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保水剂作为"微型水库",在小麦生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效果.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聚丙烯酸钾小麦抗旱保水剂在纯水、不同浓度土壤浸出液、不同pH水溶液及不同浓度尿素、氯化钾溶液中的吸持水特性.结果表明,保水剂在蒸馏水中的吸水倍率最大,并且保持相对稳定;在土壤浸出液及尿素、氯化钾溶液中,随着浓度的增大,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呈下降趋势;当水溶液pH=7时,保水剂的吸水倍率最大,其次是pH=8和pH=6;保水剂在尿素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大于氯化钾溶液,12h的失水速率缓慢且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2.
陈学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30-7031
[目的]研究了土壤特性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试了聚丙烯酸钠系高分子保水剂在不同pH、不同土质土壤中的吸水倍率。[结果]保水剂的吸水倍率随着土壤pH和土质变化而发生变化。在pH为7.0左右,达到最大。黏粒、有机质含量越高吸水倍率越低。吸水初期,吸水倍率主要受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随着吸水时间的加长,土壤溶液中离子交换量增大,吸水倍率逐渐下降。[结论]揭示了不同pH、土质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机理,为高效应用保水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盐度、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及变态幼蛙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中盐度、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及变态幼蛙的毒性效应。在pH为7.0~8.5、总碱度为1.41mol/L时,盐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及变态幼蛙的24、48、72、96h半致死值(LC50)分别为8.21、7.25、5.17和3.70g/L及8.84、7.17、6.62、6.29g/L;零致死值(LC0)分别为7.14、6.00、2.67、2.20g/L及6.34、6.16、5.78、5.45g/L;全致死值(LC100)分别为9.98、9.00、7.67、5.20g/L及11.34、9.67、7.45、5.45g/L;安全值(SC)为1.70g/L和1.42g/L。在相同pH下,盐度为0.18g/L时,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及变态幼蛙的24、48、72、96h LC50值分别为14.36、11.83、10.35和7.68mmol/L及15.07、13.72、11.23、8.65mmol/L;LC0值分别为8.76、8.51、4.65、3.88mmol/L及9.11、7.03、6.85、5.17mmol/L;LC100值分别为19.96、15.14、16.05、11.48mmol/L及21.02、20.41、15.60、12.02m/mol/L;SC值为2.41mmol/L和3.41mmol/L。综合我国淡水养殖水质标准,建议养殖中国林蛙蝌蚪及变态幼蛙长期生存的盐度上限分别为2.0g/L和1.5g/L,碱度上限分别为2.5mmol/L和3.5mmol/L。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波辅助合成了亚麻屑纤维素基土壤保水剂,测定分析了不同pH值条件下的吸水性能,可重复吸水和吸附金属离子的能力,30和60℃下保水性能,32、40℃下的可生物降解能力;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pH为7时,吸水倍率达到最大值991g/g;合成的保水剂经6次吸水—烘干循环后,失去再吸水能力,且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对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离子质量浓度在0.5~4.5mg/L范围内,其对Cu2+和Pb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78mg/g和1327mg/g。32、40℃的土壤中降解54d时,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19%和39%;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合成的保水剂表面多孔,充分吸水后有很强的成膜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连云港地区3个主栽小麦品种连麦7号、烟农19、淮麦33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6、9、12、15、18 ℃)条件下的吸水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同温度下,不同品种的吸水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后趋于缓慢;相同条件下,吸水速率表现为烟农19>连麦7号>淮麦33。达到具备萌发含水量35%时的最佳浸种时间为18 ℃浸种15 h左右(淮麦33略长3~4 h),15 ℃浸种19 h左右(淮麦33略长4~5 h),12 ℃浸种23 h左右(淮麦33略长7~8 h),9 ℃浸种30 h左右(淮麦33略长8~9 h),6 ℃浸种40 h以上。低温条件下小麦吸水速率更多受积温影响。  相似文献   

6.
