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3个方面初步建立农地内部流转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湛江市2001—2006年农地内部流转市场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农地流转市场绩效呈现总体提升趋势,2001—2006年间绩效指数从0.319增至0.755,但生态绩效却出现下降态势,表明流转市场发展不均衡。提出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加快建立流转市场化体系和完善流转价格机制等措施,以促进农地内部流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构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荥阳市农地流转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高效农业的种植可能会改变农地生态环境。建议制定粮食产业规划、建立粮食生产经济激励机制、强化耕地流转执法检查机制等措施,使农地流转在实践层面上更趋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国家农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得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从而使得农地流转呈现出新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阶段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在对江苏省宝应县2个村庄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地流转方向模型并与2000年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农户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对于农地流转方向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地流转方向从流出为主转变为流入为主的新局面,同时人均承包地面积、家庭受教育水平因子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出宝应县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宝应县农地市场的发育成熟。通过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地市场流转的变化情况,以期得到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地市场响应机理,进而提出一些规范农地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理评价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实践效果对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有的放矢地推进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了农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成都郫县为研究区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综合绩效由大到小依次为:股份合作制模式(84.33),集体参与模式(37.37),农户自发模式(22.54);从单一绩效来看,股份制合作制模式最佳,集体参与模式的环境绩效最差,农户自发模式的社会绩效最差.研究认为,不同的农地流转模式因其适用条件不同,故各有其优缺点,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是推进农地流转、获取绩效最大化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市场是促进农地流转政策实施、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深化。本文从农地流转交易的流程逻辑出发,全面评估当前农地流转交易市场发育困境,揭示出农地流转市场存在流转意愿偏差困境、交易冲突频发困境、后续管理不顺困境和整体绩效不高的现状困境,并从制度安排、治理结构和资源利用层面分别探究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需正视农地流转市场冲突和资本下乡多重效应的建议,以期可以分类施策引导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收入、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流转规模、形式、价格等方面阐述了辽宁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分析了流转中存在的"一些乡(镇)政府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到位、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流转市场不完善、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等阻碍流转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市场及相关政策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通过转变农民农地流转观念,健全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明晰农地产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对策,以加速推进四川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农业发展阶段性理论上看,中国和俄罗斯在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基础性地位这3个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农村土地(农地)制度和农地流转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及其在微观边际效益、宏观资源配置以及对农业生产主体生产效率提升3个方面的绩效。在变迁和绩效的基础上,比较了中俄两国农地流转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结合种植类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评价家庭农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为提高种植类家庭农场绩效水平,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基于104家种植类家庭农场调研数据,构建评价家庭农场绩效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家庭农场绩效分为创新、经营、社会、经济、生态5个层面16个指标,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从农场自身、市场、政策3个层面确定11个指标研究各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分析得到各绩效的权重和得分,结果显示家庭农场绩效总体不理想:农场主文化水平、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紧密程度对绩效的影响范围最广,农地流转难易程度和融资难易程度对绩效有负向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程度对各绩效的影响都不显著。为提高种植类农场绩效,提出增强人才素质、加强利益联结、提高农地流转效率、降低融资难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助力农地流转优化与创新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国家与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农地流转问题,并基于宏观层面加强对农地流转的引导,期望以此强化风险防范。从农地流转风险分析原则入手,加强对多元化风险的有效分析,切实解决目前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权益风险等,能真正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农地流转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地流转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河南省农地流转表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方式多样、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用途基本合理、流转收益不足等特点。农业兼业经营替代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管理缺位、缺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整合农地流转市场结果的综合性政策,造成河南省农地流转市场的困境。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须做实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健全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农地市场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绩效。当前的农地市场流转存在着农户作为农地市场流转的主体地位比较脆弱、非市场力量支配农地价格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农户主体地位强化、农地价格机制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创新角度,推进农地市场化流转。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改革,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热点。本文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的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一手数据,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农场模式的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进了生态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绩效,但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资品的投入,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家一户的农村承包土地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办法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农地流转,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变化和就业渠道多元发展,农地经营权资本化流转已成为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的客观要求。借鉴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理论,客观分析农地资本化流转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社会福利、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积极意义,是推进新一轮以经营权资本化为核心的农地制度创新的逻辑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本效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增强农民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进农用地流转有助于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利用,是解决当前家庭承包土地制度带来的农地产权分散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尚存在着承包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流转各方主体利益难以协调,土地流转处于低级自发阶段。本文通对不同利益主体(农户、政府、经济组织)的流转诉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最关心的是流转的土地收益、经济补偿和自身的社会保障度,流转的方式倾向于保留承包权出租使用权;经济组织认为农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收入,但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政府部门认为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地利用率,但政府在推进农地流转政策过程中会遇到农户对政策不了解和对自身利益担忧的实施阻力。最后从三个利益主体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制衡关系出发,从完善农地产权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过去一家一户的农村承包土地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办法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农地流转,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农地流转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这一制度,对于吸引社会投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中介组织较少,农地流转有着被动进行,内部化、分散化等问题。通过分析试图说明通过社会经营机构搭建农地流转电子信息平台,解决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发现,中国目前农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类似,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前期农地市场"和"过小农户制"。围绕农民阶层分化、农地流转、农地价格与地租,本文整理了日本20世纪60—80年代的相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并进行了评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地流转中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具体如下:①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更高效率。②在地租分配中能够实现集体、经营者、农民的利益统一。另外,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必须在农地制度、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农业政策上重点扶持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农业经营组织。最终通过建立保证市场运行的正的机制和减少影响市场机制的已有的负的制度性成本,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及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更是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整理归纳了国内土地流转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其对自然、经济及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安全的影响,随后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今后的研究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重点发展:1综合手段评价土地流转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2进一步探索了对土地流转效应的绩效评估;3将土地流转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农业生态文明之路,是其重要理论与应用研究产出;4拓展土地流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手段,重点可向技术方法、经济手段等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