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菇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红菇属是一类重要的外生菌根真菌,许多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在对福建闽西正红菇生态环境考察的基础上,对红菇属的种类、共生关系、生态研究概况及其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从种类鉴定、系统发育关系两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菇属(Russula)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归纳了4种常见分子生物学技术(ITS、LSU、RPB2及RAPD序列分析)在红菇属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红菇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红菇属菌类是一类具有重要食(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物种多样性高.秦岭地区的红菇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加之现有的研究手段只局限于形态学,使得秦岭地区红菇属物种的数量、系统分类学地位等尚未明确.通过梳理秦岭地区红菇属分类的现状及问题,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红菇科的菌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根据Ainsworth分类系统,初步鉴定发现30种红菇科菌种,其中红菇属15种,乳菇属15种;有毒菌种5种,可以食用19种,食毒不明6种。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4,(6)
<正>红椎菌,也叫红菇、正红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有300多种,是一种和椎木、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是在天然红椎林或白椎林里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的野生食用菌。正红菇色泽鲜艳,菌盖表面呈鲜红色,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D、E、V和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畅销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正红菇多产于我国的辽宁、江苏、福建、广西、四川、云  相似文献   

6.
福安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67.9%,森林植被类型多样,野生红菇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葡酒红菇、大红菇、菱红菇等。生长季节在7月中旬~9月中旬,主要共生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冈。林中温度25℃~30℃,腐殖层p H值为4.5~6.0,海拔在300 m左右野生红菇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红色红菇Russula rosea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或平板分离的方法对其子实体及菌根根际土壤进行分析。高通量方法分析结果,红色红菇生境中真菌种类覆盖5门,15纲,54目,75科,157属,其中绝对优势属红菇属Russula和金孢菌属Chrysosporium的占比分别为80%、2.3%,2个优势真菌R.rosea与Chrysosporiu spp.呈负相关关系;细菌种类覆盖3门,6纲,11目,20科,104属,其中绝对优势属杜檊氏属Duganell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32%、20%,且Duganella sp与Pseudomonas sp属于正相关的功能群。此外,从R.rosea子实体上分离到3株真菌,从其根际土壤鉴定到4株真菌和2株细菌。研究为红菇的人工分离培养,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云南楚雄的1种野生红菇属真菌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丝体经纯化培养后进行液体培养,培养的菌丝体用于ITS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的PDA培养基对红菇分离效果最佳,红菇菌丝白色、菌落较小,长势极慢;液体培养菌丝体生长缓慢,培养时间较长;菌丝球经过分子鉴定后确定为绒紫红菇(Russula mariae)。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21,(5)
对采自浙江省景宁县大仰湖自然保护区的375份大型真菌标本进行形态学和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共鉴定大型真菌107种,隶属于2门4纲13目34科67属,物种丰富的科为牛肝菌科Bole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丰富的属为蘑菇属Agaricus、乳菇属Lactarius、鹅膏属Amanita、红菇属Russula、粉褶菌属Entoloma、多汁乳菇属Lactifluus。对鉴定出的每个大型真菌的经济价值进行查证,其中可食用21种,可药用21种,有毒20种。  相似文献   

10.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延伸的余脉,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森林生长茂密,真菌资源丰富,依据在色季拉山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23种,其中红菇属(Russula)15种、乳菇属(Lactarius)8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云南7种红菇科(Russulaceae)野生食用菌营养价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17项营养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丰富,风味氨基酸含量高,17项营养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系统聚类分析将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分为3类,第1类: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第2类: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第3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静生乳菇(Lactarius quietus)、稀褶多汁乳菇(Lactarius hygroporoides)。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建立了综合得分函数模型:Z=0.469Z1+0.252Z2+0.122Z3+0.070Z4,揭示了不同种类红菇营养价值的差异,得到了综合评分较高的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相似文献   

12.
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了红菇子实体多糖热水浸提法的条件为水料比3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h.在此提取条件下,提取率为4.33%.粗多糖经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得到D1、D2、D3和D4四个组分.研究了红菇粗多糖及其各组分的还原能力、对·OH的清除作用以及清除NO2-的作用,以此来评价该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红菇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对·OH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对N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红菇的研究概况 ,包括红菇生态、营养和功能性成分、人工培养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展望开发利用红菇资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灰肉红菇的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分离出1种丝状真菌,显微观察没有锁状联合,经ITS鉴定属于丛赤壳菌属。该种真菌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比一般腐生真菌慢,最适生长温度是25℃-28℃,在30℃时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最适pH值是5—7,符合红菇的生境条件。培养基中添加红菇宿主柯树的根、叶以及红菇子实体粉、活性炭能显著促进其生长。对该真菌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菇的生长特性,为后续红菇研究积累资料,其本身是否是1种丛赤壳菌新种,以及是否与红菇的生长、菌根形成有关系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香蕉和青头菌为原料酿制风味香蕉果酒,研究了青头菌汁液对香蕉汁酒精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青头菌汁液对香蕉果酒发酵具有促进作用,最适条件为发酵温度30℃,果酒干酵母用量0.10%,果汁外观糖度18%,青头菌汁液4%,发酵7d,酒精产率达8.4% vol.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蛋白质评价及品种间氨基酸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见野生食用菌松茸、革质红菇、美味牛肝菌和人工食用菌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中营养成分蛋白质进行质量评价及互补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食用菌因其品种、来源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和几种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与WHO/FAO模式谱接近程度有一定差异,但通过利用各食用菌品种之间的氨基酸互补性,可对其差异加以改善,极大提高了食用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旨在为居民平衡膳食提供食用菌营养素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7.
用发酵法培养大白菇菌丝体,并对菌丝体进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试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测定粗多糖含量,摸索大白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时间、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浸提液最终浓度.结果表明:大白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液浓度80%,浸提时间1h,浸提温度25℃,浸提比为1:50.  相似文献   

18.
江西红菇属的种类及自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江西省的红菇属27个种的分类和自然分布。  相似文献   

19.
多种食用菌粗提液对烟草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1种食用菌水提液对异丝腐霉、黑胫病菌和青枯病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取红葱、香菇、木耳、块菌、黑牛肝、黄牛肝、美味牛肝菌、大红菇、奶浆菌、青头菌和虎掌菌等粉末分别与蒸馏水混合后搅拌破碎,采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和真空抽滤泵进行抽滤,得到无菌提取液,对异丝腐霉、黑胫病菌和青枯病菌3种烟草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1种食用菌提取液对3种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真菌的抑制率与提取液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其中红葱10%提取液对2种真菌菌株抑制率最高,达到100%。大红菇提取液对烟草青枯病菌表现出农用链霉素相当的抑菌效果;奶浆菌提取液对异丝腐霉的毒力最强,红葱和黑牛肝提取液次之,大红菇提取液对异丝腐霉的毒力最弱;黑牛肝提取液对黑胫病菌的毒力最强,块菌和红葱提取液次之,而1.7%美味牛肝菌提取液对黑胫病菌有促进菌丝生长作用;奶浆菌提取液对黑胫病菌的毒力最弱。可见11种供试食用菌中确实存在抗植物病原菌物质,为生物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