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省马铃薯区试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GGE双标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GE双标图对2010—2011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中11个马铃薯参试品种在5个试点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株高,单株块茎数,单株主茎数,单株块茎重量。结果表明,在参加马铃薯区试的11个品种中,品种(系)的丰产性表现较好的是G9(威薯001)、G2(宣薯2号)、G4(2005-1)、G6(0402-7)、G7(0402-2)、G5(W04-36),丰产性表现较差的是G8(盘薯1号),G10(黑美人)。品种(系)稳定性方面,G6(0402-7),G8(盘薯1号),G5(W04-36)的稳定性较好,G11(米拉)稳定性最差。总之,品种G5(W04-36),G6(0402-7)稳定性、适应性与丰产性表现良好。参加区试的5个试点中,区分力较强的试点为E2(毕节),E1(安顺),E3(凤冈),区分力较弱的试点为E4(六盘水),E5(威宁)。在代表性方面,试点E1(安顺),E4(六盘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试点E3(凤冈)的代表性最弱。所以,既具有强区分力又具有代表性的试点为E1(安顺)。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种质资源, 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 于2019年-2021年, 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小麦品种(系)存在赤霉病抗性差异, 筛选出‘华皖麦24’‘宛1204’和‘皖垦麦1708’等9个两年表现稳定的中抗品种(系), 占总数的16.67%;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抗病组品种(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感病组品种(系)。其中, ‘宛1204’和‘徐麦17252’中抗赤霉病, 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可以作为抗赤霉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渭北旱塬的不同覆盖试验,对覆盖方式与小麦产量、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地膜、秸秆-地膜、渗水地膜-秸秆覆盖地面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以地膜全程覆盖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可达6 971 kg/hm2,与无覆盖处理相比,不同材料和时期覆盖后小麦最高增产92.62%,最低增产23.16%;(2)地膜或者渗水地膜-秸秆全程覆盖地面,小麦产量显著高于休闲期覆盖;(3)不同材料覆盖地面后,小麦的农艺性状可以得到大幅改善,但在全程覆盖的处理中,小麦基本苗数下降。  相似文献   

4.
燕麦是传统旱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灌溉条件下会出现倒伏等问题。为了探讨灌溉条件下高产燕麦品种对农艺性状的特殊要求,对12个燕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差异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产量及基本苗、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主穗长、旗叶长等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株高差异不显著,产量在3 706.20~5 106.30 kg·hm~(-2)之间,变异系数CV=10.07%,燕麦品种MF9521-28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与成穗数(r=0.9557)、基本苗(r=0.6761)、千粒重(r=0.5186)、株高(r=0.2634)、生育期(r=0.0964)呈正相关,与穗粒数(r=-0.4452)、主穗长(r=-0.5977)、旗叶长(r=-0.9376)呈负相关;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生育期旗叶长基本苗株高主穗长。综合分析表明,灌溉条件下燕麦获得高产的理想模型是:较高的成穗数(508.05~552.75×10~4·hm~(-2)),适宜的基本苗(420.00~422.55×10~4·hm~(-2))、千粒重(22.27~25.25 g)、株高(113.85~118.80 cm)、生育期(85 d),较小的穗粒数(46.75~50.18粒)、主穗长(18.90~19.95 cm)、旗叶长(16.50~17.60 cm)。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指标的制定是筛选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比较危害指数、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相对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指标鉴定结果,发现以感虫品种为对照,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和单穗虫数等多个指标为依据的聚类分析法的鉴定结果最符合客观实际,建议今后在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西北旱区饲用甜高粱最佳灌溉定额和节水效果,进行了覆膜畦灌条件下饲用甜高粱需水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2 400、3 000、3 600、4 200、4 800 m~3·hm~(-2))条件下,饲用甜高粱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甜高粱生育期0~100 cm土层含水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发生在播后62 d。当灌溉定额小于2 400 m~3·hm~(-2)时,严重影响甜高粱长势,植株表现为矮小,茎秆增粗,干物质累积量降低。随灌溉定额的降低,甜高粱茎秆汁液的含糖量呈提高的趋势。甜高粱生物产量的增加是由于株高(R~2=0.97)、LAI(R~2=0.81)、茎节数(R~2=0.59)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节水和增加生物量角度而言,畦灌条件下,甜高粱在全生育期灌水4次,灌水定额为900 m~3·hm~(-2),灌溉定额为3 600 m~3·hm~(-2)的灌溉制度最优。  相似文献   

