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3.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09,36(1):33-36
本文以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历史结论为主题,简述神农氏时代其人,对饮茶起源中心、传播及途径,神农精神对湘茶源远流长的影响,并根据史料、传说结合现实情况,对中国茶文化“摇篮”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从"神农尝百草"时期便已经开始,而茶叶作为一种中药材,它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茶与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从药食同源思想以及茶文化对外传播来阐述茶的药用价值以及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浩 《福建茶叶》2017,(11):164-165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唐朝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发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的茶器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浅析茶器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型,通过对古代花鸟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结合,针对茶器具上面的花鸟绘画进行艺术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7.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茶树、制作茶叶的国家,饮茶始于中国,不论是欧美的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自中国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早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最先喜欢茶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茶开始与宗教扯上联系,成为佛家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唐代,陆羽写出了《茶经》,他从茶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10.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茶文化不管是从最初神农尝百草的记录,还是发展到唐朝茶圣陆羽《茶经》的问世,还是到了宋朝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还是到了明  相似文献   

12.
七、应用在茶史的研究上,每每要联系到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神农氏”。关于茶叶的应用,溯源到最早是他;关于药用、饮用的孰先孰后问题,也因他而一般认为是先药用而后饮用。“神农尝百草”,这是流传甚广、影响极深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翔实的记载。例如:《史记·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  相似文献   

13.
茶缘情话     
前言:三皇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一日身中七十二毒,得一物解之。这就是茶——玉叶灵芽,天地精华。茶圣陆羽凭他的三卷《茶经》,以千古风流的文采,写茶论道,对茶的养生和文化推崇至极。随后无数骚人墨客为茶痴为茶狂……如今,为将这一中华民族国粹的茶文化发扬光大,有这么一群平凡而普通的人在努力着——10年前,石狮的茶界发生了件津津乐道的事。一位茶老板一掷数万元面向全国对联求偶,上联:茶王茶客茶博士。历经半年,终得下联:宜气宜神宜延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5.
周崴 《福建茶叶》2016,(3):404-405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经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成为华夏民族的瑰宝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有关茶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文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展开论述,并且阐述了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法律保护问题,以期为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茶叶与抗癌     
许良中 《茶报》2004,(4):17-18
茶作为传统饮料在我国已有约5000年历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早就有饮茶健身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汉代《神农本草》也记载了“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把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17.
刘凤桐 《福建茶叶》2016,(8):391-392
陆羽被公认为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第一部关于茶的知识的集大成。陆羽首次提出神农氏是茶之祖。经过郑玄对《礼记·月令》的附会,炎帝与神农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成为了后世文化衍生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茶道与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成就人格理想的重任。音乐沟通了具有技术特征的茶艺与具有超越性特征的茶道之间的联系。音乐对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美德教育,透过茶艺及茶文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羽《茶经》“一之源”,极为简明地阐述了茶树原产地、茶树的性状特征、茶的用字与名称、茶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技术以及茶的功用等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本文根据古今相连的原则,略加论述。 (一)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就发现了茶树。《茶经》开篇指出,茶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茶经》这段开头语,为我们研究茶树原产地提供了依据。“庸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个道”,“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19.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属于峡州,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制茶工艺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创始地之一,相传“神农尝百草,Et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就发生在夷陵一带。邓村乡是夷陵茶树种植的核心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以盛产贡茶享誉四海,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薛德炳 《茶叶通讯》2014,41(4):52-54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