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电镜对拟南芥野生型及epn型突变体小孢子发生和发育进一步研究(此突变体的特征是花粉从游离核时期就具有多核、多沟并有分枝的花粉管),值得注意的是突变体在发育至四核花粉母细胞时期,在整个母细胞原生质膜外开始形成小孢子的外壁(与野生型晚期四分体内单倍体小孢子原生质体外形成的外壁相同),此外,在突变体小孢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也未见到正常四分体的出现。因此,设想具有两个营养核、两个生殖核的突变体的大花粉直接由非正常的四核花粉母细胞形成,突变体发生缺失的时期在前减数分裂期或减数分裂Ⅱ  相似文献   

2.
在短日照生长条件下,拟南芥维管发育有一定量的次生生长,可模拟林木木材的形成过程。前期研究中,筛选到 1 个突变体,在短日照生长条件下,相对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植株矮化且茎中下部有脊状结构附着,并伴随有发育迟缓、营养生长时期延长和莲座叶叶片边缘呈锯齿状等性状,将其命名为尾翼茎突变体( tfos) 。切片显微观察表明,尾翼组织具有明显维管结构,推测为茎内部细胞不正常分化导致该表型; 遗传分析显示,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将其定位到 1 号染色体上,与 SSLP 标记F11A17-48074 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3.
木材形成是木本植物特有的生物学过程,拟南芥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也能形成类似“木材”的维管组织,因而可以借助拟南芥丰富的基因资源研究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前期建立的毛白杨次生维管系统再生实验体系,通过拟南芥表达谱芯片分析再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获得149个差异表达基因.选择其中转录因子等调控基因及功能未知基因共89个基因的总计151个拟南芥突变体,经次生诱导培养发现,20个突变体的发芽率或成活率降低,10个突变体表型变化明显,出现维管系统次生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慢等,推测这些基因参与调控拟南芥的次生生长.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研究体系相结合,利用拟南芥次生生长诱导体系研究木材发育相关基因功能,为木材发育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条可行、有效,快速解析基因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晚花杨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城市林科所1967年从北京植物园引进了晚花杨。通过30年的栽培驯化,它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表现出速生、耐涝、耐寒、抗烂皮病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这一地区的好或较好土壤条件下可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5.
利用由NaHCO3建立的高pH值筛选培养基对毛白杜鹃组培再生的丛生芽进行了耐碱筛选,并对获得的耐碱突变体植株在碱性环境中叶绿素含量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mmol/LNaHCO3是合适的选择压,突变体植株对碱性环境比对照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受性;该筛选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高等植物体细胞突变体离体筛选技术及其在林木抗盐育种上的应用李周岐(西北林学院)AREVIEWONTHETECHNOLOGYOFSELECTIONINVITROOFMUTANTOFSOMATICINHIGHERPLANTSANDIT'SAPPLICAT...  相似文献   

7.
根据拟南芥ATH1全基因芯片分析毛白杨维管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结果,选取了在芯片中特异表达且表达量较高的MYB转录因子家族的7个基因,通过拟南芥突变体研究其对次生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及与木材形成相关的关系。通过"三引物法"的纯杂合鉴定和切片显微观察,发现其中1个突变系只有纯合突变体没有杂合体,并且茎基部维管束间纤维细胞壁和野生型相比明显增厚,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腔也随之减小,推测该突变体可能与次生壁的沉积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于2013年7-9月,对亚青会期间南京代表性地段的用花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内容包括所用花木的种类、应用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最终筛选出60种抗热耐旱适生、景观效果好、造价合理的花木种类,总结优势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2014年青奥会花材选择及应用、养护管理等提出可行性建议,也为日后南京夏季节日用花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调控林木生长发育是林木生物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然而由于林木作为研究材料的局限性,如难以在实验室操作和较长的生长周期等,大大阻碍了林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拟南芥是植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植物,是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极好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草本植物拟南芥不仅可以为林木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还可以作为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辅助手段,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林木发育分子机理研究的实验模型.本文重点讨论拟南芥在研究林木材质形成、生殖生长和休眠等独特生理规律上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运用拟南芥模型,结合林木本身的特点,建立林木与拟南芥的联合研究体系,是开展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控制成花的各基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FLC是拟南芥中抑制成花的基因,通过负调控FLC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促进拟南芥的某些晚花生态型和晚花突变体开花.研究发现,FLC的表达水平与植株低温处理的时间呈数量关系,低温处理时间越长,FLC的表达越弱.介绍了拟南芥FLC基因的分子特征以及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分子机理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试验探索了一般实验室条件下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具有较高TTC检测活性的简便方法.结果表明:选择继代后2 d的拟南芥悬浮细胞,洗涤1次,细胞沉淀重悬浮于6%蔗糖培养基,于4℃低温下锻炼6 h;浓缩细胞使之有较高的细胞密度(0.25~0.30 g/mL),加入160 g/L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直接置于-80℃深冷冰箱保存;使用时以37℃快速解冻,离心后除去保护剂,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后进行TTC活性检测,保存30 d后的细胞相对活性达0.8左右,可以满足实验室一般研究用.  相似文献   

