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近48年(1954-2001年)沙尘暴天气气象数据研究通辽市沙尘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通辽市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规律;2)通辽市沙尘暴发生的持续时间、次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近48年间沙尘暴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20世纪50-70年代是高发期,且变化幅度大;3)80年代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后又呈上升趋势;4)一年中春季3个月,尤其是4月份是沙尘暴发生高峰期;5)沙尘暴的发生与降雨量、风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发生沙尘暴的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为此,笔者对有关辽宁省沙尘天气的成因、来源及危害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沙治沙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沙尘暴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2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这是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建国50年来全国67773条气象站沙尘暴记录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易发区域广泛,但多发区集中在我国西部,与荒漠化状况相近;70年代前沙尘暴有增无减,但因当时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并未引起足够重视;70年代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期,80-90年代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逐渐减小,强度有所减轻。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尘暴灾害损失日趋增大。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对减小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及灾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阿拉善地区1961-2003年43a的沙尘暴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天气在空间分布上以拐子湖为中心向外辐射减少,且北部、东部区域沙尘暴发生多,西部、南部区域发生少;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沙尘暴春夏多发、秋冬少发的分布规律,年际间沙尘暴发生时间(以d计)高于多年平均发生时间的年份少,年代际间则以20世纪70年代沙尘暴发生时间最多,之后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沙尘暴出现时间是该地区特定气候、地理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反映,沙尘暴发生时间与大风发生时间呈正相关。与当年气温、上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且月均沙尘暴发生时间与月均大风发生时间呈紧密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85。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呼和浩特地区1954-2001年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以及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因子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该地区沙尘暴发发生的规律,为当地沙尘暴预防及减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呼和浩特地区近48 a的沙尘暴发生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从90年代后有所增加,特别是2000年开始急剧增加.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变化看,春季午后至傍晚是沙尘暴的多发期.从沙尘暴发生持续时间和次数的季节变化看,一年中春季沙尘暴发生持续时间和次数都偏高,尤其是4月份为全年最高,5月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8月和10月为全年最低;沙尘暴发生与降水量和前一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与当年的风力强劲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疆沙尘暴气象灾害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何清  贾春光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12-214,219
新疆要快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抵御沙尘暴灾害的能力,急待了解沙尘暴灾害的演变规律。利用气象灾害历史统计资料,总结新疆沙尘暴危害的主要类型,分析1761~1949年新疆沙尘暴灾害基本特征和1961~2000年沙尘暴灾害的频次演变,得出新疆重大沙尘暴灾害呈阶段性变化。这与沙尘暴天气日数呈下降变化趋势并不具有同步性。新疆沙尘暴灾害受经济、人口、耕地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针对强对流天气的相关预报工作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等方面。随着各监测手段的不断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也逐渐向全面化的数据资料收集、分析、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维持手段等方向发展。基于此,从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进展和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前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是漯河地区常见气象灾害之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来势猛、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破坏力强,预报难度大。因此,要充分认识汛期天气气候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做好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工作,加强基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服务,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切实做好汛期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0年春季,沙尘暴频频席卷我国北方,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使农业、交通、通讯等行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资料表明,沙尘暴天气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危害越来越严重,其原因主要有5点:气温增高,使地表水分散失加速;降雨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气候反复无常,大风天气增多;生态条件恶化,植被生长发育受制;人为活动恶化了生态环境。面对沙尘暴的威胁,需采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适时人工降雨;植树种草,增加植被;改革耕作方式,蓄水保墒三项战略性措施,以有效遇制沙尘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是长期以来影响京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灾害之一。该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6个气象站1957-2007年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GIMMS-NDVI、SPOTVGT等遥感植被数据,研究了近50a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植被恢复的关系。研究表明:近50a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尘暴发生频次呈显著下降趋势,虽自1999年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20世纪50-60年代。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沙尘暴变化的最重要气象因子。近30a,治理工程区沙尘暴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植被覆盖与相对湿度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2.7%和44.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具有一年的滞后效应,夏季植被覆盖会显著影响到下年沙尘暴发生。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沙尘暴频发的荒漠草原区植被覆盖显著提高,对缓解京津沙尘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