红外光谱显示结构与直接热水浸提法一致.采用超临界CO2辅助提取后,香菇多糖的提取率和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探究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优化提取香菇多糖。以香菇多糖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香菇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且结合实际情况,获得了香菇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0,超声提取功率200 W、超声提取温度70℃、热水浸提温度79℃,超声提取时间20 min,热水浸提时间1 h。在此条件下,香菇多糖含量为0.650 g·100^-1g^-1,该结果与建立模型的预测值0.655 g·100^-1g^-1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nula edodes)、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杨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 6种食用菌进行中药渣固体发酵,采用热水浸提法取得不同食用菌菌质中的粗提物,比较不同部分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样品处理后NK细胞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水提醇沉物中香菇多糖含量最高(25.56%),白灵菇多糖含量最低;水提醇溶物中花脸香蘑多糖含量最高(22.55%).各种食用菌的提取物在一定浓度下对小鼠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增强作用,其中香菇、杨树菇的水提醇沉物表现明显的剂量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香菇柄多糖蛋白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一种经过粉碎→酶解→分离→提纯香菇中多糖及氨基酸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香菇中各部分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但采用复合酶提取法,由菇盖和菇柄所得提取物在营养成分上的差距明显缩小,如两者总氨基酸中所占必需氨基酸的比例趋于相近,相比于热水浸提法而言,总氨基酸含量提高2倍,多糖含量提高4倍,某些特殊成份的含量也显著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裂盖马鞍菌粗多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裂盖马鞍菌(Helvella leucopus Pers.)子实体粗多糖,然后分别采用DPPH 法、水杨酸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粗多糖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活性.结果表明,裂盖马鞍菌子实体水溶性粗多糖得率为21.92 mg/g(干重);在试验条件下,粗多糖对DPPH·、·OH和·O-2最高清除率分别为96.88%(5 mg/mL)、94.48%(10 mg/mL)和92.82%(10 mg/mL),对DPPH·、·OH和·O-2清除作用的EC50分别为0.68 mg/mL、0.85 mg/mL和0.59 mg/mL;裂盖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灵芝多糖提取及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赤灵芝子实体原粉中分离提纯得到2种均一多糖GLP1-1和GLP2-2,并应用HPLCS、ephadexG-100凝胶层析I、R、UV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2种多糖进行纯度鉴别、组分测定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多糖GLP1-1是由木糖、D-半乳糖、D-葡萄糖、鼠李糖组成,UV光谱和IR光谱显示GLP1-1和GLP2-2均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并且具有β-吡喃多糖糖基的特征吸收峰;推断GLP1-1和GLP2-2为β-吡喃杂多糖。  相似文献   

12.
以白及块茎为试材,采用超声辅助聚乙二醇6000/磷酸氢二钾(PEG 6000/K2HPO4)双水相法提取白及多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BBD中心组合)试验相结合分析料液比、提取时间、多糖粗提液体积、PEG 6000用量、K2HPO4用量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期为高效提取白及多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多糖粗提液体积和PEG 6000用量、PEG 6000用量和K2HPO4用量交互作用显著,而多糖粗提液体积和K2HPO4用量的交互作用较弱,对白及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因素大小为PEG 6000用量>多糖粗提液体积>K2HPO4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多糖粗提液体积5.0 mL,K2HPO4用量1.0 g,PEG 6000用量2.0 g;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经过3次平行试验,多糖提取率为72.81%,与预测值的偏差为0.94%,说明工艺条件稳定可行,结果重现性较好。白及多糖对亚硝酸盐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并且清除率随多糖浓度提高而增大。由此说明,优选出的白及多糖提取工艺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紫蘑菇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贺兰山紫蘑菇为材料,采用纤维素酶酶法提取多糖,并经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其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以明确贺兰山紫蘑菇的多糖组份和纯化方法。结果表明:贺兰山紫蘑菇多糖含有Ⅰ和Ⅱ2个组分,纯化后二组分均不合有核酸和蛋白质,此方法适宜该蘑菇多糖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4.
