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早熟玉米新杂交种绥玉7号的选育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绥玉7号玉米杂交种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于1992年杂交育成,其杂交组合为合344×8941。经过鉴定、品比,省、地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于1998年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其主要特点是:株高中等,结穗部位整齐一致,适于机械化收割;根系发达抗倒,耐旱能力强,生育后期持绿性好,脱水快,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高抗大斑病及丝黑穗病。1 选育经过与产量表现。1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11 母本自交系合344 是由合江农科所用当地农家品种白头霜×Mo17,然后又用白头霜回交2次… 相似文献
7.
玉米单交种豫玉27号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豫玉27号(原名洛单94-1)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对密度具有广适性,适宜种植密切为45000-75000株/hm^2。采用N、P、K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豫玉27号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N(x1)、P(x2)、K(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P、K。筛选出玉米产量大于等于10800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3.15-399.15kg/hm^2、P2O5171.90-175.05kg/hm^2、K2O167.25-174.60kg/hm^2,其比例为:2.3:1:1。 相似文献
8.
新饲玉1号是山西北方种业股份公司和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5d,适宜≥10℃有效积温3200℃.d以上的地区种植。2001~200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生物产量高、稳产、优质、抗病、抗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生物产量90000~120000kg/hm2。种植密度75000株/hm2,子粒乳线下移至2/5~3/5时即可收获青贮。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对2002~2004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漯单9号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5.
16.
华玉4号生产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两个因素,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在贵州遵义、湖南慈利和湖北仙桃不同生态环境(分别代表山区、丘陵、平原)条件下,华玉4号的生产力水平及相关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华玉4号的产量在试验中的两种施肥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密度间、不同生态环境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山区产量最高,平原次之,丘陵最低.②华玉4号的其它有关性状在两种肥力水平间也无显著差异;而有的与密度和(或)生态环境有关,有的则与二者无关.文章最后提出了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在6个密度下研究沈爆3号的冠层结构、生理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比5.25万、6.00万、6.75万、7.50万、9.00万株/hm2增产21.96%、22.75%、11.50%、10.64%、7.9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密度下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粒重、秃尖变化较小,单株产量维持较高水平。在9.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6.55),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较快,但密度在6.75万~9.00万株/hm2差异不大,高密度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密度之间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存在微小差异,较低密度下最高叶绿素含量的出现时间较迟,而高密度下较早。增加密度使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较低密度下增密时下降幅度较大,3个高密度间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对 1995~ 1996年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产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豫花 9号产量高 ,稳产性好 ,增产潜力大 ,适应性广 ,属高产稳产品种。在有利环境中种植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国审高产小麦扬辐麦9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的产量和综合抗性,采用辐射诱变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高产多穗抗倒小麦新品种扬辐麦9号(原代号:扬辐麦2149)。该品种2015—201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28.3 kg/hm2,比对照扬麦20增产7.49%,增产极显著;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产量6454.1 kg/hm2,比对照扬麦20增产7.90%,增产极显著。2017—2018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385.8 kg/hm2,比对照增产6.72%。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05)。该品种分蘖性强,成穗率高,属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株高79.3 cm,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抗倒性强。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条锈和叶锈病,品质达中筋小麦。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水平,其综合抗性的提高有利于小麦清洁高效生产。新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适期播种、优化群体结构、协调群体生长、合理运筹肥料提质增效、综合防治病虫害并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