12.
以拟南芥生态型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悬浮细胞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上加入不同激素对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产生显著影响,用最佳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构建了良好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其中拟南芥愈伤组织最佳诱导配方为MS+3.0 mg.L-1 2,4-D+0.3 mg.L-1 6-BA;愈伤组织继代配方为MS+1.5 mg.L-1 2,4-D+0.3 mg.L-1 6-BA+1000 mg.L-1 CH;悬浮培养配方为MS+1.5 mg.L-1 2,4-D+0.3 mg.L-1 6-BA+1000 mg.L-1CH。  相似文献   

13.
EBP1是一个可能在植物器官大小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但其在木本植物如杨树中的功能仍未知.在前期获得杨树PtEBP1基因并构建相应表达载体pBI121-PtEBP1基础上,利用花序侵染法遗传转化拟南芥,进而通过观察转基因拟南芥的性状变化,对PtEBP1在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杨树PtEBP1基因已成功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拟南芥表现为植株茎增粗、叶片明显增大且种子数量增多等显著有别于野生型的性状特征.该研究结果初步证实PtEBP1在植物器官发育,特别是器官大小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拟南芥幼苗(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化法作为简单方便的超低温保存方法之一 ,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茎尖、胚性细胞、原生质体、悬浮细胞等多种单一组织或细胞培养体系 ,但尚未见对幼苗这种复合组织的保存报道 .本文研究了拟南芥 (Arabidopsisthaliana ,Landsbergerecta)幼苗的玻璃化保存程序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现象 .幼苗来自萌发的种子 ,种子消毒后播种在MS培养基上 ,4℃处理 4 8h后转入 2 5℃ ,10h光周期 ,萌发不同天数为实验材料 .玻璃化程序包括 :1)预处理———用 2M甘油 +0 4M蔗糖在 2 0℃处理2 0min ;2 )脱水处理———用玻璃液PVS2 (30 %w/v蔗糖 +15%w/v乙二醇 +15%w/v二甲基亚砜 +含 0 4M蔗糖的MS) 0℃处理 50min ;3)冷冻融化———玻璃液及幼苗一起投入液氮 (LN2 )保存 ,2 0℃室温自然融化 ;4 )置换———用MS +1 2M蔗糖 2 0℃处理 30min ,成活力检查 ;幼苗转到MS培养基培养5天 ,观察再生长状况 .10天后转到培养土中 ,在生长箱中长到结实 .结果表明 :1)使用完整的程序 ,冻融后成活率最高 ,为 76 5% ;玻璃液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省去此处理成活率为 0 ;冻融是造成玻璃化保存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因子 ;2 )由萌发 0~ 2天的种子形成的幼苗便使用该技术 ,冻存融化后成活率分别为 88% ,83 8%和 76 5% ,结实正常 ;3)  相似文献   

15.
羽扇豆醇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果蔬及中草药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羽扇豆醇合酶(Lupeol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前期研究显示,编码该酶的基因在原核和酵母表达体系中均难以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产物。本研究以拟南芥为受体,通过超量表达拟南芥羽扇豆醇合酶1(AtLUP1)基因,分析利用植物细胞生产羽扇豆醇的可行性。使用气相色谱GC检测AtLUP1超量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发现48号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5mg·g^-1,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特性及其继代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拟南芥悬浮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其继代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在每个7d一次的继代周期中,拟南芥悬浮细胞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S型生长曲线。正常培养条件下,继代后2-4 d出现快速生长,此后生长量迅速下降,但接种量不同,其继代后悬浮细胞生物量及快速增长发生时期不同。维持7 d继代周期的理想接种量为起始悬浮液按10 mL/50 mL稀释。接种量小,生长迟缓,甚至不能增殖。培养基中不同激素及不同蔗糖含量均会对其生长产生极明显的影响,在B5 0.2 mg/L NAA条件下反复继代后的细胞,再加入外源NAA时,反而会抑制其生长。蔗糖含量以30 g/L最好,蔗糖含量低,悬浮生物量及细胞活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拟南芥悬浮细胞及其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潮霉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及其愈伤组织的作用效果和特性.结果表明:潮霉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均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和特性均有所不同;拟南芥悬浮细胞继代培养阶段、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和愈伤组织增殖阶段的临界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5、2.5、1.5 m g/L,液体与固体培养条件下差异极大;潮霉素需要一定处理时间才能充分表现其抑制细胞生长或杀死细胞的效果,一般液体培养条件下3 d以后、固体培养条件下5 d以后效果趋于稳定,但不同的处理质量浓度有较大差异.还就液体与固体培养条件下作用效果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潮霉素抗性标记筛选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