7.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31个谷子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茎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谷子新品种(系)的8个分级性状多样性差异较大,株型、穗型和穗密度多样性较高,谷粒颜色和米色多样性指数较差;8个产量性状中,单穗重、穗粒重和株高多样性丰富,生育期和出谷率多样性差;节长中,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为23.294~26.811,H'变化范围为1.860~2.184,首部第3节CV较大,H'最高,多样性丰富;节粗中,CV变化范围为16.455~25.610,H'变化范围为1.473~2.023,首部第1节CV中等,H'较大,多样性丰富;不同节位的节粗具有一定的群集性,不同节位的节长位点分布较为分散;依据茎杆特性可将谷子新品种(系)划分为两大类群;单穗粒重与茎杆粗H'和茎杆长CV呈正相关(r=0.50,0.46,P0.05),且与茎杆粗CV和茎杆长H'呈负相关(r=-0.51,-0.47,P0.05)。31份谷子新品种(系)农艺和茎杆性状多样性丰富,茎杆长和粗对产量性状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密度对地膜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天水地区大田设置6个播量水平,观测不同密度条件下地膜小麦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并与露地小麦相对照。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基部节间长度是有规律的增加;地膜小麦的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基部节间长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地膜小麦的增长较快;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均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地膜小麦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交幅较大;叶面积指数、叶片功能期,地膜小麦和露地在密度交化过程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籽粒饱满指数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二者有相同的趋势。而粒叶比则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倒伏程度以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9个经PCR检测确定为转Bt基因阳性的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外源基因Bt的导入对9个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受体为K222时,Bt基因导入使得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当受体为XH25和XH30时,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无显著水平;2 9个转基因品系间株高、始节高、始节数和铃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有效果枝数和有效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 9个转基因品系的产量性状与对照差异均无显著性;4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果枝数、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与籽棉产量呈显著相关;5两年(2014和2015)和两点(北疆和南疆)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养分50%有机肥加50%化肥,水稻实产最高;常规施肥与施用等养分有机肥相比,水稻产量差别不大,有机肥替代基肥中化肥的比例控制在50%左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新疆耐盐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主要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04年,通过大量组合有性杂交、系统筛选,初步选育出53个耐盐新品系。耐盐新品系均含有适应本地盐碱地种植的基因型材料,在含盐量为5‰~9‰时,与普通小麦一样的常规管理条件下,均正常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均未表现出盐害现象;具有植株较矮、穗较长、小穗多、穗粒数多、籽粒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北部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节水生理特性和选择节水品种,以北部冬麦区有代表性的30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节水处理和正常灌溉处理下,对主要生理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在拔节期以后的不同生育时期存在着显著差异,抽穗期的NDVI出现拐点,此时期保证水分供给,有利于延长叶片功能期。在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NDVI、叶面积指数和光截获的变异系数存在差异,和其他性状相比广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48.61%、58.51%和72.84%,受环境影响较大。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与产量的关联性较高,位于前列;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最好的品种(系)为:CA0391-1、中麦998、农大211、中麦175、 CA0958、中优206、农大5181、航麦247、 CA1146、中麦818和京冬17;在节水处理下,最好的品种(系)为:中麦175、中麦818、 CA0391-1 、CA1091、中优206、轮选1690。因此,可根据NDVI值判断小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将NDVI、冠层温度和光截获作为评价品种(系)抗旱性主要性状指标,在进行抗旱小麦选育时,可将CA0391-1、中麦175、中优206和中麦818作为抗旱选育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黄淮冬麦区小麦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产量与容重、硬度、出粉率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等品质性状无显著负相关性,因此,高产与上述品质性状可以较容易达到同步改良;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多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提高产量可能会导致这些品质性状变劣,但在某些试验点和在某些品种中,它们无显著负相关性,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千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等产量性状与多数品质性状呈负相关,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与多数品质性状呈正相关或极微弱的负相关,因此初步认为,在高产、优质育种中,侧重于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选择,有可能会协调高产与优质间的矛盾;面团流变学特性和产量性状间元显著矛盾性,较易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量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春小麦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量为4 286 m3/hm2(常规对照灌溉量4 495 m3/hm2,减少209 m3/hm2)未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灌溉量为3 6 70 m3/hm2(比常规灌溉量减少825 m3/hm2)对春小麦生长产生了部分不利影响,但没有使产量明显降低;灌溉量为3 060 m3/ hm2(比常规对照减少1 435 m3/hm2)使春小麦株高降低、干鲜重减少、产量明显减少,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正常年份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适宜灌溉量在3 900~4 200 m3/hm2,尚有200~5 00 m3/hm2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4个稻瘟病菌小种对浙江省280份水稻新品种(系)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籼稻和粳稻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21.62%和39.05%,说明粳稻具有较籼稻更广的抗谱;浙江省新品种(系)对ZB13小种具有较高的感病率,籼稻和粳稻的感病率分别为69.37%和52.07%。  相似文献   

17.
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过程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分蘖~抽穗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生物产量较小,抽穗后,喷灌有利于植株对干物质的积累,成熟时其生物产量比地面灌溉条件下高8.9%;在分蘖~拔节期,净同化率较低,孕穗~成熟期比地面灌溉高15.7%~30.9%;从第一次灌水处理至成熟,群体生长率平均比地面灌溉高10.1%;在生长前期(分蘖~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增长较慢,在生长后期(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低,从而使生长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时间比地面灌溉高15.5d。综上所述,喷灌对冬小麦群体生长的影响具有前控后促的特点,其生长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考种结果显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地面灌溉提高了5.9%、2.8%、11.3%,二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