几种新型抗旱保水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9种新型抗旱保水剂,研究了各种保水剂拌种对定西旱地区玉米出苗率、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钙-赤合剂拌种的处理出苗率最高,为95.9%;多功能吸水保水剂拌种的玉米综合经济性状最好,玉米株高、果穗长、穗粒数、行数、双穗率、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表现最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0cm、2.5cm、40.8粒、1.1行、0.5个百分点、0.9g,产量也最高,为6291.7kg/hm^2,较对照增产520.9kg/hm^2,增产率为9.0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保水剂对硫酸铜溶液的吸收性能,明确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吸水时间为3 h时不同保水剂用量(0,2.5,5.0,7.5,10.0 g/kg)对20 mmol/L CuSO4溶液、吸水时间为3 h时5.0 g/kg保水剂对不同浓度(0,10,15,20,25 mmol/L)CuSO4溶液以及不同吸水时间(1,3,6,16,22 h)下5.0 g/kg保水剂对20 mmol/L CuSO4溶液的吸水倍率、铜离子去除率和二次吸水倍率3个主要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吸水时间为3 h、CuSO4溶液浓度为20 mmol/L的条件下,保水剂用量的增加使其吸水倍率和二次吸水倍率略有增大,同时铜离子去除率也明显提高。在吸水时间为3 h、保水剂用量为5.0 g/kg时,CuSO4溶液浓度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和铜离子去除率,同时二次吸水倍率也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仍有较好的吸水效果。在保水剂用量为5.0 g/kg,CuSO4溶液浓度为20 mmol/L时,吸水时间对保水剂的吸水倍率、铜离子去除率和二次吸水倍率均有明显影响,吸水时间为3 h左右时,保水剂吸水倍率基本达到最大,以后随着吸水时间的延长,其吸水倍率反而明显降低;铜离子去除率一直呈增加趋势,而二次吸水倍率却显著减小,至22 h前后已基本丧失吸水能力。【结论】保水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除重金属铜离子的材料,且保水剂用量越大、吸水时间越长,对铜离子的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温度、pH对杜仲抗真菌蛋白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色念珠球菌为指示菌,用纸片法显示的抑菌圈直径考察了温度、pH值对杜仲抗真菌蛋白活性的影响。杜仲抗真菌蛋白在室温(21℃)、37、50、60、70、80、90、100℃下分别处理10min、30min,用pH值为5.8、6.0、6.5、7.0、7.5、8.0的系列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后,纸片法检测活性,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杜仲抗真菌蛋白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7℃,在100℃加热30min后,抑菌圈直径为13.16mm,抑菌环宽度为2.64mm;在选定的pH值范围,杜仲抗真菌蛋白都有显著抑制活性,最适pH值为7.0,抑菌圈直径为13.23mm,抑菌环宽度为3.62mm。杜仲抗真菌蛋白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可适应较宽作用的pH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灰色决策和聚类分析评价卷烟感官质量。[方法]对市场上30种不同牌号卷烟进行灰色决策和聚类分析。[结果]在注重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不同编号卷烟感官质量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28、30、26、25、29、27、20、19、18、24、21、17、15、23、13、16、12、22、14、10、11、8、9、7、65、3、2、1、4。编号28卷烟和编号30卷烟感官质量得分优于其他规格的卷烟,综合效果测度值分别为0.994和0.992,编号4卷烟感官质量得分最低,综合效果测度值是0.895。系统聚类将30种牌号的卷烟分为4类:第1类包含7个规格的卷烟,编号分别为5、9、6、11、12、10、7;第2类包含4个规格的卷烟,编号分别为2、3、1、4;第3类包含11个规格的卷烟,编号分别为21、28、24、27、20、30、22、23、25、26、29;第4类包含8个规格的卷烟,编号分别为14、15、19、8、13、16、17、18。[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卷烟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保水剂在不同磷、钾肥料溶液中吸水倍率和对肥料养分吸持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磷、钾盐肥对保水剂吸水、保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磷、钾肥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均能显著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并随肥料浓度的增加,保水剂吸水倍率显著降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来表征。4种肥料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一铵<过磷酸钙顺序递增,它们对聚丙烯酸钠盐型保水剂的影响大于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型保水剂。保水剂在吸水溶胀的同时,也吸持溶解在水中的肥料离子,吸持量的大小因保水剂和肥料种类而不同。肥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着保水剂吸水倍率的降低,吸持量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1.
西洋参根尖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西洋参根尖染色体的计数,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48条。按Leve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x=20m+2bsm+2st,属于Stabbin核型的“2B”型。  相似文献   

12.