张德  向长萍  李俊丽  孔令伟 《园艺学报》2010,37(7):1169-1174
对苦瓜3个自交系果实中的多糖结构和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得到苦瓜粗多糖,进一步经过脱蛋白、透析等纯化工艺得到苦瓜多糖,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多糖组成,红外光谱法测定其糖苷键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生长环境下,3个苦瓜自交系多糖在其含量、单糖组成以及结构上均存在差异;苦瓜水溶性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此外3号和8号自交系还含有少量的鼠李糖和木糖;构型分析表明苦瓜多糖主要以α型和β型吡喃糖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食药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对食药用菌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糖的生物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揭示多糖的生物活性已显得愈来愈重要。本文综述了食药用菌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方面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2种灵芝液体培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赤芝和松杉灵芝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赤芝和松杉灵芝进行液体培养,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干燥菌丝体多糖,通过蒽酮-硫酸法测定赤芝和松杉灵芝多糖含量。测得赤芝多糖含量为7.22%,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为3.78%,液体培养赤芝生长速度比松杉灵芝快,多糖含量也比松杉灵芝高,因此,赤芝更适合用于液体培养生产灵芝多糖。  相似文献   

17.
对蜜环菌在不同液态培养方式下胞内多糖的合成、组成以及抗眩晕症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蜜环菌在摇床培养条件下形成菌丝球,菌丝多糖(AMP)和生物量在第8d达到最高产量,分别为124.32mg/L和10.85g/L,蜜环菌在静置培养条件下形成菌索,菌索多糖(ARP)与生物量在20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588.40mg/L和37.17g/L,静置培养对蜜环菌胞内多糖的合成有利;两种多糖在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以及皂苷含量等组成成分上基本一致;AKTA-purifier快速层析纯化系统(FPLC)检测显示,AMP与ARP有四个相同的多糖组分,ARP另多出一个组分;抗机械旋转所致小鼠眩晕症试验表明AMP与ARP活性相似,均能显著缩短眩晕小鼠逃避电击所用的时间(P<0.01),增加小鼠眩晕后的进食量,因而对机械旋转所致眩晕症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乙醇分步沉淀法从紫芝(Ganoderma sinensis)子实体水提取物中分离多糖,得到分步醇沉的粗多糖样品30E、50E和70E,比较了3个粗多糖样品的得率、多糖含量、单糖组成、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NO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表明:30E、50E和70E的多糖得率均较低,分别为0.04%、0.17%和0.49%;水解后的单糖种类基本相同,均有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但是单糖比例差异较大,70E中还含有3.4%的木糖;紫芝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广,从1.450×104到1.276×107,30E中有2个大分子量组分(重均分子量分别为8.867×106和1.276×107),50E和70E的重均分子量较小(<2×104);分步醇沉的各粗多糖样品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其中30E的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9.
分蘖洋葱叶片RNA提取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钰  李旭双  陈典  王勇 《北方园艺》2011,(14):111-113
以新鲜的分蘖洋葱叶片为材料,比较了Trizol法、Trizol改进法、SDS法、SDS改进法以及柱式植物RNA提取法提取总RNA的效果。结果表明:Trizol法和Trizol改进法所提取的RNA得率很低,且不能有效除去叶片中的多糖成分;SDS改进法能够有效的去除分蘖洋葱叶片中的多糖,提取的RNA中28S RNA亮度约为18S RNA的2倍,OD260/OD280值介于1.7~2.2之间,但RNA的得率偏低,约为56.32μg/g;柱式植物RNA提取法提取的RNA 28S、18S、5S条带清晰,完整性好,RNA的得率最高,为123.58μg/g,完全适合于分蘖洋葱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巴西蘑菇多糖冲剂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巴西蘑菇多糖的条件,研究了多糖冲剂制备工艺,并用苯酚-硫酸法对巴西蘑菇多糖冲剂中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巴西蘑菇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0min,微波功率为80%(全功率为800w),液料比为20:1.巴西蘑菇多糖冲剂配方为:巴西蘑菇粗多糖:可溶性淀粉:甜蜜素=1:4:0.04,冲剂中多糖含量为7.6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