火炬松引种家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往往引起较大的增减产效应,对福建省引种的火炬松家系进行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及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因子的家系方差、地点方差和家系与地点的互作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测试点的环境指数达显著水平,洋口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增粗、增产,南屿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树高增产,南安点的各环境指数则均为显著负效应.树高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3、20、15、16、3号,胸径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4、15、3、23、22号.运用生态价、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3种稳定性参数对引入家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 24、23、20、22、3号家系具有生物学上的稳定性;11、12、13、15、18、19、21、25号家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6、17、20、22、23、24号家系特别适宜于优良的环境;8、6、4、9、1、2号家系对环境反映不敏感,具有农艺学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估了中国东北太子河流域的环境质量。于2009年5月在太子河流域61个点位(参考点26个,受损点35个)对鱼类进行抽样采集,捕获到鱼类34种,分属9科,共计2 247尾。采用23个生物参数进行干扰反应、相关性和生物参数判别能力的分析,最终确定了鱼类总分类单元数、总渔获量、雅罗鱼亚科种类百分比、耐污物种百分比、广布种百分比等5个指标,用于构建F-IBI。利用三分法统一各个参数量纲,将各个指数加和得到IBI值,IBI分数为5~25(IBI=25~22为健康,IBI=21~18为亚健康,IBI=17~14为一般,IBI=13~10为较差,IBI=9~5为极差)。研究结果显示,19个样点为健康,11个样点为亚健康,12个样点一般,11个样点较差,8个样点极差,而且IBI与栖息地生境质量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准S、P88S和Y58S进行分期播种,连续观察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研究这些不育系在海口地区的生育特性和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不育性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表现稳定,育性温度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0~ 25 d;准S在5月15日至10月16日不育性表现稳定,育性温度敏感期在抽穗前的5...  相似文献   

15.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伊犁地区两县市15个养殖水体及伊犁池中捕获的307尾养殖鱼类和非养和鱼类的剖林,检获鱼寄生虫33种,分属9纲、13目、16科、17属,包括原牛动物14种、蠕虫14种、甲壳动物5种,其中有15种为新路新记录,并对其流行现状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定位施肥的棕壤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无磷素投入的N、CK区,Ca10-P含量下降了约25%,而O-P下降了11.6%-30%,施肥后,土壤中无机磷的增量主要是形成Fe-P和Al-P,其次对有机肥中的磷是形成Ca8-P和Ca2-P。连续14年的高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使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Fe-P(22.76%)、O-P(14.6%)、Al-P(12.49%)、Ca10-P(9.13%)、Ca8-P(7.99%)、Ca2-P(6.58%),而原始土壤中则是:O-P(24.21%),Ca10-P、Fe-P(17.87%,16.68%),Al-P、Ca8-P(1.71%,1.57%),Ca2-P(0.2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苗期模拟盐胁迫的方法,对不同NaCl胁迫下46份偃麦草种质材料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叶片枯黄率进行测定,并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盐浓度的增加,偃麦草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响应机制并不一致,而叶片枯黄率则呈现上升趋势;46份偃麦草种质耐盐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叶片枯黄率半致死盐浓度变异系数依次为42.48%~43.37%,26.9%~38.6%,18.98%;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认为,偃麦草材料的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E35、E14、E42、E25、E31、E26、E39、E36、E41、E22、E15、E21、E19、E34、E38、E16、E44、E02、E03、E37、E07、E18、E49、E46、E10、E48、E30、E04、E06、E08、E50、E24、E17、E27、E43、E40、E29、E28、E32、E11、E33、E23、E09、E13、E01、E12。  相似文献   

20.
电导法对32个辣椒品种组合抗寒性的测定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辣椒品种的抗寒性,以32个线椒杂交组合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下进行低温处理,应用电导法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C)。通过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求出拐点温度(即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各试材抗寒性评价的参考指标,并将32个线椒组合的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不断升高,变化过程呈"S"型曲线。32个线椒组合抗寒性顺序依次为:H2H13≈H28H31≈H1≈H23H24H26H30H8H27≈H19H5≈H12H21H3H18H15≈H14H22H17H7≈H29H4H11H10≈H16H20H6H9H25H32。配合力分析表明,相对电导率的GCA效应值以亲本P1和P2最低,SCA效应值以P1×P2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